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王青《学前卫生学》2013-2014-1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明确该学科的学科性质;把握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学习重难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现代健康观及影响儿童健康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数】6课时。1.蔡黎曼著《幼儿卫生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2.万钫著《学前卫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朱家雄著《学前儿童卫生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冯志坚主编《幼儿生理卫生与保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李林静著《学校卫生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郑晓边著《幼儿卫生学》大象出版社1998年12月版;7.顾荣芳著《学前儿童卫生与健康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8.麦少美主编《学前卫生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参考书目学前卫生学学前卫生学要研究保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型科学。研究对象是学前儿童(的健康)。研究内容和目的是:研究学前儿童的生理解剖特点;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与教育活动、教育方法、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制订出相应的措施,提高适合该年龄阶段儿童的卫生要求,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地位《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零至七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心理卫生、生长发育规律、健康评价与教育、儿童营养、疾病预防、常用护理技术和急救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相关概念卫生:有时又称保健,是指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或创造健康环境的个人或社会措施。学前儿童卫生:是对学前儿童采取的一系列防治身心疾病,促进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措施。2、学前卫生学的研究任务运用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的一些模式、观点来研究学前儿童健康问题。(1)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2)学前儿童健康水平与周围生活、教育环境的关系;(3)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问题;(4)提出一系列的卫生标准要求;(5)指导幼儿园、家庭和社区采取适当的卫生保健措施,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内容新生儿期的特点及保健,学前儿童的生理解剖特点及卫生保健,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评价,学前儿童的体格锻炼,学前儿童儿童常见疾病(包括传染病)及其预防,学前儿童的营养卫生,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的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预防,幼儿园建筑、设备的卫生要求,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的学科特点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儿科学、营养学、心理健康、环境卫生学、遗传学等诸多领域和学科,所包含的各学科的内容都与学前儿童的健康有紧密的关系,体现了该学科的综合性、多元性、应用性的特点。学习目的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学前卫生学的知识、技能,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把所学知识用于学前儿童的健康领域和健康主题的课题设计、培养学前儿童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形成良好的态度,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把所学的知识和相关技能、技术运用于幼儿园实践。)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方法1、体检法(身体检查法)此方法较经常运用,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前儿童进行身体检查。如量身高(身长)、称体重,检查牙齿、视力、听力、智力等。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身体测量、体力测验及有关疾病的检查和诊断等都属于身体检查法的范畴。2、病例描述法这是一种个案分析的方法,临床医生常用,主要是通过询问患儿、家长及监护人,对患儿的身心症状表现作系统的文字描述。(1)病例描述的内容——包括患儿的主要症状表现、当前身心状态、人格与行为的形成发展史、病因、疾病史、家庭与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父母职业与教养态度等。(2)特征——一是有一个筛选、重组的过程,即将患儿和家长的主诉情况以及查阅患儿的作业和图画后所获得的信息重新组织;二是描述法属于一种追踪性质的研究,它与横断面研究不同,不限于一时一事,而是一种长期、全面而系统的描述。(3)优点——实施方便,应用广泛。不需特殊器材,细致、具体、方便。(4)缺点——收集患儿病史时,记录人员较难排除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可能的偏见,如将个人的意愿或价值观念加入收集的材料中,便损害了病例报告的科学性。3、观察法一是自然观察,即在不加控制的自然状态下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如在家庭或教室对儿童进行直接观察,也可借助录象等手段进行间接观察;二是控制观察,即控制被观察者的条件,或作某些处理,以观察儿童的行为反应或变化,如给孩子提供一定的玩具和游戏情景,再观察他们的合作性与利他性。观察结果的有效程度取决于观察者的洞察力、分析综合能力、客观性以及被控制条件的严谨性。4、调查法主要是针对群体儿童。它是一种经典的卫生学研究方法。调查法运用的手段包括体检、访问、交谈、问卷等,再通过对大量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求出一些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以建立地区常模,了解儿童身心变化规律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探讨病因,为学校卫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如对学生的生长发育、疾病状况、生活环境、营养与膳食、卫生习惯等进行调查或测量等。(1)追踪调查追踪调查:在较长的时间内反复多次调查少量儿童的身心行为发展的特性和过程问题,以此解答有关儿童身心行为项目,探索早期病因的危害和干预的疗效等。缺点是耗资大、历时长、调查对象难以保持稳定、调查方法与技巧的一致性要求严格,某种心理行为的定义随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使得前后调查结果难以比较。(2)横断面调查横断面调查:在某个时点对大量群体儿童的身心行为项目进行一次性调查,以建立儿童身心发展的地区常模,了解不同地区儿童各种身心问题的发生率。缺点是不能追踪了解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变化。调查的系列设计年龄组2004年2007年2010年A369B6912C91215由表可见,自上而下反映横断面调查的年龄组间的差异,从左至右反映追踪研究6年来三个年龄组儿童发展变化,研究范围从3岁扩大到15岁,通过这种系列设计,可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行各种比较。如通过上表设计调查,发现儿童侵犯行为无论从左至右,还是自上而下,均随年龄增高而减少,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结果的可靠性。此外,比较不同时点下的同一年龄组儿童的行为表现,可以反映社会条件的变更对儿童的影响。5、实验法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严格的控制各种有关因素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施加目的性实验干预,以了解其干预效果的一类方法。卫生学实验有三种:(1)医学实验:如细菌学和生物化学的检验、X光拍片、免疫实验临床常用方法;(2)心理学实验:如对儿童感知觉进行测查、智力测验等;(3)教育学实验:采用对比方法,控制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学习对象学习对象:幼儿园教师及管理者,幼教行政部门人员,早期教育机构的从业人员,家长。第二节医学模式和现代健康观一、医学模式与学校保健模式(一)医学模式(medicalmodel)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医学问题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它左右着学校卫生保健的方向,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些几个阶段:1、迷信—唯心模式17世纪以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及封建专制与宗教统治的影响,人们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是天谴神罚,健康是上帝或鬼神赋予的,只有用祈祷、供品来实行保健。2、机械唯物模式18世纪中叶以后,随工业革命的发展,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出现,人们认为,机体好比一部机器,疾病是某部分“零件”发生故障。人与动物的区别只是多几个弹簧和齿轮,保健就如同维护机器,治病就是要换掉失灵的部件。它忽视了人的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防治疾病收效甚微。3、生物医学模式19世纪后,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全世界先后发现了20-30种细菌,进入了“细菌学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到疾病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健康是人体—自然环境—生物病因三者之间的平衡。防治疾病就是要通过预防接种、杀菌灭虫和抗菌药物来消灭生物性病原体。全世界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受此模式的影响而大大下降,防治疾病的收效很明显。但它只重视自然环境和生物病因,却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疾病谱的变化,传染病减少,慢性病增加,以及医学的社会化,国家、社会、公众参与保健事业。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的疾病和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仅用生物医学模式来指导现代保健收效甚微,必须倡导新的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学者G.L.Engel正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个概念,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该模式从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因素中去研究健康和环境的关系,更全面、深刻地认识疾病和健康的本质,即保健是求得人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收集资料,心理卫生章节用咬指左撇子口吃健康是什么?美国11岁男孩2009-8-13日在白宮采访总统奧巴马以下是为韦弗采访奥巴马的部分内容:韦弗:“你能帮忙改善校园午餐吗?”奥巴马:“事实上我们正在考虑使学校的午餐变得更健康,因为很多学校的午餐放了太多的炸薯条。”韦弗:“我建议每天的午餐都应该有炸薯条及芒果!”奥巴马:“这对你来说也许是美味的,但却不一定能确保你健康和强壮。”韦弗:“我特别喜欢芒果!”奥巴马:“你喜欢芒果?我也喜欢。但是我不确定每个学校都能有芒果。”韦:“我注意到作为总统你经常受到一些人的侮辱,对此你有何评价?”奥:“作为总统我受到了什么?”韦:“经常性的侮辱。”奥:“哦,你是说人们对我说一些刻薄的话?你知道,当你成为总统时你必须要承担很多事情。”没等奥巴马摆脱尴尬,韦弗又再次提问了一个难题。韦:“你会灌篮吗?”奥:“已经不行了。我曾经可以,在我年轻的时候。但我现在差不多50岁了。”基本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饥饿战争疾病丧亲饥饿中睡去战争二、现代健康观1、健康的定义——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首先为健康作了如下定义:“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2、概念的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对此定义提出质疑,认为它过于抽象和保守,且“健全状态”难以确定。现代人不再满足于“维持”良好的身心状况,而是要“促进”健康,提高身心和社会方面的适应阈值,创造更加完美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以便愉快、幸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静态——动态相对——绝对如何理解健康?现代健康观要减少对医生的迷信和依赖学会家庭保健和自我保健降低自我创造的危险性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和负面情绪状态无病也要加强预防,经常锻炼,增强体质讲求合理营养正确安排作息时间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提高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懂得丰富的卫生保健知识提出问题:朋友让我抽烟,该怎么办?列举危害:会损伤呼吸系统,可能会引起肺癌等疾病,会上瘾,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列举好处:没有好处作出决定:告诉朋友,我不抽烟评价:这是个好决定,因为抽烟危害健康有的同学长期沉溺于上网。你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吗?请结合健康的定义谈自己的看法。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处于“生病——健康”这一连续区域内,并不断变化着。很不健康既不生病也不健康很健康降低健康水平提高健康水平亚健康亚健康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主要表现身体成长亚健康:学生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同时存在,体质较弱。心理素质亚健康: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引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反复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等,抗挫折能力较差。情感亚健康:本应关心社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实际上他们对很多事情都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卫生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7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