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历程中国建筑在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的影响下,已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与特色。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灵魂,与这个特有的山水水墨画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主义,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而形成了完美的自然风景图。从一砖一瓦到建筑群的每一个角落的设计都表现了中国人对艺术与环境独特的理解。就建筑的定义上看,古籍《黄帝宅经》中有一句十分特别的话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意思是建筑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空间存在模式。前半句说出了君主的自然属性,后半句说的则是建筑的社会属性。可见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高深的文化内涵而异与西方艺术风格的简单幼稚。中国建筑也正是在这种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创设起来的。而就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我们看到了万里长城就想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想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概,高度智慧和无穷力量,看到天安门为构图中心的国徽,就想到了中国现在不但是一个新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文化传统的国家”。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华人民高度的智慧力量。从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到今天北京故宫,天坛,热河,避暑山庄建筑群,江南各名家私家园林,无论是简单的遮风避雨,还是辉煌的皇家宫苑,都深深地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明。“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体系变是以木构为框架的结构体系,外墙只是维护结构,木构架负担了整个建筑的荷重”。据考古科学家考证“早期的木结构建筑就是由土墙和草屋顶结合而成,这种很相似的传统型建筑延续了上千年,砖石被用于建筑象城堡之类的永久性建筑”。可见中国建筑是以木框架式结构为主。且拒考证“我国是最早使用木框架式结构建筑的国家”。不仅是因为木结构建筑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比砖石建筑节省得多,而且比较实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认为内的传统观念认为“木为活,石为死”。所以在宫殿住宅的建筑中都是以木材作为材料,而在陵墓的建筑中多用石料。而且在长期的创造发展中中国在技术上逐渐掌握了木构建筑大型建筑物的方法,所以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木框架是其独有的风格。据分析木构架结构可分为两种形式:梁架式与穿斗式。梁架式结构是框架式结构式建筑的一种成熟的结构形式。横向的梁搭在竖向的柱上,支撑起上部的屋顶。李允铄在其著作《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一书中论述了中国粮架形式的形成时“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不承重的连梁改成支撑重量的大梁。只是省去了立柱,立柱以上的原来形式不变,相信这就是中国式梁架形式的由来”。由于其结构合理,经历耐用适合于北方的房屋,屋顶比较沉的特点,而广泛被应用,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现代建筑中。我国现存最早的梁架式结构建筑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公元782年的唐代,为典型的传统式粮柱建筑结构。另一种形式为穿斗式。“穿斗式建筑的柱子不用梁,而是用穿枋把立柱连起来”。可见穿斗式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承重量也比较小,多出现在我国的南方。柱子比较密,没有梁架式形成的内部空间开阔。但把这种结构用在房屋两侧的山墙上,则具有良好的抗风性。穿斗式建筑可以采用比梁架式小的用料,材料更容易获得且比较节省木材。这对中国这个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历史大国来说是比较适合的,因此被经常运用并发展起来。另外,中国建筑屋角翼角的上翘也更有特色:宽大或者纤细地向上挑起。下面由斗拱支撑表现到明清时期最为突出,无论是宫苑还是江南民居,都表现了突出翼角的不同特色,尤其是园林建筑中亭子翼角的不同,经常被分为南北及岭南三种风格。南方气候温暖屋面较轻,各部构件的用料比较纤细,亭的外形显的活泼玲珑,屋角起翘比较高且陡。江南的屋角反翘式样通常分为嫩戗发戗和水戗发戗两种。嫩戗发戗的构造比较复杂,老戗的下端伸出于檐柱之外,在它的尽头上向外斜镶合嫩戗,用菱角木,笺木,扁檐木等把嫩戗与老戗固牢,这样就使屋檐升起较大形成展翅欲飞的趋势。水戗发戗没有嫩戗,木构件本身不起翘,仅戗脊端部利用铁件及你会形成翘角。屋檐也基本上是平直的,因此构造比较简便。北方气候寒冷,屋面较重。构件也相应粗壮。屋角起翘低而缓,其官式建筑从宋到清是不高翘的。一般是仔角梁帖伏在老角梁被上,前段稍稍昂起,翼角的出椽也是斜出并逐渐向角梁处抬高,以构成平面上及立面上的曲势,与屋面的曲线一起形成了中国建筑所特有的造型美。处于南北风格之间的岭南建筑造型,轮廓柔和稳定,比较朴实,翼角没有北方的沉重也不如江南的纤巧,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做法,这样而形成的南北地域风格的差别。有时,尤其是在皇家园林建筑中,把江南特色的风景建筑衣到北方,“乾隆集锦江南著名建筑于承德和北京,集中体现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集合了我国各地建筑艺术特色造成了别具一格的塞北江南的美丽风光。但这决对不是抄袭,需同及全盘移植的现象。”今天我们看到的小金山,烟雨楼,文津阁等与南国特色建筑有格局上的相通,但却依然是北国风光。其尺度,比例,建筑与山石用材及色彩装饰也并不相同。所以地域风格的不同,只有在当地独有的特色文化社会背景下才能真正显示其独有的纯正的魅力。“建筑传统的门与窗也有讲究。窗有漏窗与空窗之分。形成虚实明暗对比,丰富多彩”。漏窗上设有话格,可以分隔景区,使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富于层次变化,通过漏窗看到各种对景使人目不暇接,而又不致一览无疑,能收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隔而不断的艺术效果。漏窗本身的图案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可产生各种富有变化的阴影。使平直呆板的墙面显得活泼生动。在民宅中,漏窗本身的花格上通常被裱上窗户纸,贴上窗花等装饰,古朴而又典雅。空窗主要在园林建筑中用的比较多,除能采光外,经常作为取景框,使游人在游赏过程中不断获得新得画面,窗前常置石峰,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画面,使空间相互渗透,可产生增加景深,扩大空间的效果。门多为木制,上亦有与窗格相似的框架,裱上传统的窗户纸,白的或者是碎花图案,也可以直接漏空形成与窗相似的艺术效果。可见中华民族对门窗的理解为通过其通透的部分接触自然界,丰富视野,扩大空间,而获得艺术美感的独有特色,而西方的大教堂也有窗子。那些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子,不是为了使人接触外面自然界,而是为了渲染教堂内部的神秘气氛,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人本主义。在中国宏大的寺庙建筑中也体现着相通的风格。台基往往采用带雕饰栏杆的大理石结构。长长的水平方向的瓦屋顶,其屋檐自然向上翘起,总体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梁柱结构,并以模树矩形“间”为根据,而庞大的曲线型屋顶则有复杂的木斗拱及梁来支撑。这种木屋架自然而又和谐,同时适合多重屋顶的形状。总体上其本身就构成了风景景观中特殊的一笔,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且注意自然主义的特点,用园林庭院进行点缀,表现了宁静,幽雅的独有的意趣和氛围。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的传统建筑的风格为:以砖石为建筑物的台基,以木构架作为上部主体。以瓦覆盖的人字型屋顶,以及宽大或纤细而上翘的屋角使建筑成为自然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置身与自然,获美于自然,创造于自然,享受于自然的独特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以及建筑中渗透着的浓厚的传统文化,及人本主义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特色。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国势衰微和西学东渐,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质疑,有褒之者,有贬之者,反反复复,因情势不同而异。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好好在那里,不好又不好在何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不能因情势不同而作墙上草任意褒贬,使国人无所适从。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前期,应该说是积极的,各种思想学术观点相互交流碰撞,在春秋战国时期缘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达到极盛,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比肩于欧洲之古罗马和希腊文化。后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封建国家以政权强行推崇,虽然在当时和后来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文化学术被束缚,人们思想被禁锢,儒家学说自身也在皇权的笼罩下不断式微、没落、保守、落后,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官方学术。就儒家文化本身来讲,也有个发展阶段问题,汉武帝之前大致为先秦儒学,武帝至宋为汉魏经学,宋以后为程朱理学。先秦儒学只是当时的一个著名学派,在当时诸子百家并立的情况下,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的两个发展阶段不断官方化、程式化,终于成为钳制人们思想、制约社会发展的教条,于明清之际登峰造极。国人现今所言之传统文化,一般即指汉武帝后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特别是程朱理学。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总体上中国传统文化相较于世界近现代文化,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的空洞说教相较于自由、民主、人权的现代价值观,已经是一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尽管这种文化在其总体落后中仍有其合理的成分和精华部分,但作为一种文化主体,、它显然已不能再适应我们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不能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需要,用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这个问题实际上早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即已解决,甚至在明清之交黄宗羲、李挚、顾炎武等人即已洞明此事,却为何在近现代特别是在今天仍有人在此问题上步严复、张勋之后尘不断寻衅。一则由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轨一波三折、反反复复,使国人对新文化的先进性产生了疑问;二则由于一些人的教条主义思维作怪,看问题简单片面,一但社会发展遭遇挫折,不是克服困难向前进,而是向后寻找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迷恋于过时的文明、昔日的辉煌,袁世凯、张勋如此,吴佩孚、蒋介石如此,建国后一些没有远见的领导人和现代的一些伪学者如此。任何一种落后文化都有其积极的成分,任何一种先进的文化也有其消极的地方,我们说先进落后是指总体而言,而不是一概而论,毛主席不是也讲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吗?难道我们能因为传统文化有些合理的成分就视为金科玉律吗?难道我们能因为现代文化有其消极的地方就弃之不用吗?难道我们能因为东南亚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鼓吹和提倡我们的一些传统文化就认为这种文化从总体上仍然有生命力吗??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其精髓,有些地方将会闪耀其千古不变的光辉,但这并不能掩盖它作为一种文化主体的没落性,狭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看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必须革而除之。现而今我们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恰恰在现实中继承的是一些封建糟粕,而中华民族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反而没有继承到,致使国人的思想越来越狭隘,国民道德素质愈来愈低下。反而是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广大。近年来海外和东南亚热炒中国传统文化,实际炒的就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不是所有的传统中国文化,更不是现今我们一些人所言之传统文化;即便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要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也有赖于东南亚诸国的民主化改革,同样是儒家的一些优秀文化成分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就很难发挥其作用,此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奉劝我们的一些政要和学者登高望远,勿作井底之思。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7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