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课题指南及经费使用说明一、课题研究背景(一)“互联网+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新契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进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三维(3D)打印等新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式学习模式应运而生,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趋势。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2017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同时,《2017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也指明,在未来1-2年,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核心趋势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显然,以混合式学习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将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契机。(二)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回顾技术与教育的发展历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未引起教育的明显变化,直到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教育中技术的革新,更引起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改变,使利用技术变革教育成为可能。而混合式学习模式正是这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学习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相结合,能够统筹线上与线下学习、自定步调和实时协作学习、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学习。教师可以依据需求备课、授课、布置作业、答疑、监控学生学习进程,学生可以进行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协作互动。混合式学习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成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三)混合式学习的实践应用尚需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多数院校已经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良好的网络环境。但是,网络教学环境应用的充分性和合理性尚需加强。在实际应用上:一方面,混合式学习还未广泛应用于高校学科教学当中,很多非常适合混合式学习开展的学科,如以大课形式开展的各种公共课(思想政治课、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难度较高的专业课等,都未广泛、深入地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上,对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还较少。在研究成果上:大多数研究停留在概念、原理、应用模式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层面,应用研究、案例研究、实证研究较少,多数研究缺乏系统、可靠的实证数据支持。因此,通过“‘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课题的开展,进一步推动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更加深入、广泛的应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学实践的需要。二、课题研究意义“‘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课题,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学科教学中深度应用的案例研究、实证研究课题,该课题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高校教学管理者来说,有助于总结和传播该领域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为参与院校的管理决策者制定教育资源投入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推动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对高校一线教师来说,有助于调动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应用新媒体及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工作共同体的形成和教师专业发展。对广大高校学生来说,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三、课题研究范围本次课题主要面向高等学校进行“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学科方面,以高校英语、思政、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国学、心理健康等涉及面广、影响大的公共基础课为主,鼓励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方面,以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为主,尤其鼓励结合学科实践教学的案例研究。本次拟立子课题不超过200项,其中重点课题不超过100个、一般课题不超过50个、政策课题不超过50个。课题研究方向可包括(但不限于):1、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模式研究2、混合式学习下校本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3、混合式学习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4、混合式学习下的教学策略的研究5、数字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6、在线教学平台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7、数字校园中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8、移动教学系统在混合式学习系统的应用9、智慧课堂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应用研究10、混合式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1、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学系统设计研究12、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学生评价研究13、混合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4、混合式学习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5、混合式学习在大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6、混合式学习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四、课题研究计划为推进课题研究目标的实现,围绕课题研究方向形成稳态的研究成果,课题在研究周期的两年里的具体安排如下:2017年度课题,于9月30日前提交《立项申请书》;2017年10月30日前完成专家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和经费额度并予公布;2017年11月30日前提交项目中期进展报告和阶段性成果;2017年12月30日前完成终期检查和评审。2018年度课题,于6月30日前提交《立项申请书》;2018年8月30日前完成专家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和经费额度并予公布;2018年11月30日前提交项目中期进展报告和阶段性成果;2018年12月30日前完成终期检查和评审。五、课题组织与管理(一)课题组织结构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委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与科研费用支持方共同成立项目联合小组进行课题项目的日常管理。由项目联合小组组织并发起专家组,履行课题项目组织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成果验收等具体工作。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作为项目的管理单位,承担课题通知发布,结项成果意见评定盖章等管理职责。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课题经费的资助方,参与协助课题的日常管理、专家活动组织和评审、审查等环节的具体工作。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信息化部门共同负责并组织项目申报、总体进展、质量监督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二)课题参与组织形式及要求本期课题面向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全国高等学校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均可申报,同一所学校申请的课题不得超过2项。课题负责人应具有多年的学科教学理论研究基础和教学实践经验,具有带领课题组开展立项研究的能力,应以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及教学骨干为主,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职称未达到要求的,必须附有本学科或相近学科两名正教授签名的推荐函,证明立项申请者具有完成立项研究的能力。每位课题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成员再参加其他课题的申报。每个课题的主要成员不得超过5人。课题一经批准,该课题负责人是课题研究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该课题。课题需同时满足如下条件,否则不予立项或不予结题:1、课题研究必须在学校所开设的学科必修课、选修课或第二课堂中进行(重点课题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规模不少于1000人;一般课题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规模不少于500人;政策课题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规模不少于200人);课题要求持续二至四个学期(重点课题要求持续四学期数据收集;一般课题要求持续三学期数据收集;政策课题要求持续二学期数据收集),相关研究过程及数据要体现在课题中期检查报告和结题报告中。2、在课题中期检查和结题时,课题负责人必须能够按时提交报告(报告中需提供真实研究数据、课题相关网址和账号,供专家评阅),并参加相关会议现场汇报答辩。3、在课题结题成果中,必须要完全实现课题《立项申请书》中所描述的预期研究成果,二者要一致;基于本课题研究产出的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在发表时必须注明来源于本课题。(三)课题指导协同领域专家在课题研究、课题进程、课题研究总结等环节给予指导:1、组织围绕课题研究方向开展多层次、多主题的交流和研讨活动;2、促进教师在课堂中整合信息技术能力的快速成长,拓展典型案例的成果分享。六、课题成果形式课题的主要成果形式包括:课题结题报告、专著、调研报告、教学录像、演示汇报课、学术论文、网络课程、微课、教学案例集等。课题组将搭建发布平台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围绕项目研究主题组织研讨会;研究成果将推荐至国家级期刊发表;课题研究成果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定。七、课题经费为支持课题的开展,为不同类型课题提供相应经费支持。立项课题分为重点课题、一般课题、政策课题。重点课题的资助经费为8000元,一般课题的资助经费为4000元,政策课题无资助经费,由院校自行配套经费。课题经费将在课题结题并经专家审核合格后一次性拨付。课题经费的分配以参与区域和参与学校为单位,依据参与课题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参与区域及学校规模、研究指导需求,给予经费支持。课题费主要用于研讨会、观摩示范现场会、研究成果发表与交流、优秀研究成果奖励、课题劳务、专家咨询费等方面,支持课题可持续的研究和发展。八、课题组联系方式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联系人:刘海永刘丹丹电话:010-6601237566092194Email:ict-ulearning@moe.edu.cn技术支持: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系人:王宝慧联系电话:010-65258968-5099请于截止申请前,发送1份申请书电子版至ict-ulearning@moe.edu.cn,并快递(或挂号信)两份盖章的纸质版原件至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联系人:刘海永刘丹丹电话:010-6601237566092194课题网站:
本文标题:课题开展及经费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2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