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考研翻硕《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分享一
1考研翻硕MTI《中国文化概论》百科名词解释分享一1.文化各色交错的纹理谓之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谓之化。1)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2.宗族宗族就是同一父系,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有共同的宗庙,祭祀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的一个血缘群体。3.风是声调的意思,国风是地方声调,地方土乐,大都是民歌。4.周易是我国早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化元典。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有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八卦:是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周易》运用阴阳两种符号经过一系列排列组合,以此预测和解释世界万象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变化。5.三纲五常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伦理道德。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是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发展的,四德2指:仁义理智。)三纲出自《韩非子》,三纲五常第一次连用则在东汉《白虎通》中。6.道老子提出的“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世界万物形成、变化、运动的总规律,是万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联系。7.玄学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玄学因研究阐发《老子》《周易》《庄子》三本书的玄理而得名,此三本书被称为三玄。玄学提倡尚自然,笃名教。即,崇尚道家无为,笃信儒家三纲五常。从“无”与“有”的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和自然的关系。8.理学送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把“理”作为世界的最高本体,由周敦颐创立,程颐程颢兄弟发展,朱熹完善。沟通了宇宙与伦理,成为影响千年的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充实了理论基础。9.五伦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网络: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各有其典范与道德模式: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孟子首先提出这一概念。10.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其实质是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在相互依存、3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实现了有机统一。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影响制约着政治,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兼具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11.天人感应由董仲舒直接提出这一命题,他认为,天和人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12.礼、礼治礼起源于宗教仪式,用以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原本指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意识。所谓礼治,则是将此予以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予以实施和推行,这就是礼制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礼治精神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特征。因此,礼首先是指社会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规范。13.仁仁是春秋时期的新观念,指一种美好的品德。孔子的仁是包括从德的最高概念到一般的道德规范的范畴,仁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品质,全部美德的总和构成仁。仁是礼的精神支柱;恭、宽、信、敏、惠是实行仁的具体要求;孝悌是为仁之本;忠恕是为仁之道。14.内圣外王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把修养所得,4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和仁政。最早出自《庄子》,后成为儒家重要的治世修身原则。15.三纲八目三纲八目是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明德、亲民、知止。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大学》)16.中庸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不偏不易,谓之中庸。中庸,即中道、中行,意为无“过”与“不及”,注重适度、恰当、不偏不倚,以此实现中和,达到和谐的境界。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和方法论,也是汉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17.三不朽《左传》中记载叔孙豹把立德、立功、立言看作三不朽。18.四心、四端孟子认为,人们生来具有四心: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端指:仁、义、礼、智。又叫四德,是孟子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是处理五伦关系的典范。19.性三品董仲舒在参考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之后提出的,把人性分为天生能善的“圣人之性”、贪欲难改的“斗筲之性”和可善可恶的“中民5之性”。20.濂溪学派由理学开山之祖被称作濂溪先生的周敦颐开创的学派。其著作有《太极图说》,描绘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宇宙生成模式。世界根源于无极,无极产生出宇宙的原始实体太极。21.关中学派由横渠先生张载创立的理学开创阶段的重要派别。作为理学中涌现出的独立派别,主张学以致用,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力图为现实服务。(理学诸学派中,还有二程的洛阳学派、朱熹的福建学派等,其学派思想与代表人物几近相同,不再赘述。)22.致良知是王守仁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他认为,良知就在人们心中,且人人皆有、圣愚皆同,必须“求理于吾心”,心外无物,并把这种统一叫做知行合一。23.王道、王道政治王道政治,指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的代称。在王道时期,天理流行于社会之中,人心至善至美,社会充满光明,呈现昌盛的局面。孟子“仁政”学说在政治上就提倡王道之治。(与此相对的是霸道政治,即三代以后以功利为目的的暴力政治,这一时期人心不古,充满黑暗和混乱。)624.稷下学派战国齐国陈氏在临淄稷下开创了一个高等学府,集中儒墨名法等众人。研究学术、互相争鸣,有七十六人位列上大夫,史称稷下先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道家思想。25.智慧“智慧”是兵家文化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指的是人们对问题能够迅速地、灵活地、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26.佛教相关1)佛教三宝:佛、法、僧。2)大乘小乘。小乘佛教认为只有一人可以成佛,其它诸人只能成为超生天界的阿罗汉。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3)四圣谛:苦、集、灭、道4)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5)三业:身(行为)、口(言语)、意(思想)。6)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7)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8)五蕴:色、爱、想、行、识。9)三学:戒、定、慧。P23710)妙悟佛教把妙悟看作是对真理的透彻理解,是对事物本质的最真实的认7识,也是认识的最高境界。用于审美和艺术创造中,妙悟是指主体对客体审美观照后所产生的感悟。11)顿悟顿悟本是佛教用语,是指顿了,与渐悟相对。从佛教含义来看,顿悟是指无须经过繁琐仪式和长期修行,即可豁然觉悟,把握佛教真理。(渐悟亦称渐了,是指必须经过长期修习,才能达到对佛教真理的觉悟。“悟”既是中国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27.诗的自觉魏晋时诗歌发展进入了自觉时代。所谓自觉,即诗人认识到诗歌具有自身之价值,不必依附政治与伦理说教,是对儒家正统“诗言志”的突破。28.邺下文人由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领导,聚集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楊、刘桢建安七子的文人集团。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及民间疾苦,悲天悯人,表现乱世英雄建功立业,收拾金瓯的使命感。29.竹林七贤指魏晋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共同的特点是任情放达、发言玄远、藐视礼法、一腔孤愤,用曲折的方式表示对现实的不满。30.意境通常认为“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即情景交融、形8神结合。或者将其概括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化和典型化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和深情或深意的完美统一。31.佳人胆随着时代发展,市井细民的婚姻观念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不再是绝对恪守的。那些私定终身的爱情故事又往往突出了女子的大胆、主动,即所谓佳人胆。32.四大南戏由元末明初南方书会才人编撰成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记》等所谓四大南戏。33.临川派明代中后期戏剧发展后期的一个重要派别。以临川人汤显祖为代表,其代表作是以海盐腔写就的《临川四梦》(又叫《玉茗唐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34.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并称四大奇书,题材内容上分属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35.戏曲中的“虚拟”中国戏曲以虚拟作为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所谓虚拟,即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通过夸张的变形来保证生活,在舞台表演的有限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以对生活作出广泛而形象的概括。36.程式9程式是一种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独特表演艺术格式,是中国戏曲的一个突出特点。各种程式动作,实际上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在生活形态基础上又经过一番选择、加工和美化功夫所形成的舞台动作。37.八音指八种制作乐器的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38.七声音阶指由“宫商角徴羽”五个正音加上随形式而变化位置的“二变”构成额音阶系统。所用“二变”不同,形成三种七声音阶:古音阶、新音阶、清商音阶。39.洋务运动19世纪下半叶由清ZF发起的一场发展近代工业的社会改革,目的是维护其封建统治。主要内容包括在沿海城市扩充和发展近代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40.新儒学产生在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日甚一日的抨击背景下。博大精神的孔孟董朱体系,根深蒂固的文化集体意识,借以安身立命的中华道德伦理,使一群知识分子采取了与激进主义者完全不同的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他们坚信儒学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应当也必须重新评价儒家思想,发掘其中固有的积极精神,以促进儒学的新发展,再次复兴和光大儒家文化。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等。1041.摹古派同指16世纪前后七子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其复古理论主要有:1)在文学发展观上,主张“文比秦汉,诗必盛唐”,以后的诗文一代不如一代;2)在创作观上,主张一切为古人是尚,文学愈古愈好。他们的创造就是把古诗文当作范本临摹。因此得名。42.公安派晚明反复古运动的文学革新派,以三袁为代表,主张:1)在发展观上,文学是随时代而发展的,不应厚古薄今;2)创作观上,反对摹古抄袭,文学应充分表现个性;3)进一步认识到人的个性的多样性。43.西体中用由学者李泽厚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要进行现代化,首先要改变社会本体,即小生产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体地说,要用现代化的西体—从科技、生产力、经营管理制度到本体意识来努力改造中学,转换中国传统的文化心里结构。“中用”既包括西体运用于中国,又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学应作为实现西体(现代化)的方式。44.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是与国家性质相联系的处于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之上的文化,它为特定社会的特点政治、经济服务。45.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创造并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盛行的文化,既有历史上所继承的精英文化,也有当代知识分子精心创造的精英文11化。46.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指被一个社会或一定地区内大多数人所欣赏、接受的文化。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国家特性而言,它是平民文化,相对于知识分子阶层而言,它是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的建设成为经济生活中心的背景下,在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条件下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47.国学广义上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即关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学问。狭义上指儒学,或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48.“反身而诚”(P18)指人通过对道德意识的自我认体,以及对实践经验的内心体验,以完成从心理学到哲学、美学境界的超越;体验自我,发现本心把握本心,来达到天人合一的极致人生理想境界,从而悟解宇宙万物生命的奥秘。49.自然经济(P32)是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结构。50.血缘宗法制度(P40)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区分高低贵贱的法规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而形成的,要求家族成员,乃至广大12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51.征辟制(P66)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请那些志行高洁、博学多才的杰出人士出任官职,一般无需考核即可直接就职。52.察举制(P66)考察荐举,常常由皇帝亲自下令
本文标题:考研翻硕《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分享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2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