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论文—秦腔的前世今生
秦腔的前世今生白鹿原上老腔吼,大戏台上秦腔舞。秦腔是西北地区最负盛名的戏曲种类,拥有悠久的历史。不同于京剧的字正腔圆,黄梅戏的婉转清脆,越剧的缱绻绵长,秦腔粗犷朴实,即使是女声也泼辣豪爽,有着西北人特有的奔放与苍凉。让人闻之豪气冲天又不禁热泪盈眶,仿佛置身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携着沙土的粗砺的风拂过面颊。跟着我们小组成员探寻的脚步,去走近秦腔绚丽缤纷的世界。一.前世——秦腔的起源与发展。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具有8000年文明史的天水,也是秦腔的发源地.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和高培支等人,受辛亥革命影响,办起“易俗社”,并编写出《一字狱》等剧本。咸阳各县以“易俗社”为榜样,先后成立了“高兴班”(长武),“马家班”(武功),“秦贵社”(礼泉),“益民社”(咸阳),“晓钟社”(乾县)、“新中社”、“明正社”(三原)等演出团体。1937年中共陕西省委(驻泾阳县云阳镇)、关中工委(驻旬邑县马家堡),相继成立了七月剧团、关中剧团、关警剧团等,创作演出《大上当》、《新教子》、《十里塬》等大批新剧目,在唱腔、表演、舞美、服饰等方面都有创新。建国后,咸阳地区有专业剧团14个,创作了大批新剧目,涌现出众多知名演员,如郭明霞、王麦兰、舒曼莉、马金仙、赵斌、王义民、昝金香等,新秀如赵改琴、王平、白萍、冯武耕、王亚萍等。这些演员均先后在西北、省、市会演大赛中获奖。据1989年统计,咸阳市有市直戏曲团体3个,县秦腔剧团11个,共有演职人员1100余人。艺术创作人员30余名,演出本、折子戏100余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今生——如今不同人群对秦腔的了解程度;采访人群:组内成员的亲友同学人数:48人(老人16人,中年人16人,青少年16人)(1)下图是我们走访整理后的数据直观图:对秦腔是否感兴趣不感兴趣感兴趣喜爱秦腔的各人群所占比例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2)调查结果:我们小组一共在身边亲友中按照年龄段抽取了48位进行采访,老中青各有16人;在48人中,表示对秦腔感兴趣的有18人,30人表示不了解或不怎么感兴趣;而在这喜爱秦腔的18人中,有10位是老年人,6位是中年人,青少年只有2人。三.未来——秦腔的发展前瞻由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现如今在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喜爱秦腔的人明显是少数,而其中老年人占大多数。青少年中几乎没有特别喜爱秦腔的人,即使他们中有的人对传统文化和戏曲感兴趣,也是喜爱传唱度更高的京剧,包括我们组员,也是家里有特别喜欢秦腔的大人才略微了解,本人对秦腔并不是特别喜爱。这还是在秦腔发源之地的西北,在其他地区的情况肯定更加惨淡。我们探讨了一下,觉得秦腔流传度不高的原因有如下:(1)国家宣传力度不大。京剧被誉为国粹,即使历史没有秦腔悠久,但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已经走出国门,为中外各界人士所熟知。在传唱度极高的流行歌曲中也频频出现京剧的身影,因此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拥趸者。每年的春晚都有戏曲栏目,我们在欣赏中华戏曲艺术的魅力时也为秦腔的缺席感到遗憾。在2016年的春晚上,歌手谭维维携老腔艺人演奏了一曲精彩的《华阴老腔一声吼》,立即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秦腔爱好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证明了对秦腔宣传的缺失。(2)青少年得到的有关信息不够。一直以来,青少年在=学校中得到关于秦腔的信息十分有限,最多的接触是来自家庭或社会团体每年定期的展演,这自然无法激起青少年对秦腔的热情。不过随着人们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秦腔关注,比如我们平凉市的第十中学,就已经开设了有关秦腔的社团。(3)秦腔本身的唱腔限制。正如俗语所说:“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秦腔诞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劳动人民的口中,粗犷豪放,给人力量,带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声嘶力竭的嘶吼之后是广袤天地间静静流淌的悲凉的余韵。正如黄土高原给人一贯的印象,烈烈轰轰的西风携卷着摧毁一切的力量呼啸而过,一切结束后,支离破碎的千沟万壑间是人们悲伤的眼泪。这样的唱腔,是很难在其他地域受欢迎的,像贾平凹在他的散文《秦腔》中写的一般:“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由上述信息可以看出,秦腔在新一代年轻人中的传承情况并不十分乐观,这就需要各界人士加强对秦腔的关注,主流媒体加强对秦腔的宣传。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识到秦腔是我们西北地区的艺术瑰宝,积极参与有关秦腔的活动,为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四.后记——关于秦腔虽然年轻人对秦腔关注度低,但这并不妨碍西北人对秦腔的热爱,不论是方方正正的戏台还是公园中雅致的小凉亭,亦或是乡村中吃完饭后人头攒动石板路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吼上一两句秦腔,讲究的还有一把二胡奔放地伴奏,扯开了嗓子,方圆五百米都清晰可,引得行人纷纷驻足。土生土长的西北作家陈忠实和贾平凹都将秦腔这一艺术用笔墨描述了出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民俗艺术的魅力。黄土高原上,秦腔响彻了荒野,回荡在人们心间,那震天动地的一嗓,足以澄净寰宇,一开口,带出的不是技巧,而是饱含黄土的苍劲与劳动的汗水,那是在黄土中埋藏了无数时日,才沾染出的黄土的浩渺。
本文标题:论文—秦腔的前世今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3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