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
(一)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1、良好家世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公元前87)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年十岁,则诵古文。”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父亲司马谈“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史记·太史公自序》从鸿儒游将近十岁时,司马迁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的基础。司马迁的故乡陕西韩城党家村司马迁墓壮游天下二十岁,外出游历——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李陵之祸李陵(?—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族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司马迁•“祸莫大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最下腐刑,极矣”。•“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锥心刺骨、痛不欲生。李陵•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李陵《别歌》:降?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对比映衬手法•李陵:失志变节温和奉劝倾诉肺腑自惭形秽羞愧难当钦佩羡慕•苏武:艰苦卓绝正言明志矢志不渝大智大勇有情有义赤胆忠心不辱使命无声叹息------班固《汉书·苏武传》2、著述《史记》《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司马迁的宏伟抱负•司马迁写作《史记》,一方面是受命于父亲,承担作为一个史官家族的使命;另一方面,还有自己更为宏伟的抱负。远绍孔子•司马迁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史记·太史公自序》天人之际•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稽其兴坏之纪,……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死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关于书名•《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以为“《史记》之名,当起于叔皮父子(即班彪、班固)”(清·梁玉绳:《史记志疑》)。1、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的历史,是一部有52万多字的巨著。(二)《史记》的思想内容130篇,30世家,70列传,12本纪,10表,8书五部分组成。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用纪传体写历史始自司马迁。后代封建社会的史家撰写历史,大多沿袭《史记》的体例。2、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反对当时儒家正宗所说“阴阳五行”、“天人感应”3、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以“不虚美,不隐恶”•同情人民起义和反暴斗争•歌颂爱国人物和有重大历史贡献的人物。(三)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1、独特点•以写人物为中心,记录人物一生。以人物描写生活。•通过言行、活动场面具体描写。•“实录”人物生平,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寄寓自己的褒贬、爱憎。2、艺术手法•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互见法”把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写,移置其他人物传记中写。•琐事展示性格,使形象丰满、个性更鲜明。•善于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语言符合人物个性,生动传神,抒情、叙事极富表现力。•在“鸿门宴”一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邦的圆滑柔韧,张良的机智沉着,项羽的坦直粗率,樊哙的忠诚勇猛,项伯的老实迂腐,范增的果断急躁。(四)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是我国传记文学名著。持正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是后世许多进步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榜样。2、把我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了一个高峰。3、影响了后世小说和戏剧的创作。故事化手法有小说的特点,描写故事、人物的手法给后世小说家以很大的启发。它的一些历史故事是元、明戏剧的一个重要题材来源。据统计,仅现存的元杂剧中,就有十六种是取材于《史记》的,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霸王别姬》等。历史人物传记别传、家传、墓志铭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绝唱”在于它实录的笔法,如写《封禅书》、《平准书》,不避当朝天子;评论张汤、郅都,又能排除个人爱憎。在封建社会史家迫于政治压力,往往曲笔为文,司马迁的实录反而成了“谤书”,被一些人看作是不忠不雅。由实录而成“谤书”,于是此后“实录”也就难得,而《史记》也就成了“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笔端常饱含着悲愤之情,尤其是对布衣、闾巷和幽隐岩穴之士以及才高被压抑无处可诉说的人,多写得一往情深。司马迁的文章近似于《离骚》,正在于他感情同屈原一致,而且比屈原还要深广。这虽然不能算是自身遭受的“离骚”,也可以说是感同身受的“离骚”了,只是无韵而已。管、晏生平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颍上人(安徽颍上)。辅佐齐桓公励行改革、富国强兵、尊王攘夷,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业绩。今传《管子》一书。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齐国夷潍(今山东高密)人。事齐灵、庄、景三公,景公时为相,参政达50余年。今传《晏子春秋》一书。《管晏列传》解析•1.管晏何以共一传•2.管晏传文之选材•3.管晏传述之差异•4.管晏传文与赞语1.管晏何以共一传•《史记》一传之中叙述多个人物的情况很多,然作者显非随意组合,实均出自细密考量,传主之间往往有某种联系。管仲晏子共传之例•管晏列传•孙子吴起列传•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老子韩非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管晏列传》一文,选自《史记》,是春秋时期齐国最有名的两位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管晏列传》在传述管仲、晏婴相齐称霸的业绩时,显然有意在探索、论证一个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晏婴之关系•两人均为齐国的贤臣,又均为齐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晏婴三世名显诸侯,两人前后交相辉映:“后百有余年而有晏子。”(《管晏列传》)清·吴见思•此篇以风致胜,无一实笔,无一呆笔,纯以清空一气运旋。觉《伯夷传》犹有意为文,不如此篇水到渠成,无意于文而天然成妙。——《史记论文》卷五《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文本解读•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译文: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县)。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认为他很有才华。管仲家境贫困,分财利的时候常占鲍叔的便宜,而鲍叔却始终对他很好,并不因此说他的坏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齐国的公子纠。到了小白被立为齐桓公之后,齐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坐着囚车来到齐国。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得到了起用,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此成了霸主,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进入了正轨,这都是由于管仲的谋略呀。•第一自然段讲述管仲少时的性格缺陷,突出鲍叔牙的宽厚仁慈。(总述)•2.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译文:管仲说:“当初我家里贫穷,曾经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的时候往往自己多分一些,鲍叔却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弄得更穷困,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驱逐,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出息,因为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不认为我胆怯,因为他知道我家中有老母。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却坐了囚车甘受屈辱,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重而以不能扬名天下为可耻。生养我的是我的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呀。”•第二自然段写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分-总)•3.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译文:鲍叔推荐管仲担任宰相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并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倒称赞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第三自然段写鲍叔牙举贤让贤的美德。(总述)•4.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译文:管仲担任齐国的宰相后,他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却能使货物行销四方,积累了财富。富国强兵,处理事情能和老百姓的想法一致。因此,他在著作中说:“仓库储备充实了,老百姓就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老百姓就能分辨荣辱。国君如果能遵守法度,那么亲族就会相互团结。礼义廉耻这四项原则不能推行,国家就要灭亡。水从源头流出畅行无阻,政令顺应民心就容易推行。”因此,政令不严苛,老百姓就容易尊行。老百姓所要求的,顺应潮流给与他;老百姓认为不好的,就要去除它。•第四自然段分写管仲内政建树。•5.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译文: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转祸而为福,转失败为成功。他注重供求规律,重视平衡物价。齐桓公的确是怨恨蔡国让少姬改嫁,就向南袭击蔡国,而管仲却趁机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祭祀用的包茅香草。齐桓公向北因救燕国而攻打山戎,而管仲却趁机责令燕国整顿召公时的政令。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桓公又想背弃跟曹沫的盟约(被胁迫订立),而管仲却趁机劝阻桓公履行盟约取信于天下,因此诸侯都归附齐国。所以说:“要认识到给与就是为了更好地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第五自然段分写管仲的外交功绩。•6.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译文:管仲的富有可以同国君相比,他大量收取市租(存疑),建筑有华美的台,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豪
本文标题: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38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