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抗菌药物概论-PPT精选
抗菌药物概论江西省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余晓耕学习目标■掌握抗菌药物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了解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理解细菌耐药机制■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发展历程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细菌敏感性变迁、临床不合理应用现象等导致细菌耐药2019年起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共同抵御耐药性,如果今天不采取行动,明日就无药可用。”2.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概述]1.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病原微生物抗微生物药抗菌作用耐药性机体1、天然抗生素2、半合成抗生素3、人工合成抗生素•抗菌药物根据其来源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化疗药物发展简史30年代——磺胺类40年代——青霉素(PNCG)50年代——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60年代——广谱半合成PNC类一代头孢氨基糖苷类70年代——广谱半合成PNC类二代头孢80年代——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喹诺酮类)常用术语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抑菌药(bacteriostatic)杀菌药(bactericide)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CI)耐药性(drugresistance)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二、抗菌作用机制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形态与结构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影响叶酸代谢——抑制核酸合成——抑制蛋白质合成N-乙酰胞壁酸前体N-乙酰胞壁酸消旋酶合成酶粘肽合成酶N-乙酰胞壁酸直链十肽粘肽五肽复合物脂载体二糖复合物——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胞浆内胞浆膜细胞膜外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内酰胺类↓——影响胞浆膜通透性——氨基苷类抗菌药多肽类抗菌药多烯类抗真菌药咪唑类抗真菌药→通过离子吸附作用→与G-菌胞浆膜磷脂结合→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谷氨酸食物+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二氢蝶啶二氢叶酸四氢叶酸+对氨苯甲酸一碳单位(PABA)核酸合成——影响叶酸代谢——↑磺胺砜类对氨水杨酸↑甲氧苄啶甲氨蝶啶乙胺嘧啶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复制受阻→DNA合成↓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mRNA↓——抑制核酸合成——氨基苷类氨基苷类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四环素类→通过与30S核糖体亚基结合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通过与50S核糖体亚基结合大环内酯类总结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如下:三、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耐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分固有耐药和获得耐药单药耐药多重耐药获得性耐药性产生生化机制产生灭活酶(水解酶;钝化酶);改变胞浆膜通透性;细胞体内抗菌药原始靶位结构改变;主动外排;代谢途径改变;获得耐药性的遗传机制基因突变垂直传递耐药基因水平转移:接合转导转化•细菌本身因素•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盲目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缺少联合用药•医学新技术的应用•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适应症。•对有适应症的病人,应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能用一种就不必用多种。•以回复突变为理论依据,循环使用抗菌药物。•有联合用药指征的,要采用必要的联合用药方案。•尽量避免将抗感染药作为畜用或动物促生长使用。•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及时公布耐药信息。•加强医药市场管理,打击假劣药。•加强规范消毒,加强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加强对医疗机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他们对遏制细菌耐药重要性的认识。对策耐药金葡菌如MRSA、VISA及VRSA。耐药肺炎链球菌耐药肠球菌,如VRE耐药嗜血杆菌耐药淋球菌耐药脑膜炎奈瑟菌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与多重耐药结核菌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当今重要耐药菌病原微生物分类按革兰氏染色分类•革兰氏阳性(G﹢菌):葡萄菌属、链球菌、破伤风梭菌•革兰氏阴性菌(G﹣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常见病原体种属①G﹢球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表皮葡萄球菌。②G﹢杆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白喉杆菌。③G﹣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属(伤寒、副伤寒、肠炎杆菌)、志贺菌属(痢疾、福氏、鲍氏、宋氏菌)克雷伯菌属(肺炎杆菌)、鼠疫杆菌、结肠炎杆菌、霍乱杆菌、流感杆菌、副流感杆菌、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布鲁菌属、百日咳杆菌和军团菌属。④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⑤螺旋体: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⑥立克次体:斑疹伤寒、恙虫病。⑦真菌:皮肤癣菌、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接合菌等。⑧病毒:乙肝病毒、水痘、巨细胞、疱疹、尖锐湿疣、流感、天花、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狂犬、麻疹、腮腺炎、口蹄疫、脊灰等。病例分析举例发热待查的患者应考虑哪些情况?(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以及病原学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尽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开始用药前先取相应标本分离病原并进行细菌药敏试验危重感染者在送验标本后立即经验治疗根据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适应证、不良反应等结合药源价格等选用抗菌药物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合理用药新生儿、老年、孕妇、乳妇、肝、肾功能减退等患者联合用药的适应证病原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需较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药物的剂量得以减少其他-加用易于渗入某些组织(如CNS,骨)的药,以更好的控制感染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指症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也可按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减量给药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物选用不宜应用:四环素类、呋喃类、萘啶酸避免应用(剂量必须减少):氨基糖苷类、万古、去甲万古、替考拉宁、多粘、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静脉注射剂可应用(剂量适当调整):羧苄、青霉素、头孢他啶、唑肟、拉定、唑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可应用(按原剂量或略减量):大环内酯类、利福平、头孢哌酮、曲松、噻肟、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伊曲康唑口服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时的应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利福平克林霉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氯霉素两性霉素B异烟肼甲硝唑伊曲康唑口服液可应用,按原治疗量或略减量青霉素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氟康唑吡嗪酰胺可应用,治疗量需减少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卡那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胞嘧啶伊曲康唑静脉注射剂避免使用,确有指征应用者调整给药方案*四环素土霉素呋喃妥因萘啶酸特比萘芬不宜选用肾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肝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物的应用肝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物选用主要经肝清除肝功损害时导致毒性反应避免使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酯化物、异烟肼、两性霉素B、四环素类、磺胺药、酮康唑、咪康唑主要经肝清除但无肝毒性慎用:红霉素(不包括酯化物)林可、克林主要经肾排泄,肝功能损害时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他啶、万古、多粘、氟喹诺酮类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肝功能减退时的应用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多粘菌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按原治疗量应用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羧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红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氟罗沙星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严重肝病时减量慎用林可霉素培氟沙星异烟肼*肝病时减量慎用红霉素酯化物四环素类氯霉素利福平两性霉素B酮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磺胺药肝病时避免应用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肾功能减退,自肾排出药量减少,血药浓度增高,青霉素、头孢和其他ß内酰胺类可用正常剂量的2/3-1/2。宜选用毒性低具有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头孢和其他ß内酰胺类为常用药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指征时慎用,并血药浓度监测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新生儿期肝肾未发育成熟、肝酶分泌不足,肾功能较差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有明确指征时慎用,并血药浓度监测新生儿期禁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避免应用磺胺药和呋喃类新生儿期肾功能不完善,注意自肾排出的青霉素、头孢和其他ß内酰胺类需减量新生儿体重和组织器官变化快,抗菌药物宜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氯霉素灰婴综合征肝酶不足,氯霉素与其结合减少,肾排泄功能差,使血游离氯霉素浓度升高磺胺药脑性核黄疸磺胺药替代胆红素与蛋白的结合位置喹诺酮类软骨损害(动物)不明四环素类齿及骨骼发育不良,牙齿黄染药物与钙络合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中氨基糖苷类肾、耳毒性肾清除能力差,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致血药浓度升高万古霉素肾、耳毒性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磺胺药及呋喃类溶血性贫血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A类:妊娠期患者可安全使用B类:有明确指征时慎用青霉素、头孢和其他ß内酰胺类、美罗培南、红霉素、阿奇霉素、磷霉素、两性霉素B等C类:在确有指征时权衡利弊决定是否用氟喹诺酮类、亚胺培南、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利福平、氯霉素、磺胺等D类: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FDA分类抗微生物药A.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B.动物中研究无危险性,但人类研究资料不充分,或对动物有毒性,但人类研究无危险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曲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利福布丁乙胺丁醇甲硝唑呋喃妥因C.动物研究显示毒性,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但用药时可能患者的受益大于危险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氯霉素克拉霉素万古霉素氟
本文标题:抗菌药物概论-PPT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5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