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2016全国导游基础-第3章-中国民族风俗
第三章中国民族风俗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或者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中华民族•我国内地总人口13.71亿人•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55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东南密、西北疏的多居住在东南部,多居住在边疆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聚居的格局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其余54个民族有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大部分民族有非拼音文字(如汉字)、拼音文字非拼音文字,如汉字是象形字满族的拼音文字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一般由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俗”,它是广大中下层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经济民俗: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社会民俗:包括家族、族群、乡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岁时节庆等信仰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游艺民俗:包括口承文学、民间歌舞、民间戏曲、游戏竞技等汉族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项目知识点民族形成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吸取周围荆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成分而逐渐形成,民族称呼:华、夏、华夏、汉人从事农业以家庭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民族,形成农耕文化语言文字汉语属汉藏语系;汉字属表意文字宗教信仰天命崇拜、祖先崇拜;道教饮食文化以粮食作物为主,以鱼肉、蔬菜为辅;饮食文化世界享有盛誉,酒文化和茶文化内涵深厚服饰文化上万年历史,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大襟右衽,织染工艺独步世界建筑文化北方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黄土高坡是窑洞,南方以天井瓦房居多,闽南的客家人则是居住大围屋,另有徽派建筑、江南水乡民居、上海石库门;“风水术”对汉族民族影响最大节日举办时间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新于,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最隆重;年三十吃团圆饭,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年糕;拜年、放爆竹、闹元宵、舞狮子、扭秧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宵耍灯起源于汉代,吃元宵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纪念春秋时代晋国介子推;扫墓、踏青、放风筝、插柳、蹴鞠、荡秋千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插菖蒲、挂钟馗、挂香袋、饮雄黄、采草药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名团圆节,起源与古代秋祭祭月有关;祭月、赏月、吃月饼、舞龙灯、吃团圆饭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起源于民间登高避灾的习俗,1989年我国定位老人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项目知识点民族形成旧称满洲族,满语为“吉祥”之意,最初称为肃慎,金朝的女真族是其直系祖先,17世纪皇太极改名为满洲族,辛亥革命后改为满族;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王朝(金朝和清朝)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东北三省及河北省,尤以辽宁最多,现有人口约1041万主要从事农业,兼狩猎、采集等多种经营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40年代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宗教信仰长期信奉萨满教,萨满是指巫师,还信奉佛教民族文化精于骑射、舞蹈多姿多彩、剪纸工艺享有盛誉、抱腰接面礼为最隆重礼节建筑文化口袋房、曼子炕、东南开门,院内一般有一影壁,立有索罗杆(神杆)项目知识点服饰文化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饮食文化主食是小米,但喜黏食,风味食品是白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喜庆宴会设八大碗的满洲席,过年吃饺子,除夕吃手扒肉,点心以萨琪马最为著名,满足嗜好烟酒传统节日颁金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主要禁忌最突出的忌讳是不准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戴狗皮衣服;做客不要当主人面赶狗,说狗的坏话;忌讳客人坐西炕和妇女在西炕上生孩子;不得在索罗杆上拴牲畜项目知识点民族形成原是1392年建立的李氏王朝的国号,后以国号作为族名,原意为“光明的东方”。中国的朝鲜族是17世纪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主要分布东北三省及,以吉林居多,现有人口约183万主要从事长期以垦荒为业,东北大米、烤烟、人参、鹿茸出名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系未定宗教信仰早期信仰土谷神,后形成檀君教、东学教文化遗产农乐舞列入口头非遗,跳板、秋千列入非遗,最有名乐器伽揶琴建筑文化瓦房和草房,屋顶四面斜坡服饰文化喜穿白衣素服,有“白衣民族”之称项目知识点饮食文化以大米、小米为主食,以汤、酱、泡菜为副食,每餐必有汤。调味品最喜爱辣椒和豆酱,泡菜为佐餐主要菜肴。最有名的食品是打糕、冷面、大酱汤、泡菜。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民族特色的三个家庭节日:婴儿周岁、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主要禁忌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言,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晚辈和长辈同席时,晚辈不能当着长辈的面抽烟喝酒;老人外出,全家人都鞠躬礼送;忌婚丧或佳节杀狗、吃狗肉项目知识点民族形成源于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的一个部落;12世纪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击败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被推选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成为族称,意为“永恒之火”主要分布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现有人口约650万主要从事主要从事畜牧业,过着“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宗教信仰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大都改信藏成佛教文化遗产蒙古长调、呼麦列入口头非遗,马头琴音乐、摔跤、祭敖包、那达慕列入非遗,安代舞是传统民间舞蹈建筑文化游牧地区牧民多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标志建筑常饰以穹庐顶项目知识点服饰文化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蒙古袍)、系腰带、穿蒙古靴饮食文化大致分三类:粮食、奶食和肉食,牧区主要是奶食和肉食;款待宾客常用手抓羊肉、清水煮全羊、烤全羊;粮食中最有民族特色的是炒米传统节日年节(白节)、敖包祭祀、那达慕大会、崇尚白色;那达慕大会是最具特色的传统盛会主要禁忌到蒙古包时轻骑慢行,进包时要将马鞭、刀枪放中门外;入包坐右边,离包走原路,待送行的主人回去后再上马或上车;忌坐蒙古包的西北角,睡和坐时忌脚伸向西北方;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赠送礼品忌单数;有产妇或病人,忌接待客人来访;忌食虾、蟹、鱼、海味等;禁食狗肉,不打狗、骂狗项目知识点民族形成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来源追溯到7世纪末,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经由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经商,留居长安、广州、泉州等地,经历长期发展同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融合,约在明代正式形成回族主要分布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现有人口约1058.6万主要从事主要从事农业,也经营牧业;制香、制药、采冶方面较著名,以善于经营而著称,“清真小吃”享有盛誉语言文字习惯以汉语为本民族的语言宗教信仰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文化遗产花儿列入口头非遗,花儿、重刀武术列入非遗项目知识点建筑文化殿宇式四合院为主服饰文化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保留自己的特点。西北男装多衣服肥大、裤及脚面,老人扎裤脚,戴白色或青色圆形平顶小帽(礼拜帽);妇女的衣服上窄下宽、长及膝盖或过膝,戴披肩盖头;男女外出必须戴帽子或头巾,严禁露出头顶,妇女只露面部饮食文化普遍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如牛、羊、驼肉,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油香和馓子是主要食品,风味小吃酿皮、拉面、羊糕肉、牛羊肉夹馍等,盖碗茶很有民族特色传统节日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主要禁忌禁食猪肉、忌养猪、忌提猪肉进回族所在地;忌食狗肉、马肉、驴肉、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忌禁用餐时开玩笑;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物件油香和馓子盖碗茶项目知识点民族形成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经历漫长的发融合而成;“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联合”主要分布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有人口约1006.9万主要从事主要从事农业,善于在盆地和河谷边缘开发绿洲和挖掘地下暗沟渠“坎儿井”,以盛产粮棉和瓜果闻名于世,擅长园林艺术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维吾尔族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宗教信仰曾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佛教,后改信伊斯兰教民族文化“十二木卡姆”有“维吾尔音乐之母”的誉称,列入口头非遗:传统舞蹈: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最普遍民间集体舞蹈: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独塔尔、热瓦甫、巴拉曼、达莆;《阿凡提的故事》、达瓦孜(高空走绳)非常著名项目知识点建筑文化阿以旺、阿克塞乃、开攀斯阿以旺服饰文化风格独特;男子穿长袍、右衽斜领、无扣宽袖、腰系长带;城市妇女多西式短上装和裙子,农村妇女多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喜欢戴“尕帕”(四楞小花帽)饮食文化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食,少吃蔬菜,喜食瓜果,有些地区爱喝奶茶;最常吃的有:馕、羊肉串、抓饭、瓜果、果仁传统节日与伊斯兰教的信仰有关,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主要禁忌清真寺、河坝、伙房等地忌携带、遗弃不洁物品;探望老人忌站病人投河脚的方向;忌穿短裤、背心、短小衣物外出;忌双脚伸直脚底朝人;忌用单手特别是左手接礼物;睡觉时禁头东脚西或四肢平伸仰卧面维吾尔族传统民居阿以旺馕羊肉串项目知识点民族形成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由此而来主要分布居住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上,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现有人口约628.2万主要从事主要从事牧业,也从事农业,特产:牦牛、藏绵羊、犏牛、青稞语言文字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文历史悠久仅次于汉文宗教信仰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少数信仰原始宗教苯教民族文化《格萨尔王传》是藏族的民间口头传说巨作,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与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中国“三大史诗”;锅庄舞是普遍流行的圆圈舞藏文藏传佛教的僧侣项目知识点非遗文化锅庄舞、藏戏、唐卡、藏医药、雪顿节列入非遗,《格萨尔王》史诗、藏戏列入口头非遗建筑文化农区碉房、牧区帐蓬服饰文化男女都爱戴金花帽,上穿长袖短褂、外套宽大藏袍、脚着藏靴、腰系艳丽的腰带或花边礼仪、习俗献哈达、敬酒敬茶有特殊习俗饮食文化主食是糌粑,副食以牛羊肉为主,喜爱青稞酒、酥油茶、奶制品;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藏族饮食的四宝传统节日藏历年、雪顿节、花灯节、望果节、赛马节等主要禁忌禁食驴、马、狗肉;遇宗教设施从左往右绕行;不能逆转经筒、经纶;寺庙内不能喧哗、吸烟、敲钟、翻摸宗教器物;帐房内男坐左女坐右农区碉房牧区帐篷献哈达藏族的敬酒有特殊习俗:主人敬酒,客人必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配合大拇指弹向空中、半空和地面各一次,意思是祭天、祭地和祭祖先,然后遵循“三口一杯”的规矩,即客人轻呷一口酒,主人立即添满,如此反复三次后,客人再喝干满杯酒。项目知识点民族形成旧称“夷族”,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建议把“彝”改为“夷”,意为“彝”里有米有丝,代表有吃有穿,象征日子富裕,由此得名主要分布主要聚居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其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现有人口约871.4万主要从事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业,手工业较发达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有6种方言,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宗教信仰奉行多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民族文化《阿诗玛》是彝族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享有盛誉的云南白药为清代彝族人曲焕章所创,阿诗玛、火把节列入非遗婚俗文化实行一夫一妻制,有“抢婚”习俗项目知识点建筑文化土撑房是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服饰文化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宽裤脚长裤,头顶蓄一小撮长发,称为“子尔”(汉称“天菩萨”),裹以长数丈的青蓝布帕包头,右前额扎成细长
本文标题:2016全国导游基础-第3章-中国民族风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8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