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Classificationandcodedisciplines(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11-01批准,1993-07-01实施)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由国家科委与技术监督局共同提出,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负责起草,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综合计划局、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司、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干部管理培训中心等单位参加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于1992年11月01日正式在北京发布,1993年7月1日实施。《学科分类与代码》共设五个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本标准的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2术语2.1学科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2.2学科群学科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每个学科群包含了若干个分支学科。3学科分类原则3.1科学性原则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客观的、本质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联系,划分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并列次序,组成一个有序的学科分类体系。3.2实用性原则对学科进行分类和编码,直接为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3.3简明性原则对学科层次的划分和组合,力求简单明了。23.4兼容性原则考虑国内传统分类体系的继承性和实际使用的延续性,并注意提高国际可比性。3.5扩延性原则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高度动态性特征,应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便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扩充和延续。3.6唯一性原则在标准体系中,一个学科只能用一个名称、一个代码。4学科分类依据本标准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方面进行划分。5编制原则5.1本标准所列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展开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5.2本标准仅对一、二、三级学科进行分类。共设58个一级学科。门类排列顺序是:A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80;B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相应五个门类为科技统计使用,不在标准中出现。5.3本标准中学科排列次序和级别与学科重要程度无关。5.4本标准纳入了成长中的新兴学科,萌芽中的新兴学科暂不纳入,充分反映了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并给学科的发展留有余地,使之成为开放型体系。5.5在本分类体系,尤其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分类体系中,出现的学科与专业、行业、产品名称相同,但其涵义不同。5.6分类体系中的名称,原则上用学科名称,考虑实际应用及学科分类层次的需要,有少量“学科群”名称出现。5.7一级学科根据情况,分别选用“××学”、“××科学”、“××科学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科学”五种名称。5.8交叉或具有双重属性的学科,可在两处列类,只在一处给代码,其相关位置不给代码,在说明栏注“见×××·××××(代码)”或“参见×××·××××(代码)”。5.9一级学科下的分支学科,根据确定学科位置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原则上取一个特征,考虑学科特点及使用需要,对有些学科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特征划分。5.10本分类体系的学科遵循从理论到应用,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通用到专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宏观到微观的排列顺序。5.11标准中出现的学科分类层次和数量分布不均衡现象是各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5.12本标准对某些横断学科、综合学科及某些特殊学科的处理方法。5.12.1分类表中的“信息科学”是指小概念,不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其性质与数学类似,排列在数学之后,考虑其发展前景,设为一级学科。“信3息科学”和“系统科学”都以“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理论,很难分开,故暂列在一类。5.12.2“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属综合学科,本学科列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5.12.3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心理学”列入“生物学”下二级学科。“地理学”列入“地球科学”下二级学科,“人文地理学”入“地球科学”,属特例。5.12.4“印刷、复印技术”入“460·55专用机械工程”下三级学科,属特例。5.12.5“仪器仪表技术”入“机械工程”学科。通用的或自然科学中的“仪器仪表技术”学科集中列在“仪器仪表技术”下;专用的分别入其有关学科。6编码方法6.1本学科分类划分为一、二、三级学科三个层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级学科用三位数字表示,二、三级学科分别用两位数字表示;一、二级学科中间用点隔开。其代码结构如下:×××·××××三级学科二级学科一级学科6.2二、三级学科设“其他学科”,用数字“99”表示。6.3标准中所有代码,仅表示该学科在本分类体系中的级别和位置,不表示其他含意。7学科分类与代码学科门类(5个)A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80B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一级学科分类代码与名称(58个)A.自然科学D.工程与技术科学E.人文与社会科学110数学410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710马克思主义120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420测绘科学技术720哲学130力学430材料科学730宗教学140物理学440矿山工程技术740语言学150化学450冶金工程技术750文学160天文学460机械工程760艺术学170地球科学470动力与电气工程770历史学4180生物学480能源科学技术780考古学B.农业科学490核科学技术790经济学210农学510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810政治学220林学520计算机科学技术820法学230畜牧、兽医科学530化学工程830军事学240水产学540纺织科学技术840社会学550食品科学技术850民族学C.医药科学560木建筑工程860新闻学与传播学310基础医学570水利工程870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320临床医学580交通运输工程880教育学330预防医学与卫生学590航空、航天科学技术890体育学340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610环境科学技术910统计学350药学620安全科学技术360中医学与中药学630管理学三级以上学科代码与名称(注:三位数字为一级学科,小数点后两位数字的为二级学科,小数点后三位数字的为三级学科)110数学代码学科分类代码学科分类110数学510.40信息处理技术110.11数学史510.4010信号检测110.14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510.4020参数估计110.1410演绎逻辑学(亦称符号逻辑学)510.4030数据处理110.1420证明论(亦称元数学)510.4040语音处理110.1430递归论510.4050图象处理110.1440模型论510.4099信息处理技术其他学科110.1450公理集合论510.50通信技术110.1460数学基础510.5010有线通信技术110.1499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其他学科510.5015无线通信技术(包括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等)110.17数论510.5020光纤通信技术110.1710初等数论510.5025通信传输技术5110.1720解析数论510.5030通信网络技术110.1730代数数论510.5035通信终端技术110.1740超越数论510.5040电信110.1750丢番图逼近510.5045邮政110.1760数的几何510.5050邮电通信管理工程110.1770概率数论510.5099通信技术其他学科110.1780计算数论510.60广播与电视工程技术110.1799数论其他学科510.70雷达工程110.21代数学510.80自动控制技术110.2110线性代数510.8010自动控制理论(包括线性、非线性、随机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柔性控制系统等)110.2115群论510.8020控制系统仿真技术110.2120域论510.8030机电一体化技术110.2125李群510.8040自动化仪器仪表与装置110.2130李代数510.8050机器人控制110.2135Kac-Moody代数510.8060自动化技术应用110.2140环论510.8099自动控制技术其他学科110.2145模论110.2150格论510.99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其他学科110.2155泛代数理论110.2160范畴论520计算机科学技术110.2165同调代数520.10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学科110.2170代数K理论520.1010自动机理论110.2175微分代数520.1020可计算性理论110.2180代数编码理论520.1030计算机可靠性理论110.2199代数学其他学科520.1040算法理论110.24代数几何学520.1050数据结构110.27几何学520.1060数据安全与计算机安全110.2710几何学基础520.1099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其他学科110.2715欧氏几何学520.20人工智能110.2720非欧几何学(包括黎曼几何学等)520.2010人工智能理论110.2725球面几何学520.2020自然语言处理110.2730向量和张量分析520.2030机器翻译110.2735仿射几何学520.2040模式识别110.2740射影几何学520.2050计算机感知110.2745微分几何学520.2060计算机神经网络110.2750分数维几何520.2070知识工程(包括专家系统)110.2755计算几何学520.2099人工智能其他学科110.2799几何学其他学科520.30计算机系统结构110.31拓扑学520.3010计算机系统设计110.3110点集拓扑学520.3020并行处理110.3115代数拓扑学520.3030分布式处理系统6110.3120同伦论520.3040计算机网络110.3125低维拓扑学520.3050计算机运行测试与性能评价110.3130同调论520.3099计算机系统结构其他学科110.3135维数论520.40计算机软件110.3140格上拓扑学520.4010软件理论110.3145纤维丛论520.4020操作系统与操作环境110.3150几何拓扑学520.4030程序设计及其语言110.3155奇点理论520.4040编译系统110.3160微分拓扑学520.4050数据库110.3199拓扑学其他学科520.4060软件开发环境与开发技术110.34数学分析520.4070软件工程110.3410微分学520.4099计算机软件其他学科110.3420积分学520.50计算机工程110.3430级数论520.5010计算机元器件110.3499数学分析其他学科520.5020计算机处理器技术110.37非标准分析520.5030计算机存储技术110.41函数论520.5040计算机外围设备110.4110实变函数论520.5050计算机制造与检测110.4120单复变函数论520.5060计算机高密度组装技术110.4130多复变函数论520.5099计算机工程其他学科110.4140函数逼近论520.60计算机应用110.4150调和分析520.6010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包括汉字信息处理)110.4160复流形520.6020计算机仿真110.4170特殊函数论520.6030计算机图形学
本文标题:学科分类与代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9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