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历史上的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教翻译16-18世纪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鸦片战争以来至五四运动的翻译高潮16至18世纪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是继佛经翻译之后的第二次翻译高潮,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不仅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科技知识,使我国近代科学研究萌芽,同时在此次科技翻译高潮中,一些翻译理念至今仍值得翻译研究工作者借鉴。因此,科技翻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西方传教士是以传教和谋求本国利益为目的,但是这些传教士和以吸收西学为目的的中国士大夫带来的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为我国科技事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高潮不仅传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促进了中国科学器械制作及改进,因此推动了传统科学向前发展。第二次翻译高潮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传教士与士大夫译述的西方科学技术书籍近120种左右,涉及医学、地理、天文学、数学、农业水利、军事、冶金等等方面。这些书籍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医学方面,有耶稣会士邓玉函口译的《泰西人身说概》首次向国人介绍西方解剖学知识,虽然我国已有人体绘图探索医理之事,但此本书研究更精确,本书提出的思考记忆器官是人脑而非心脏的观点是我国前所未有的,这一点对我国医学界的影响较大。地理学方面,有哎儒略和杨廷筠合译的《职方外记》是中国第一部中文世界地理书籍,而且五大洲地图给中国长期的“天圆地方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书详尽的介绍意大利的许多名胜古迹以及对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史事也有所涉及。康熙则组织人与传教士共同绘制了《康熙皇奥全图》。天文学方面,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的《乾坤体译》是最早介绍西方普通天文学著作之一,较好的反映了当时入传西方天文学的实际水平。数学方面,慕凤泎与波兰耶稣会士通过合译书,最早将当时为世界最先进数学知识之一的对数术传入我国。等等一系列的数学方面的引入。农也水利方面,徐光启与熊三拔合一《泰西水法》,此书是徐启光从利玛窦处得知“水利”对改善农业十分有益后,想尽许多办法才与熊三拨合译的。2.先进科学器械制作与改进科学翻译高潮中,传教士与士大夫把科学技术应用的实践中,制作了先进的科学器械。德国人汤若望制作了浑天仪、望远镜等各种天文仪器,还受命试制了大炮。南怀仁曾奉命修旧炮、造新炮,以及改造各观象仪,徐光启一边译书一边制造出新的树立器具,新的器具制成后,北京周围许多人前往参观,有的能工巧匠更专程像其学习制作方法。传教士还像顺治帝与康熙帝进呈过一些测量仪器,康熙帝常用来测量山的高度或路的距离。科学翻译高潮为国人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我国传统技术向前发展和我国社会的进步。洋务运动时期的翻译史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西方的社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随着西学的传入,翻译的问题就随之而来,故江南制造局、同文馆都非常重视翻译。当时对于翻译西学书籍一事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西人认为:“中国语言文字最难为西人所通,即通之亦难将西书之精奥译至中国。盖中国文字最生而最硬,若以译泰西格致与制造等事,几成笑谈。”傅兰雅则认为其“实有不然”,因为“明时利马窦诸人及今各译之人,并未遇有甚大之难以致中止”,所以只要努力解决译名问题,西方科学就会顺利翻译成中文。他又说:“二三百年前,英国多藉希腊与罗马等国文字以作致与制造内之新名,后则渐除不用,或换以更妥者,而中国亦难免此举”,指出“译西书第一要事为名目,若所用名目必为华字典内之字义,不可另有解释,则译事永不能成”。中国语言文字与他国略同,也是不断更新发展的,他通过实际的翻译工作总结了三项译名词的方法:其一,指出中文中相应的名目。其二,中文中无相应的名目,须另设新名目,或音译,或意译,或造新字。其三,作中西名目译名对照表。傅兰雅总结的这三种译名方法,基本上是科学的。但是,“在译书事内惜未全用,故各人所译西书有混名之弊”。至于“译书混名之事,不独此馆为然,即各教士所译西书亦尝有之”。比如“合信氏《博物新编》之名不甚差忒。而译书西士,以为定名几若为彼一人所主,而前人所定者皆置于不论。故有以《博物新编》内之淡气当为轻气之用,若华人阅此二人著作,则淡气轻气之义几难分辨矣”。专用名词的翻译甚为重要。不同的翻译机构译名差别很大,就是同样翻译机构,由于翻译者的不同,时间前后不一,译名也大不相同。比如江南制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出版的《金石识别》与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版的《求矿指南》,二书的地质时代名词不同。而且这两本书的地质时代译名和天通用的译名也不一样。译名的不统一,势必影响到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江南制造局很重视译名问题,先后编写出几种名目表,如《金石表》、《汽机中西名目表》、《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等,虽未全国遵行,但由于该馆为官方机构,译书又多,所定译名较为合理,因而对于后来译名的统一仍有很大影响。对于译名问题,传教士也非常重视。鸦片战争前,西人已有意于此,制造局翻译馆之所以留心此事,亦由于傅兰雅等供职该馆。光绪三年(1877)傅氏倡组益智会,曾决定统一译名,指派会员负责搜集已有译名。光绪六年(1880)二月,益智书会收到的名词有伟烈亚力的天文、数学、机器等名词,艾约瑟的佛教名词,察麦尔的道教名词,李风荃的地理名词。该会还再度指定会员搜集译名。此一期间,益智书会甚有成就。光绪十六年(1890)的中华基督教第二次大会期间,傅兰雅发表长篇演说,呼吁译者合作解决译名问题,并建议三项办法:其一,请大会筹组一委员会以统一译名,决定译名原则。其二,该委员会聘请适当的人选拟科学译名,中英对照。其三,编著科学辞典,以应急需,并请译著者遵循该会所订的标准译名词的原则,他介绍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办法。由于中国教育会即将成立,此问题留待该会讨论。著名翻译家及其翻译思想:•徐光启1、求知2、有重点(翻译书籍是此时急需)他认为翻译工作是吸取他国长处,将他们多年积累的科学技术成果以最快的速度为我所用。•李之藻强调“借我华言,翻出西义”•李善兰•傅兰雅徐寿“译名七原则”“译名七原则”内容:•尽可能直译,而不意译。•万一不能意译,则要用尽量适当的汉字音译,要建立音译体系,基本词素要固定,要用官话音译。•新术语尽可能同汉语的固有形式建构相一致•一名要简练。•译名要予以准确的定义。•译名在各种场合都要符合愿意,不致矛盾•译名要有灵活性“译名七原则”的历史意义:(1)驳斥了汉语难译科技书籍的说法,指出中国人也可以创造新词汇,从理论上阐明了汉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倡导科技译名统一,并指定了译名的具体规则,他认为“名目”是“译西书第一要素”尤其“初译格致各书”时,必须“留心于名目,互相同意,则用着初时能稳妥,后亦不必大更改”。他认为科技名词的翻译不不统一,势必使译名混乱,含义难辨。因此提出了翻译科技名词的标准,他不但总结了统一译名的经验,提出了自己建议,并且还与中国翻译家一道编制了几种专业名词汇编,许多名词的译名比较精确贴切,沿用至今。他与中国同事“议多时后,略定要事有”。(3)论述了翻译科技书籍的选择方法,选择方法要考虑到“新”、“紧用”“可籍为介进”,以及中西译者如何配合的问题。(4)论述了中国必将靠翻译西方进步有用之书而获得新生与进步。参考文献:[1]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唐英姿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89科技信息2011第19期[2]明末清初翻译高潮成因分析《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作者:何晶申连云[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罗新琼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96[5]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马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THANKS!
本文标题:中外翻译简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1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