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2.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3.德育目标。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4.比较法。【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论点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助读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í)的再传弟子。曾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功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做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叛)(2)古今异义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内城。今义:城市)②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指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动词,到)②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锋利)(4)词类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5)翻译句子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文: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论述,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六、总结升华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教师明确: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34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