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抗体工程抗体工程:通过对抗体分子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有计划地对抗体基因序列进行改造,改善抗体的某些功能的技术。抗体工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杂交瘤技术基因工程抗体技术抗体库技术研究上:以免疫转印法检测特定抗原检验上:以ELISA侦测特定病原体医疗上:以毒素连结抗体攻击病变細胞抗体(antibody):是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的发现1888年EmileRoux及A1exanderYersin由白喉杆菌的培养上清中分离到可溶性毒素,后者注入动物体内可引起典型的白喉发病症状。VonRehring及其同事Kitasato,以白喉或破伤风毒素免疫动物后,其血中可产生一种中和毒素的物质,能阻止毒素引发的疾病。来自实验动物的抗毒素血清用于感染的患儿,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发病的早期。于是将能中和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antitoxin).VonRehring1901年首位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者Kitasato随后引入抗体(antibody)一词,泛指抗毒素一类的物质,而将引起相应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antigen)抗体研究的历史1896年Gruber和Durham发现了凝集细菌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凝集素。1897年Kraus发现可与相应抗原形成沉淀反应的抗体,称为沉淀素。于是认识到毒素及细菌之外的众多蛋白质均可诱导相应抗体的生成,是一种广义的免疫现象。直至上世纪30年代,“抗体”一词才得以通用1939年Tiseluis和Kabat采用电泳方法证实抗体的活性存在于泳动度最慢的血清组分,称为γ球蛋白(gammaglobulin丙种球蛋白)。免疫后的抗血清的电泳图形中,γ球蛋白明显增高,抗血清经相应抗原吸收后再电泳,其γ球蛋白水平又恢复到与正常血清图形相同。1968年和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所属专门委员会先后决定,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在未受抗原刺激之前:机体所具有的多样性抗体生成细胞群体可看作一个初级库(repertoire),其所包含的信息是由亿万年进化及遗传决定的。抗体生成的两个阶段当受到抗原刺激后:具有相应抗体(受体)的细胞群体被选择并发生克隆性增殖,在抗原的反复刺激下,抗体基因的v区发生高频率的突变,具有高亲和力抗体的细胞群体选择性增殖,抗体进行类别转换(classswitch),终至抗体成熟。1975年Köhler及Milstein建立了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这是抗体产生的重大技术革命。杂交瘤技术该技术的普及使得众多科学家通过细胞工程可以在体外定向地制备各种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cAb)。由于McAb特异性强,性质均—,易于大量生产,在生命科学研究及医学实践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形成产业,成为生物技术的重要支柱之—。原理基因工程抗体技术80年代,尝试以基因工程方法改造鼠源性McAb---McAb的“人源化”(humanizedantibody):将小鼠Ig基因敲除,转染人Ig基因,在小鼠体内产生人Ab,再经杂交瘤技术,产生大量完全人源化抗体。嵌合抗体从杂交瘤细胞分离出功能性可变区基因,与人Ig恒定区基因连接,插入适当表达载体,转染宿主细胞,表达人-鼠嵌合抗体v。特点:减少了鼠源性抗体的免疫原性;保留了亲本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改型抗体(reshapingantibody):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抗体可变区(V)中互补决定簇(CDR)序列改换成鼠源单抗CDR序列。重构成既具有鼠源性单抗的特异性又保持抗体亲和力的人源化抗体。改型抗体抗体库技术1989年的英国剑桥Winter小组与Scripps研究所Lerner小组创造性的工作:他们采用PCR方法克隆机体全部的抗体基因,并重组于原核表达载体中,以标记抗原即可筛选到相应抗体,当时称为组合抗体库技术。90年代初期,这一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将外源肽或蛋白质与特定噬菌体衣壳蛋白融合并展示于噬菌体表面,以固相化的抗原吸附相对应的噬菌体抗体,经多次“吸附—洗脱—洗脱—繁殖”的富集过程。优点该技术容量大,效率高,一般建库可达108。基本包容了抗体多样性的信息。“吸附—洗脱—洗脱—繁殖”过程将抗体的选择与再次扩增有机地结台起来,每轮操作可使特异性抗体富集102-108。THANKYOU
本文标题:抗体工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3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