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仁者爱人《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说文》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上下相亲谓之仁。”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何谓仁?何为爱人?“忠者,厚也;厚人,仁矣。”【王充】“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董仲舒】“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仁就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毛泽东】【论语】“仁也者,人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读前四则,注意重点字。思考:“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重点字:1:入则孝2:出则弟3:吾道一以贯之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何事于仁6:尧舜其犹病诸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8:能近取譬在家里通“悌”尊敬兄长学说用忠,对人尽心竭力。恕,对人仁爱宽厚止,仅其,大概;病,以为难立:使……立达:使……达比喻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仁”的具体准则(内涵):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仁”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二、本课的具体内容1·6,仁的根本。4·15,仁的内涵(具体准则)5·12,仁的实践(具体表现)。6·30,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5·26,仁的理想。10.17、7.9、15.42、9.10、7.27,仁的实践(具体表现)。14.17,看一个人是不是“者仁”的标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先学做人,再做学问“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从孝弟引发,以为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在孔子看来,对父母长辈是否有敬爱之情甚至是人与犬、马等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6.30)(5.12)如何理解忠恕之道?“忠”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恕”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贯之。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读后七则,注意重点字。二、分析后七则前几则我们分析了“仁“的概念,那么对于“仁”要怎样实践呢?1:盍各言尔志2:敝之而无憾3:愿无伐善4:无施劳5:老者安之6:固相师之道也.7:过之,必趋8: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9:霸诸侯10:一匡天下1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3: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何不使……坏夸夸耀,表白使……安本来;协助,帮助快步走为……而死称霸,完全;匡正没有;大概;通“披”自缢衣:上衣。裳:下衣。名作动(三)这几则讲仁的实践,我们一起看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1.言志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2.问人:重人不重财•3.于有丧者侧:尊崇礼•4.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5.见齐衰者……必趋:恻隐之心•6.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仁爱之心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品读三人的对话,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子路和颜渊的话语表现了两人怎样的个性?你怎样看待这三个人的志向?•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子路和颜渊的话语表现了两人怎样的个性?你怎样看待这三个人的志向?•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胸怀博大,境界更高。朱熹注:“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回顾小结•什么是“仁者爱人”呢?•“仁”,首先指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的“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以上通过他与弟子的谈话来表现他的仁德爱民的思想,经由他自己表达了自己的良好愿望。•思考:孔子是如此想的,那么他自己又是如何去实践的呢?•且去听去看他的言行举止吧!“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孔子怎样对待这三种人?齐衰者冕衣裳者瞽者--------------哀--------------尊--------------矜孔子对穿丧服者,表示同情、哀切对在上位者,表示恭敬对有残疾者,表示矜惜、同情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补充: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一、子贡认为管仲非仁的理由。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本应为君王自杀殉节,以死尽忠,也就是“为君而死”,这样才符合道义,符合仁德。二、孔子认为管仲为仁的理由。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提倡殉道,而不提倡殉君。管仲不为君死,而能援救天下更多的人,相对于抛弃天下众人而死于君王一人来说,更接近道义、仁德。评判政治家主要看他对于江山社稷、对人民的贡献,而不要拿一般的小节去苛责他。讨论:孔子的仁和礼•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住宅,家臣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人事机构庞大极不俭约,怎么谈得上节俭呢?”又问:“那么管仲知礼仪吗?”孔子回答说:“国君王宫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府邸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府邸中也设置坫台。如果说管仲知礼仪,还有谁不知礼仪呢?”探讨: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说明他在“仁”的认识上能通权达变,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仁——儒家价值体系”仁“延伸到父母”仁“延伸到兄弟”仁“延伸到子女”仁“延伸到夫妻”仁“延伸到朋友”仁“延伸到国家”仁“延伸到人类”仁“延伸到自然孝悌慈义信忠仁民爱物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事国先事民,周公吐哺责己后责人,天下归心•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照日月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他已经拥有了财富,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苦生活中的乡亲,他已经走出了大山,但他还想让所有乡亲都能够走出与世隔绝的山崖,他成就了一个多少代人未能实现的梦想,他拿出愚公移山的执著和勇气劈开了大山,在悬崖峭壁上为乡亲们开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更在人们的心中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它结束了一段贫困的历史,开创出一种崭新的生活。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河南辉县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支书张荣锁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选(中国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高耀洁(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妨握独贫”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着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化为一缕缕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毕生梦想消除饥饿的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丛飞”•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李春燕”•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
本文标题:仁者爱人公开课原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5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