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汇报人:第一PPT22《孟子》三章【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作者简介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写作背景《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其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本介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夫()粟()域()寡()戚()畔()fúsùyùpànguă识文辩字q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方圆三里的内城。外城文章释义围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指得人心,上下团结。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米,谷,泛指粮食。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护城河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极点。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同“叛”,背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到1、环而攻之而不胜(第一个“而”表修饰,“着、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但是、却”。)2、夫环而攻之(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3、然而不胜者(这样,可是。)4、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5、亲戚畔之(代词,他。)6、寡助之至(动词,到。)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凭、靠”。)虚词解释文言积累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递进的句式)第二部分战争为例,证明论点。(分)(举例论证、排比句式)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总)(排比句式)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感知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文章解析3.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4.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6.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结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课堂总结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排比(反面论证)(对比论证)内容梳理富贵不能淫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公孙衍()丈夫之冠()妾妇之道()不能淫()yǎnɡuànqièyín识文辩字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文章释义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怎么,哪里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告诫准则,标准这里指丈夫谨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独自走自己的道路惑乱,迷惑,使动用法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服,使动用法这里“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一词多义丈夫之冠也()往送之门()妾妇之道也()与民由之()此之谓大丈夫()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结构助词,的代词,指正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文言积累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妾妇之道也()不得志,独行其道()动词,告诫形容词,谨慎戒道准则,标准道路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能够,可以实现词类活用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文章解析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为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迷惑我心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3.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大丈夫之道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为人原则)核心、基础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代指什么?“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7.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大丈夫的标准,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心怀仁德,践行礼义。•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富贵不能淫——文天祥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8.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写作特色: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写法探究《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一书,作者通过问答的形式,从对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了做到“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从仁、礼、义及立身处世的角度阐述,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课堂总结富贵不能淫靶子:大丈夫公孙衍张仪批驳:妾妇之道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内容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行拂()曾()益拂()士...quǎnyuègéáoxīfúzēngbì识文辩字生难字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兴起,指被任用选拔、任用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集市田地捣土用的杵文章释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曾,同“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常常犯错误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奋起,指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指在国外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曾通“增”,增加衡通“横”,梗塞,不顺拂通“弼”,辅弼,辅佐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入则无法家拂士。文言积累通假字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生于忧患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于----从----给----在----由于拂----违背----同“弼”,辅佐而----表示承接----表示并列一词多义舜发于畎亩之中所以动心忍性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今异义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征收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选拔、任用今义:往上托;往上伸古义:狱官今义:士兵古义:指在国外今义:出去淫(使...惑乱,使...迷惑)移(使...改变,使...动摇)屈(使...屈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动(使......惊动)忍(使...坚强)乱(使......扰乱)人恒过(犯错误)入、出(国内、国外)生(使...生存)死(使...死亡)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二段,分三部分。•第一部分①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②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第二部分③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正反两方面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第三部分④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文章感知列举六位名人事例第二段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第三段(个别)(一般)(客观)(主观)(个人)(国家)(中心论点)(正面)(反面)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文章解析3、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磨炼的目的是
本文标题:22-孟子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6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