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材料作文“有用或无用”导写及例文
仿真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人们常常只愿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也常常只想做有用的事。六百多年前,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用三四年时间完成了一幅《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是他画给道友无用师的。在当时,人们也都在为名忙、为利忙,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几百年过去了,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而《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却在2011年成了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或认识?写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准抄袭。题目解析:读这则材料,首先要界定清楚“有用”“无用”的内涵,其次要理清两者的辩证关系,最后在行文中结合实际谈感想和认识。在我们的学习中,常常听到有用无用之争,无用的不学,有用的就学。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听到人们对人、事、物有用与无用之争。那么,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呢?从人的角度来说,有用,是褒义词,是说一个人有作为,有成就,对人民、社会有贡献;而无用,是贬义词,指一个人才疏学浅,一事无成。按道理讲,人各有才,是才就有其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这样一种人才观。但是实际情况是,人们总是用某一种标准来衡量人是否为才,现实中关于“人”的争论,即对人的才与非才的判断往往是狭隘的。历史上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这样,科举得中是人才,落第则不是人才;为帝王所用的是人才,流落人间者就不是人才。一部封建史,因为人才观的狭隘单一,埋葬了多少人才。当今社会在人才观上已有大大的改进,但依然显得十分狭隘。人是如此,物、事亦然。所幸的是,我们正在渐渐改变观点,对于物,我们说,世上无废物,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于事,我们说,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没有无用之事,人类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起初看起来是个荒唐事,却载入了人类科学史册。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它眼前可能无用,急功近利来看也可能无用。但时至今日,谁也不能没有这样一种判断:文化在其本质上显示了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现世,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因此,我们需要从文化对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的终极意义出发来看待它。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所谓无用之用,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会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如果就此进一步思考,有用之用仿佛使用价值,无用之用则是价值。我们习惯从使用价值角度判断一切,由此往往遮蔽价值,我们的价值观是残缺而不完整的。我们喜欢从功利的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会排斥看不见的精神世界。能有以上的认识,你的文章就成功了一半。从写作角度来说,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批判实用主义的有害的一面;也可围绕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的价值;还可就诗意地生活的层面展开,谈人文精神的价值……但不管怎样,都要联系实际,有感而发。英国人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我们也要借用庄子的话来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个作文题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句话概述了今天存在的一种社会现状:现在的人似乎都只想做有用的事,认识有用的人。这种想法固然没有错,但当我们只强调一切都要“有用”时,内心难免会变得过于功利。第二段话则通过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故事颠覆了我们对“有用无用”的认识,即“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当年的一个无心之举可能在以后就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行为。基于这种理解,学生的立意一般有两类,一是完全否定做“有用之事”,提出要做“无用之事”;二是既肯定做“有用之事”没有错,更强调一个人不能只有功利的眼光,更应顺应自己的性情,做些自己喜欢的“无用”之事。这两种立意当然都是可以的,可是相较之下自然后者应更符合出题者的意图,因为事实上人不可能完全不做“有用的事”,而材料的重点也意在强调人不能过于功利,而是需要一点儿超功利的精神的。所以比较理想的立意是看到两者既有相通之处,但又有高低的区别,做到真正意义上从整体把握材料。好题目:《无用?有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花开非为果,馨香染人间》、《勿以无用而不为》、《淡泊如莲,清香满塘》、《花开不败,琴音不绝》、《要留芳华在人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勿让名利遮望眼》。学生习作:淡泊如莲,清香满塘吴梅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人群抗尘走俗、追名逐利之时,黄公望本着淡泊的心,不计较功名利禄,心无旁骛地画着他的《富春山居图》。几百年过去了,他那淡泊如莲的气质,仍清香满塘,越发沁人心脾。而人们常常只愿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也常常只想做有用的事,一心向名利。但是如果失去了淡泊宁静的心态,一颗心变得浮躁,过于功利,黄公望还能作出瑰丽的作品吗?所以说,淡泊如莲,方能清香满塘。淡泊是一丛清香淡雅的菊。那一丛静静绽放在东篱下的菊啊,千百年来不曾凋谢,因为淡泊赋予了它永恒的美。也正因为有淡泊宁静的心态,陶潜不为名利所困,归隐田园,创作出了大量意境悠远的田园诗。时至今日,我们吟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时,依然感受到他那恬淡的气质,返朴归真,没有半点功利的气息。淡泊是一抹绽放幽谷的兰。“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这是爱因斯坦给予居里夫人的评价。当然,这些赞扬对她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她视名利为粪土,因为她有远大执著的追求,更因为她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她不是为了利益,不是为了金钱,所获得的各种奖章也给了小女儿当玩具。居里夫人淡泊的心态让多少有浓厚功利心的人汗颜。而我们也不得不感叹:“能够跨越时空依然美丽的是脱尽名缰利锁的至真至纯,是远离奢华和世俗的淡泊宁静。”没有功利心的居里夫人犹如深山里的一抹幽兰,淡淡盛放,宁静淡泊。淡泊是一棵挺拔俊秀的柳。81岁高龄的金庸负笈剑桥修读硕士,追求的只是学问,并非学位。金庸不唯名,不唯利,作为中国当代最知名的武侠小说家,他的名声早已如雷贯耳,岂是一个封号能比拟的,也无须要它来给自己贴金;作品发行数以亿计的他,更不用靠一个学位来谋利。而正是他的淡泊名利,成就了他令人难以逾越的高峰。金庸老人就如一株立于河畔的垂柳,淡泊、宁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我们更要脱离名缰利锁,学会淡泊宁静,然后明志远。愿每个人在名利面前都淡泊如莲,清香满塘。勿让名利遮望眼蒋丹娜泰戈尔说:“鸟儿的翅膀一旦系上了黄金,它就再也不能高飞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名利所累,而错失了沿途美丽的风景。为名忙,为利忙,导致了当时的人们没有发现《富春山居图》的价值。“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人们一心只为名利时,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勿为名利遮望眼,活出自我,活出精彩人生。勿为名利遮望眼,活出自由人生。庄子拒绝出任楚相而“曳尾于涂中”,抛弃名利逍遥游天下,活出了他的自由,他的洒脱。他的轻名利,他的淡然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试想,如果他当初出任楚相,为名利而行走,又怎会有著名的《逍遥游》,又怎么有洒脱的庄子,又怎会有今天星空上熠熠生辉的一颗明星——思想家庄周呢?庄子抛弃名利,活出了自我。勿为名利遮望眼,收获恬淡闲适人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抛弃名利,回乡“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过着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为什么他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因为他“心远地自偏”,没有名牵绊,没有利缠身。他没有被名利遮住眼睛,他顺着他的本心,回归田园,卸下名利的枷锁,回到他的精神家园。抛弃名利,陶渊明收获了恬然自乐的人生。勿为名利遮望眼,获取快乐人生。还记得葛存壮吗?他在《红旗谱》、《决裂》等电影塑造了多少个令人们难以忘怀的形象,但他淡泊名利,对待生活始终保持开朗、平和的心态。如果他为了名利,一味地陷入影圈,我想,他塑造的形象不会这么令人深刻,他也不会始终保持开朗、平和的心态,也不会获取快乐人生。同葛存壮一样淡泊名利而获取快乐人生的还有梭罗,他没有去追求名利,而是融入自然,感悟生活,从而写出了著名的《瓦尔登湖》。他们并没有让名利禁锢心灵;他们,淡泊名利,活得快乐,活出自我。相反地,一味地追求名利,只会让自己身心具疲,更甚者会身败名裂。就像刘志军一样,一心只为名利,滥用职权,收受贿赂。名利遮住了他的眼睛,控制了他的心灵,使他忘了干部职责所在,使昧着良心做事,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勿为名利遮望眼,方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活出自我,活出精彩人生。例文:有限中求无限“吾生也有涯”的我们往往易陷入实用主义的罗网,在现今高强度的生活中来往奔走,不免身心俱疲,总觉得生活不应就这样被所谓有用之事充斥。正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近年来成为文化大事,我想,这正是因为它寄寓了高于现实、让生命富有诗意的无限意义,方能在历经六百年时光淘洗之后,在那代代人所谓有用之事烟消云散之后,在今天仍闪耀心灵的璀璨光辉。于有限中求无限,需要我们拥有坚实的信心和脚踏实地的勇气。但是上述这两点往往在大多数人心中被机械地转化成努力工作,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源,使自己过上更体面的生活。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若一个人心中被如此想法充斥,那么他终可能会因失去更高于现实的信仰,失去诗意生活的能力,而渐渐异化为工作的奴隶,无法体味这仅有一次的人生的况味。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连绵起伏的山岭,自然和谐地传达出一个看似无用之人内心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品味。“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他正是有了高于现实的人生胸怀,才留下自己真挚的感受,被数百年之后的人们所铭记。这又岂是蝇营狗苟之辈意欲勒石留名所能比的?有限中求无限,更要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有高于现实的信仰,用真心去品味人生的要义,就如康德所言“仰望星空”,亦仿佛圣地亚哥老人独自在海上与鲨鱼搏斗。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老人所得到的只是一副鱼骨架,毫无用处。但他终会被人们视为勇者铭记在心。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许我们终不能成一代大师,留传世杰作,但是我们却能够心怀有限中求无限的信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内心的坚守,将所谓有用之事看得豁达一些.否则,唯此是念,害怕失去,即使得到也无甚快意,终将被时光淘尽.正如苏轼,远谪黄州前,他是政治失意的,但当他让心中高于现实的放旷、对人生的热爱不再受压抑时,他就成为名垂千古的东坡.“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是的,也许我们终为普通人,但超越现实的对生命的热爱足以使我们的生命顿显不凡。因此,有限中求无限。所谓的有用往往压抑了我们有限的生命,但是我们拥有寻求无限的热爱生命的信念,我们能扬弃以物质为评判标准的流弊,以淡然的心境从《富春山居图》中看到蓬勃的生命力。毕竟,生活不是空话,它是一句大白话!点评:五十分钟的现场作文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文章是不容易的,而最精彩的地方则在于作者对材料和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生命是有限的,正因如此往往让我们过于追求其价值而“陷入实用主义的罗网”,于是作者虽然能理解那些努力工作、追求更体面生活的人,但却提出生活不应仅仅如此;它应该还有一种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心灵的充实,从而才能理解到人生真正的乐趣。
本文标题:材料作文“有用或无用”导写及例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9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