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现代艺术设计结课论文1中国矿业大学Chinauniversityofmineandtechnology现代设计艺术结课论文题目:哥特式建筑赏析姓名:周盛林学号:02100820专业:工程力学10-1时间:2011.05.03现代艺术设计结课论文2哥特式建筑赏析【论文摘要】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高超的技术和艺术使其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论文关键词】哥特式建筑背景风格装饰塑造作品地位成就(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现代艺术设计结课论文3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内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三)哥特式建筑形制在礼拜仪式方面,保留了基本的十字形平面设计,有东端的祭坛、往中殿行进的空间和举行私人礼拜的侧礼拜堂。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四)哥特式建筑的空间塑造哥特式教堂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它利用一系列拱型的尖顶组成教堂整体结构,尖利的顶端高耸入云,直插穹窿。许多垂直的平行线条本身就带有某种节奏,轻灵的线条如一组石头的丛林,锋利,直冲苍穹。不仅所有的顶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形成一种向上的动势。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仅顶上尖塔就有135个,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结构既体现信徒对天国的向往,体现了独特的宗教精神,也表现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现代艺术设计结课论文4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这是教会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给人一种崇高肃穆的精神体会,那是对超升的向往,要向上帝接近的如饥似渴的欲望,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五)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六)哥特式建筑的最佳作品法国沙特尔大教堂被认为是哥特式建筑的最佳作品,它的高耸的尖顶在30多公里以外都可以看到.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的尖拱、弯拱穹顶和拱扶垛结构体系使建筑物内部空间高大、窗体面积极大。沙特尔大教堂是中世纪人们朝圣的一个主要目的地。从外观看,沙特尔大教堂的建筑风格极为开放,两座钟楼及尖塔的样式各不相同,南侧塔楼在1194年大火前建造,是法国早期哥特式风格,清晰的线条消失,取而代之是纤细雕琢,四周是一圈圈镂空的拱扶垛。左侧的哥特式新塔与右侧罗马式旧塔,常被喻为神的手指,正门圣母之窗所用的蓝色有沙特尔蓝之称。此外,还有6座小塔环绕教堂四周,在横殿两侧进口处各有两座,唱诗坛外侧又是两座。整个教堂的平面呈十字形,坐西朝东,祭坛在西,教堂两侧的门都通向耳堂,大堂有三个圣殿,分别与三座大门相通,象征耶稣不同时期的活动和生活。中殿是法国教堂中最宽的,大堂西部正门为一组三扇深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门两侧原有24尊圆柱雕像。沙特尔大教堂的雕刻群像是法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雕像的容貌姿态具有个性:比例拉长的人体紧裹在长袍中,直挺地附着在石柱上,足尖下垂,给人以升腾之感。现代艺术设计结课论文5大堂内170幅彩色玻璃窗画均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包括4,000多个拜占廷风格的人像,被公认为13世纪玻璃窗画艺术最完美的典型。(七)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地位今天当我们面对哥特式建筑所呈现的力量时,我们会认为它们肯定是一个独特的宗教社会的产物。一座大教堂无疑是由宗教人士为上帝而建的,但是与之矛盾的是:它的建造却依靠资产阶级——这个与教堂在道德观念上存在冲突的阶级提供的金钱,依靠非基督教数学和建筑的知识,依靠许多石匠的天赋和才能,而他们的教育和经验却在教堂限制之外。1145年,修道院院长海蒙热情洋溢地描写了夏特尔的教徒共同重建他们的教堂的背景,他的描写使得一种关于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社会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的成果的传闻广为流传。然而事实上,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是由一群专业的能工巧匠完成的。他们是用一种理智和分析的方法来设计和建造的。哥特式建筑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即从教堂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早期向自由的世俗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转变,可能正是由于这一事实使得它们成为西方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参考文献:【1】【2】百度文库哥特建筑赏析【3】百度百科哥特式建筑【4】作者:赵鑫珊上海辞书出版社《哥特建筑:上帝即光》
本文标题:哥特式建筑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2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