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成因调查分析报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成因调查分析报告海桥小学顾少华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农村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去闯上海、下广洲,而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从而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因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照顾,管教尺度的难以掌握,使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只能听之任之。再加之长时间的娇生惯养,纵容、迁就,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不良习惯。该群体的教育状况成为一种令人堪忧的社会现象。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其比例正在逐年不断增长,从去年我校三年级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家长中有37.5%进城打工,接近5%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干脆父母都不要孩子由年岁已高的祖辈抚养。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乏、家长教养方式不当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不够等因素影响,使其对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性比其他儿童差,其身上习惯养成的问题比其他儿童多,诸多因素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因此,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习惯进行有效的改善,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成长,才能让那些打工的父母安心工作,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本次调查,旨在寻找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的成因,从而积极探索、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与社会家庭密切配合,通过家庭访问、社区教育、家长学校、心理辅导等有效手段,力求使农村小学中的“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得到有效改善。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调查的内容分为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习惯两方面的调查。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人数及各自家庭的生活背景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分类,对各类留守儿童建立相应的档案。针对实际,制订相应的转化对策和措施。2、访谈法:对个别典型的留守儿童进行谈话式的交流,了解其实际生活、学习状况,进行个案分析。3、观察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表现,从中找出共同点,进行分析研究。三、调查的结果和分析(一)日常行为习惯的调查对“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明显比其他儿童差。根据下半学期期末各中队辅导员对队员的道德素养评分记录,留守儿童的得分为“优”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儿童。统计结果如下:道德素养得分优良中差留守儿童32.1%28.4%21%18.5%其他儿童66.9%26.1%5.2%1.5%在全校道德素养得分为“优”的146名儿童中,留守儿童只有16人,占10.9%,低于其在全校儿童人数中所占的比例(19.8%)。而在全校21名得分为“差”的儿童中,留守儿童有15人,占71.4%,又远远大于这一比例。另外,留守儿童在问题行为方面比其他儿童更明显。根据我校各中队辅导员记录的偶发事件统计,下半学期,全校共发生偶发事件47起,其中由留守儿童引起的偶发事件有35起,占全部偶发事件的74.5%。以上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乏、家长教养方式不当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不够等因素影响,使其对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性比其他儿童差,其身上习惯养成的问题比其他儿童多,诸多因素影响了其健康成长。(二)“留守儿童”常见的不良习惯表现及成因分析1、不良习惯表现从我们学校的实例看,这些留守少年的父母由于长年累月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导致诸多不良习惯产生,表现为:行为习惯方面: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顶撞的现象发生。生活习惯方面:生活习惯较差,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不讲卫生,有的形成了长期不吃早饭,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讨厌理发等坏习惯。“留守儿童”易于沉迷游戏厅,整天痴迷网络游戏;易于模仿,模仿武侠小说拉帮结派,结拜师兄师弟;易于被利用,小偷小摸甚至打架斗殴。2、成因分析(1)监护人文化程度低无力教育留守儿童。由于农村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低,素质也偏低,对孩子的教育措施明显不当,尤其忽视了孩子的品行教育。他们往往多从安全、身体健康等角度考虑问题,重吃饭穿暖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重交通安全而忽视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重留守儿童按时到校按时回家,而忽视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还有许多监护人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2)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教育不科学。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难得回家一趟,打个电话,寄一些学习用品,不足以与孩子维系亲情,沟通思想。他们往往仅仅以为为孩子买了几身衣服、交清了学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这些家长很少与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很少了解甚至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注意孩子是否长高了、长胖了,而不注意学习成绩,良好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还有,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的收入情况普遍较好,绝大多数父母都觉得自己常年在外,对孩子没尽到应尽的职责,有一种愧疚感。因此,想法设法地在生活上满足孩子,这样孩子手上的零花钱不缺,时间一长就养成种种不良习惯,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3)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依然严重。由于考试主要考知识,而很少考也很难考思想道德,因此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重智轻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4)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形不成合力。不一致的教育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学校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回到家里,许多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这往往使养成教育半途而废。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习惯的对策当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实施,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指出:“未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留守儿童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更是未来的新农村建设者。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我们应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习惯养成的教育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先导在留守儿童的习惯养成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先导作用。首先应平等对待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切忌因他们缺少监护、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差就语言歧视或放任不管。应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陷,从细微处做起,用心去爱他们。其次应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应采取特别的措施,开设心理教育课,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设知音信箱保障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补偿。最后,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其它活动),让家长、社会都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管理中来,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学校应主动与外出务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交换意见。应开设系列讲座、家长学校培训临时监护人,提高他们的素质。留守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教师应紧紧把握这个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将对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有利,并使他们终生受益。1、日常行为规范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留守儿童学会做人的基础,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然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习惯习惯,不“习”怎能“惯”呢?我们可以从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采取“一对一,手拉手”活动方式,让留守儿童在自己所在的小队、中队的督促和帮助下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从而使留守儿童在自律和他律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主题活动捕捉留守儿童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系列的、有所侧重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是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例如,我们设想的“三个一工程”。每月确定一个教育主题,有所侧重地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每月的教育专题又互为依存,使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系列化;每月举行一次主题讲座。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形式,进行家庭教育的讲座和培训,帮助家长迅速提高认识和水平,深刻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让留守儿童的家长来校还能有与教师沟通的机会,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每位中队辅导员每月选取一个“小案例”,通过对中队里留守儿童的情况剖析,促进辅导员工作反思改进下一步的工作,提高教育成果。3、学科教学活动渗透习惯养成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扎扎实实地打好“阵地战”,千方百计地将习惯养成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是我们首当其冲的工作。首先我们可以持之以恒地抓好课堂常规,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的课堂学习习惯;其次可以抓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充分发挥德育“主课程”的育人作用,同时也可以深入挖掘其它学科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有机的结合渗透,实现德育内容、过程及目标有效地对接,大大地提高了育人效果。4、校园环境文化结合养成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其育人功能是学科课程无法代替的,它能使孩子们在课余休息、停留驻足间直接受到熏陶和教育。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致力于把整个校园建成一个德育“大课堂”,使校园的每一处宣传栏,每一个警示牌都启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目前,我校绿树成荫,环境整洁优美,文化环境布置规范划一,校中设有文化宣传走廊,班中设有二栏一园,定期出版,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出浓厚的、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使留守儿童受到感染和教育,自觉地与学校融为一体,产生一种校兴我荣的认同感、爱校如家的亲切感。(二)家庭教育是“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关键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尤其是对“留守儿童”而言,家庭环境对其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留守儿童习惯养成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必须确保孩子在生理、心理方面能够健康成长。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家庭环境的营造者,留守儿童家长首先应该认真对待,引起重视,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道德行为习惯都要做孩子的表率,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注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做家长应尽的责任。例:不讲粗话、脏话,互敬互爱等;同时每当他们有不文明的言行出现,要立即耐心批评教育,并要求孩子待人接物文明礼貌,逐步教会他们怎样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这样孩子才会养成良好的品德。2、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首先,家长一定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少农村家长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过低,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抱有“不怕不识字,就怕不识货”“孩子大了打工也能挣钱过日子”的思想;有的家长对孩子道德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等正面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累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其次,家长要加强与留守子女的交流和沟通。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了。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节假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与老师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最后,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
本文标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成因调查分析报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3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