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乐享”老年精神关怀服务方案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时期,北京的老龄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根据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同2009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相比,上升了1.2个百分点。根据国际标准,60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国家总人口的10%,该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北京市老年人口存在规模大、增速快、空巢化的现象。除了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之外,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一、老年群体精神需求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内容(一)理论依据老年人对精神生活有很大的需求,这是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规律。许多领域的研究都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供了理论依据,如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解释了人在不同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矛盾,利用他的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老年人在精神生活方面面临的发展和挑战。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则从一个横向的角度分析了人身处环境对其的影响,老年人精神服务工作需要基于一定的环境中开展,因此要重视老年人所处的微观、中观、宏观的环境。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人都有潜力去解决问题、发展自我,因而本人十分重视优势视角对老年人精神服务工作的指导作用,开发老年人的潜力,从而实现他们的价值,使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包括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成熟期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个阶段表现为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老人的体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尤·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为影响个人发展的多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框架。个体是在一系列的环境系统中发展着的,这些环境系统以各种方式与其他环境系统进行互动,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观点,社会生态有四种环境系统,其范围从个人之间的互动到文化和历史的背景。老年人并不是孤立的,他们在整体的生态情景中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互动首先发生在家庭环境中,然后延伸至社区和文化系统。最里面的系统是微观系统,它构成了个体生活所直接接触的环境。不仅微观内的其他人影响了个体,而且它也影响了系统和系统内的其他人。第二层是中观系统,由微观系统内的各种相互关系所构成。中观系统反映了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微观系统彼此互动,也与个体互动,从而影响了发展的过程。第三层是外系统,它由个体不能直接经历的、但可能会影响个体发展的背景所组成。第四层是宏观系统,它是个体一生中所发生的事件的类型和事件之间的转换所组成,比如文化、风俗环境。宏观系统捕捉了多层的时间概念,范围从个体适应生活事件的过程到社会历史趋势。优势视角(Strength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包括:(1)赋权(empowerment)。西门将赋权的概念建立于五个理念之上: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扩大案主能力和优势的强调;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2)成员资格(membership)。优势取向从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如同我们自己一样,是一个种类的成员,并享有与成员身份随之而来的自尊、尊严和责任。成为成员和市民,享有参与权和责任,保证和安全等特征是赋权的第一步。成员资格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人们必须走到一起,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需要得到满足,不公平受到重视,从而实现他们的梦想;(3)抗逆力(resilience)。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正在使得人类的这样一个规则清晰可见——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它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4)对话与合作(dialogueandcooperation)。在对话中,我们确认别人的重要并开始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那些为面包、工作和住房而抗争的人们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资源的,即便在痛苦之中,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二)基本内容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是紧密相连的,精神需求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需求。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是老年人离开社会生产领域后,为排遣苦闷情绪、改变单调生活、实现自身价值而产生的情感交流、社会交往、知识求索、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心理需求。1.精神交流需求。一种普遍而强烈的精神需求,它往往以老年人的个人生活方式、排遣孤独的渠道、解决苦闷的办法、情感沟通的对象等方面表现出来。老年人一方面依赖自己所爱的人,并把他们作为自己感情寄托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渴望获得他人的关爱,害怕孤独与寂寞。与老伴相濡以沫,有儿孙绕膝承欢,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天伦之乐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心中的“理想国”。特别是子女孙辈们经常性的嘘寒问暖,能使老人们获得充足的精神慰藉和亲情满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当然,老年群体情感世界的构筑是多维的,除了老伴扶持和子女孝敬外,还有邻里精神互助、社工精神服务、心理医师治疗等。2.人际交往需求。不容置否,城镇社区老年群体都有希望通过人际交往获取社会资讯,通过与他人交流排遣寂寞,通过向别人倾诉宣泄感情等需要。如今城市中的大多数老年人已离开了工作岗位,有的人儿女经常不在身边,有的人身体状况不好、行动不便,属于他们的交往圈子明显缩小。这些老年人常常倍感失落和无聊,他们想要走出狭小的居住空间,多与老朋友交流,并希望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结交新朋友,形成新的人际交往空间。3.娱乐需求。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以后,闲暇时间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通过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排解无聊烦闷的情绪,填补孤独寂寞的心情。从中享受人生乐趣,充实晚年的生活。对此,以社区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社区老年群体的闲暇时间,让他们远离单调灰暗的生活状态,使他们的日常生活积极生动起来,显得尤为必要。4.知识教育需求。社区老年群体普遍具有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丰富人生阅历的精神需求。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的求知欲望并不亚于年轻人,虽然已退出了工作岗位,但他们渴望通过汲取新知识来更新观念,继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与时代同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委员会于1989年在维也纳召开的有关老年人教育问题的讨论会上提出,应强调老年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不受年龄限制,要重视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教育。5.自我实现需求。这一需求体现了社区老年群体对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它是老年人追求实现老有所为的愿望,也是老年群体精神需求的最高境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高峰体验”理论中提出,自我价值的实现能使人长时间地在精神上获得欣喜感、完美感和幸福感。老年人尽管已经卸下了社会生产和负担家庭的重担,但依然期望继续实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这一需求的满足程度最终决定了社区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的整体质量。二、理念老年人由于年老体弱,退出原有的社会角色,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交际圈也由原来的同事、朋友、家人等逐步缩小到周围的邻居、子女;同时随着年纪的增长,老人们还可能要面对丧偶、独居、空巢等情况。由于缺少亲人关爱,缺乏或不愿与人交流,老人内心常常会感到寂寞无助,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孤独、惆怅等不良情绪,这对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长期心情抑郁,可造成失眠、情绪低落、使得衰老加快。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需要子女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给予人们努力拼搏的使命感,对父母的照料时间也相应的减少。在向老年人提供个精神服务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这样的理念:精神上敬重老人、情感上慰藉老人、心理上满足老人。整合各种资源为老年人服务,注重关怀、照顾。以优势的取向激发老年人的乐观情绪、希望和动机。使老年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积极调整生活的重心与节奏,变被动为主动,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精神养生。三、具体方案(一)目标:总目标:重构老年人的认知,帮助老年人重新适应新的角色,实现自身的价值。分目标:帮助老年人宣泄消极情绪、抒发感情、派遣寂寞的时光。丰富老年人的闲暇时光,为老年人提供娱乐机会和场所,让老年人老有所乐。教授老年人生活、养生、医疗等方面的知识,使老年人扩展知识面,接受新观念和知识。培养社区领袖,发掘老年人的潜力,利用他们的优势为社区贡献力量,实现老年人的价值。(二)任务:组建一支服务队伍。老年人精神关怀服务队伍的建设要有健全的组织结构。领导团队:领导团队负责全局掌控服务策略方向与制定。技术团队:吸纳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社区心理辅导员。技术团队负责具体执行方案,每个领域需要有督导。支持团队:发动基层群众组织街道、社区,得到他们的支持,助力实施服务方案。志愿者团队:呼吁各个领域的志愿者加入到老年人精神关怀服务事业中。(三)具体措施:老年人精神关怀服务是围绕着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设计的,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服务方案的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围绕着老年人生活的各个层面的环境,服务内容涉及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兴趣爱好、情感交流。1.个别老年人的心理慰藉对老年人开展个案辅导,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社会工作者,针对心理调适不畅的老年人提供各种心理辅导。比如,运用怀旧与生命回顾。怀旧是让老人回顾过往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时刻,从回顾中让老年案主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有利身心健康的情感,帮助老人找回自尊和荣耀,让老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变得更坚强,更能面对生活中的一些挑战。生命回顾则是要协助老人详细及系统地将其一生的经历倾诉出来,其中包括成功与失败的时刻,以及他对自己的认识。这种工作方法帮助老人对自己一生做出的整合及总结,有助于他们接纳老年的来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及贡献。2.“老有所乐”老年电台老年电台需要吸收相关专业人士、老年人参与到电台的组织策划和实施中。听收音机是老年人休闲生活的常用方式,开通属于老年人自己的频道会给老年人带来更多的归属感和乐趣。电台节目的设计要围绕老年人的喜爱和兴趣,开通音乐频道,播放老年人喜爱的老歌。谈话类节目,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和生活,开通情感热线,沟通老年人身边的喜怒哀乐。脱口秀节目,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播放老年人关注的话题。3.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小组活动注重的是将同样目标的人聚集到一起,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教育、治疗等小组动力,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为老年人开展小组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服务。为老年人开展小组活动,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开展不同类型的小组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为老年人提供一种归属感、帮助老年人利用资源、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主观幸福感等。情感支持小组:老年人有抒发感情、排遣寂寞等感情需要。情感支持小组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沟通的环境,让老年人彼此之间通过交流、分享、分担建立良好的关系,提供彼此情感的支撑。亲子小组:组建亲子小组,一方面向子女宣传精神赡养的重要意义,教授赡养父母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老年人与子女的互动达到交流感情、互相理解、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兴趣小组:围绕老年人的兴趣点,开发一些老年人喜爱的兴趣小组。比如绘画小组、秧歌队、合唱团、烹饪小组等。兴趣小组使他们从一个“获得”而不仅仅是“丧失”的角度来重新面对生活。任务小组:针对社区活跃的老年人,发挥老年人的自身优势,对社区内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任务小组。发挥老年
本文标题:老年服务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5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