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
第十一部分神经系统考点一、神经系统概述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内脏神经。脑中枢神经脊髓与中枢的连接:脑神经,脊神经周围神经躯体神经(感觉与运动)分布内脏神经:内脏感觉神经、运动(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一)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色泽灰暗)。大脑、小脑表层的灰质称大脑皮质、小脑皮质。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结构。4.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5.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束。6.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7.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2、中枢神经兴奋传导的特征:突触传递(1)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神经递质:由神经轴突末梢释放并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2)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元→突触→神经元(3)突触传递的特征:①单向传递②突触延搁③总和④兴奋节律的改变⑤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⑥后发放。考点二、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一)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接延髓,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下平第3腰椎,故临床常在3、4或4、5腰椎之间进行穿刺。(二)外形脊髓呈前后略扁的细长圆柱状,长约40~45cm。1.六纵沟前正中裂1、后正中沟1、前外侧沟2、后外侧沟2。2.二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3.一圆锥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4.一终丝脊髓圆锥下续为终丝,周围被马尾包绕。(三)脊髓节段共31节,颈节8、胸节12、腰节5、骶节5、尾节1。(四)内部结构1.灰质位于中央管周围,整体上呈柱状,断面似蝶形,分前角、后角、侧角等。(1)前角:含有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运动纤维。(2)后角:含有联络神经元,接受后根的传入信息。(3)侧角:含有内脏运动(即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元的胞体,此角只存在于胸T1~腰(L3)节段。2.白质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感觉)、下行(运动)的纤维束构成。被表面纵沟分为三部,即前索、外侧索、后索。(五)脊髓功能1.传导2.反射白质内纤维束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薄束楔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灰质白质:传导束前角(柱):运动神经元后角(柱):联络神经元下行~:皮质脊髓前/侧束上行~侧角(柱)薄束(传导下半身冲动)、楔束脊髓丘脑前/侧束二、脑位于颅腔内,可分为脑干、小脑、间脑、端脑。二、脑干(一)脑干分部包括延髓、脑桥、中脑(自上而下)三部。(二)脑干位置位于颅后窝,自枕骨大孔至蝶鞍之间。(三)脑干外形下端较细,与脊髓表面沟裂相续,中上部较宽大。脑干的位置位于颅后窝的斜坡上,下平枕骨大孔连脊髓,上接间脑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1.腹面观(1)延髓:主要结构有锥体和锥体交叉。(2)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主要结构有基底沟等。(3)中脑:主要结构有两个大脑脚和脚间窝等。2.背面观(1)延髓:主要结构有薄束结节、楔束结节。(2)脑桥:脑桥和延髓之间是菱形窝。菱形窝两侧有与小脑相连的小脑脚。(3)中脑:有四叠体,即两个上丘和两个下丘。上丘与视觉反射有关,下丘与听觉反射有关。三、间脑(一)位置间脑位于中脑的前上方,大部被大脑半球所遮盖。(二)分部主要有背侧丘脑、下丘脑组成。1.背侧丘脑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分前、内侧、外侧三个核群。腹后核:位于外侧核群,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传到大脑皮质。内侧膝状体(听觉冲动传导)、外侧膝状体(视觉冲动传导)2.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主要包括视交叉、漏斗、乳头体、灰结节、垂体等。重要的核团有:(1)视上核:分泌加压素。(2)室旁核:分泌催产素。3.内侧膝状体与听觉反射有关。4.外侧膝状体与视觉反射有关。(三)第三脑室1.位置是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腔隙。2.沟通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四、小脑:位于颅后窝,在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参与运动的协调与控制,但不参与运动的启动;一旦小脑受到损害,机体的协调活动就会发生障碍;小脑的外形分部小脑蚓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小脑扁桃体疝:当颅内压升高时,小脑扁桃体常被挤压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危及生命。功能1.维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张力3.协调肌群随意运动小脑功能小脑本领强平衡肌紧张协调肌运动千万莫损伤(五)第四脑室1.位置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底为菱形窝,顶伸入小脑内。2.沟通下通脊髓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五、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连接两半球的是胼胝体。(一)大脑半球的外形1.三个面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三个面。2.三个叶间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3.五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大脑半球的外形~五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二)大脑半球内部结构(功能定位)1.大脑皮质及其功能定位(1)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2)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3)视区:距状沟两侧皮质。(4)听区:颞横回。(5)语言中枢:人类特有的皮质区。1)听觉语言中枢:缘上回。2)视觉语言中枢:角回。3)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2.基底核是包埋于大脑半球髓质中的灰质团块的总称。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等。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合称纹状体。主要功能是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肌群运动。基底核基底核,埋脑底屏尾豆状杏仁体尾豆合称纹状体协调运动及张力3.大脑髓质(1)联络纤维:连结同侧大脑半球。(2)连合纤维:即胼胝体。(3)投射纤维:主要是内囊。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板。分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三部。临床意义:一侧内囊受损,可致“三偏征”,即对侧偏身运动障碍、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半视野偏盲。六、脑和脊髓被膜脑和脊髓的外面包被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软膜。起支持和保护作用。(一)硬膜1.硬脊膜硬膜外腔(隙):是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腔隙。临床硬外麻醉时就是将药物注入此腔。2.硬脑膜分两层。(1)硬脑膜窦:内含静脉血,主要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等。(2)大脑镰:深入大脑纵裂内。(3)小脑幕:深入大脑横裂内。(二)蛛网膜薄而透明,无血管及神经。蛛网膜下腔(隙):是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充满脑脊液。蛛网膜下池:是蛛网膜下腔的某些扩大部分,较大的有小脑延髓池、终池。终池内含马尾,无脊髓,是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三)软膜薄而透明,内含丰富的血管。1.软脑膜紧贴脑的表面和脑室内面。在脑室,与室管膜上皮共同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部位。2.软脊膜:紧贴脊髓表面。脑的动脉脑的动脉血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及间脑的前部。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后1/3,间脑后部、脑干和小脑。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颈内动脉主要分支前交通动脉八、脑脊液及其循环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成人约100~140ml。(一)产生部位脑脊液产生于各脑室脉络丛。(二)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脉络丛—经室间孔→第三脑室—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经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颈内静脉。(三)作用保护脑和脊髓,维持颅内压,参与脑和脊髓的代谢。考点三、周围神经系统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结构;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3部分一、脊神经(一)概述1.数目脊神经共31对,颈神经C1-8对,胸神经T1-12对,腰神经L1-5对,骶神经S1-5对,尾神经1对;2.成份为混合神经,含有感觉和运动纤维。3.组成由前根和后根组成。前根为运动,后根为感觉。(二)神经分布1.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主要分支有:(1)浅支(2)膈神经:为混合性神经。2.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第1胸神经部分前支组成。穿斜角肌间隙,经锁骨中点后方入腋窝,围绕腋动脉排列。主要分支有:(1)肌皮神经(2)正中神经损伤后表现为“猿手”。(3)尺神经肌支主要支配前臂尺侧一个半屈肌和大多数手肌。皮支主要分布手掌尺侧一个半指、手背尺侧二个半指及相应手掌、手背皮肤。肱骨髁上骨折最易损伤尺神经,表现为“爪形手”。(4)桡神经由臂丛后束发出,沿桡神经沟下行至前臂及手背。肌支主要支配臂和前臂后群肌及前群的肱桡肌。皮支主要布于手背桡侧两个半指及相应手背皮肤。损伤后表现为“垂腕”。(5)腋神经:由臂丛后束发出,绕肱骨外科行向后外,肌支支配三角肌,皮支布于肩部皮肤。损伤后表现为“方肩”。3.胸部神经除第1、第12胸神经部分前支参与臂丛、腰丛外,其余均呈节段性分布于胸、腹部肌肉和皮肤。胸神经皮支分布对应关系为:第2对——胸骨角平面第4对——乳头平面第6对——剑突平面第8对——肋弓平面第10对——脐平面(二四六八十角头剑弓脐)4.腰丛主要分支有:(1)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2)股神经(3)闭孔神经5.骶丛主要分支有:(1)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支配臀中小、大肌(2)阴部神经(3)坐骨神经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1)胫神经--钩状足2)腓总神经---下内翻二、脑神经(一)脑神经序号及名称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窝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十二对脑神经名称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庭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感觉性:嗅、视、前庭窝运动性:动眼、滑车、展、副、舌下混合性:三叉、面、舌咽、迷走运动:蝮蛇动画展感觉:看听嗅考点四、脑和脊髓传导通路一、感觉传导路(一)躯干和四肢深感觉传导路本体觉是指肌、腱和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及皮肤的精细感觉(如辨别两点距离,物体的纹理),又称深感觉。1.感受器位于肌、腱、关节、皮肤内。2.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布于感受器内,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索上行为薄束和楔束,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3.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其纤维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终于背侧丘脑腹后核。4.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其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脊神经节C〈感受器〈薄束核楔束核背侧丘脑〈(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123⊙⊙(二)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路(触觉、温觉、痛觉)1.感受器位于皮肤内。2.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布于感受器内,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后角。3.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角。其纤维斜升1~2个脊髓节段交叉至对侧上行为脊髓丘脑束,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腹后核。4.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其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脊神经节C〈感受器〈脊髓后角C背侧丘脑〈(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123⊙⊙二、运动传导路(一)锥体系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构成,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或脊髓内。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1.皮质核束(1)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其纤维组成皮质核束下行至脑干。(2)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的躯
本文标题: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6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