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处置..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浙江大学熊卫平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管理者的两种管理能力:•管理常态的能力;•管理非常态的能力。•危机(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危机的规律,掌握危机的规律是应对一切危机的前提。危机应对入门准则及最高准则•三大入门准则:•黄金时间准则;•保护弱者准则;•说比做还要重要的准则。•最高准则:•争取社会资源的帮助。公共事件的四大类划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成4级,特别重大的是Ⅰ级(红色),重大的是Ⅱ级(橙色),较大的是Ⅲ级((黄色),一般的是Ⅳ级(蓝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形式•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从静坐、上访、请愿、游行、示威等发展为暴力性、破坏性的行为;•从自发的、无组织的发展为有组织化的倾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1、权力异化引起民众心理失衡;•2、社会分化严重,强势群体(绝对主导)与弱势群体(博弈无力)的二元对立;•3、政府的失职及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低下等。群体性行为的特点•行为主体的群众性;•免责行为下的“集体无意识”、易于接受暗示的“心理传染”现象;群体倾向“形象思维”,拒绝“理性思维”。(打抱不平者、报复社会者、隔岸观火者、浑水摸鱼者、好表现者、从众者,等等)•行为形式的公开性;•处置工作的复杂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工作目标:•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具体处置原则:•党和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处置•防止激化矛盾•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慎用武器警械(使用催泪弹需经过现场指挥批准)•依法果断处置群体性事件应对的根本要求•注重社会公平,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构建社会利益整合机制;•政府加强自身改革,提高管治能力;•培育社会自身整合机制等。发达国家中央应急管理模式的特征•行政首长担任最高领导•应急管理委员会或联席会议辅助决策•常设的应急管理机构处理日常事务•地方政府为操作主体,强调多方协作•强调全过程的应急管理,突出预防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法律和制度我国中央政府应急管理现状分析•国务院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分级管理、条块结合•部门应急体系初具规模•国家应急法律体系趋于完备•国务院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我国中央政府应急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部门分割、协调不足•条块职责划分有待于理顺•综合性风险评估薄弱•信息沟通共享不足•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阶段•第一阶段:群体性事件的避免(最高境界)•第二阶段:群体性事件管理的准备(有备无患)•第三阶段:群体性事件应对的决策•第四阶段:群体性事件的控制(防止事态的扩大)•第五阶段:群体性事件的解决(综合处理)•第六阶段:群体性事件的善后恢复与总结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十大机制•预警机制•决策和执行机制•监督和责任机制•财政应急机制•物资保障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心理干预机制•依法执行机制•危机传播机制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建立预警监测网络•制定预测信息管理制度,开展预警预报工作•设置应急警戒线•制定应急预案群体性事件应对的决策和执行机制•群体性事件决策指挥机制•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启动并修订应急预案•群体性事件应对的执行机制•决策执行计划•决策执行指挥•决策执行的协调群体性事件管理中的政府责任•把应对非传统安全纳入政府的重要责任;•及时准确地发布与传递信息;•维护公共利益,保证事件处置中的正常秩序;•群体决策中的政府责任论证。群体性事件应对的社会参与机制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民众责任•给政府以更多的信任与支持•凝聚起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社会动员与参与机制(1)政府管理成本意识增强(2)主体观念的转变(大政府-小政府)争取社会资源(重在平时)•制定相对完美的制度与规则(程序高于结果);•适当地停顿,即“不解决”的思路;•做人比做事情还要重要。群体性事件应对的信息管理机制•群体性事件应对全流程的信息管理•全方位的信息通讯•全面整合的信息管理系统•群体性事件应对的信息报告和披露机制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疏导与控制•危机状态下的社会心理疏导•焦虑、恐慌、恐惧、轻信、传播流言、非理性行为、暴乱、骚扰等反政府、反社会行为•社会心理疏导与控制的措施•及时发布信息、领导沉着冷静、主流媒体的客观及时报道、专家学者释疑解惑、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良好的沟通对话机制群体性事件的依法处置•国外危机管理应急法制建设•应急法律规范的专门化、体系化•机构人员的专门化、专业化•危机管理体系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政府应急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定化•危机预警机制、资源储备与调动机制、危机化解决机制逐步完善•民间力量的参与是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危机防范机制走向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我国应急法制的基本构成•战争状态法律规范•一般的紧急情况法律规范•恐怖性突发事件法律规范•骚乱性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法律规范•灾害性突发事件法律规范•事故性突发事件法律规范•公民权利救济法律规范我国应急法制的分析•缺少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基本法律作为“龙头”•一般领域的应急法律规范不健全•许多突发的应急处理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需要清理现有的应急法律规范•已有的应急法律规范执行不到位•公共应急法制的实施环境有待改善两大法律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六十九号),2007年11月1日实施•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颁发政府依法应对突发事件•行政应急性原则•应急处理遵循行政法基本原则•用以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应急处置措施的适当性应急传播:统一口径说话•培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学会同一个声音说话;•永远守住组织的核心信息。媒体关系的法则•一是不争不吵:•媒体最后说话的权力,即“但是”;•媒体喜欢“吵”带来的效果。•二是永远感谢:•感谢媒体带来的机会:说明真相、表达承担责任的勇气及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区别运用:•网络要快、平面媒体要深、电视要设计画面。舆论的特殊规律•一是舆论要说法:•说法比事实还重要、说法一般需要先给态度再给事实甚至不必急于给事实。•二是舆论同情弱者:道德、法律、舆论都是同情弱者的;一是学会示弱,二是淡化强势行为,即使是合理、合法。•三是舆论善变:不断地提供新的信息来淡化、强化或转化不同的舆论趋势。和记者交往的十个问题•千万不要和大桶大桶消耗油墨的人发生争吵•记者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从草丛中寻找猎物•记者是聪明的、有个性的人,沉迷于工作,需要表现出礼貌及机智•记者不是下级也不是上级,不可能得到他的忠顺或命令•记者的好奇心是无限制的,从不羞怯或讲究衣着•记者很少被人愚弄,记者不会嘲弄自己的•记者写稿子就是为了挣钱•记者不会在意你的职衔,不会特别地尊重别人,这不合适但不是无礼•记者的出现就是为了工作,他的冷漠仅仅是因为他在工作•与记者交往不能要求保密,因为你越是保密越是泄露得更多•记者发布信息与进行调查的任务与士兵保卫国家是一样的,在自由世界里记者与士兵是平等的伙伴突发事件面对的七种情况•震惊•信息不足•事态扩大•失去控制•外部压力的增加(如歪曲或谣言)•内部压力的困挠•恐慌应急状态传播的二大原则•不要在灾难发生时保持沉默,快速、频繁地发布信息•始终忠于事实,反复强调组织的立场与观点应急状态传播前需要回答的问题•接受媒体采访能获得什么?•接受采访会有什么风险?•政府希望传达的信息能否传达出去?•该媒体的目标公众值得组织如此关注吗?•政府的高级管理层对接受采访会有何反应?•政府需要更多地考虑可能引发的法律责任,还是更需要公众对事件的兴趣?•有没有比接受采访更好的办法?应急状态传播的“八个”不要•不要推测危机的后果•不要使用行话•不要推卸责任•不要对记者说“无可奉告”•不要发布不准确的消息•不要抱怨同事或领导以前的做法•不要指责临阵脱逃的同事•如果组织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不要采取低姿态参考文献•黄建纲: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薛澜,危机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汪玉凯,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熊卫平,公共关系学:理论、实务、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熊卫平,公关伦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本文标题: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处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7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