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3.2促进城市发展策略3.2.1银河广场发展策略城市广场被誉为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空间中重要的景观节点。城市文化广场作为城市广场的一种形式,以突出城市的地域性、文化性、社会性、群众性为特征,体现城市的精神风貌,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城市和谐的主题。天津文化广场建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纪念危改成绩,市区先后建设了“危改广场”,开敞的活动空间成为当时文化广场的一大亮点。进入二十一世纪,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以塘沽世纪广场、大港世纪广场、杨柳青文化广场、东丽广场为代表,广场规模在扩大,空间形态及内容更加丰富。近几年来,天津利用历史资源优势和人文积淀,兴建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文化广场,如中心文化广场、银河广场、海河文化广场、海河音乐广场、南开翔宇广场、金湾广场等,在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选活动,和平区中心文化广场,河西区马场社区文化广场,杨柳青广场,河东区危改广场先后被评为特色文化广场。这些大大小小广场把城市点染得优雅、别致,颇具文化底蕴,成为天津精神文明的窗口。1城市文化广场存在的问题1.1天津的历史文化挖掘不够津城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600年传承下来的历史文脉,地方民俗风情及近代的风貌建筑、历史街区等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1.2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不足天津市中心城区水系经过十几年的综合整治,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海河沿线景观带已经成为市民及外来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津河、卫津河、复兴河等水系的文化带和景观带的建设还存在明显不足。1.3与周边建筑关系不密切,空间缺少围合津城的文化广场与周边建筑的围合关系不密切或空间缺少围合,领域感差。如银河广场、东丽广场、海河音乐广场等,或用道路围合,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这样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以至游人在广场内停留的时间缩短,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1.4尺度欠佳,不亲切、不舒适本世纪初津城建设的文化广场如滨海世纪广场、大港世纪广场等,规模尺度偏大,很难给人以完整的广场印象,除大空间外,广场缺少各具特色的次空间和小尺度的人性空间,因此游人会产生空间的离散、不亲切、不舒适之感。1.5使用率低一个城市是否有活力和生机,取决于使用着它的人和他们的活动。通过对津城文化广场使用状况的调研,发现一些广场使用率很低,开阔的铺地上,零星的几个游人,有的广场则装饰性较强,生硬呆板。广场中的内容不是从市民的意愿和需求出发,便缺乏了市民的有效参与,使广场缺少应有的生机。1.6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应尽力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在对津城文化广场的调查中,大多数市民希望广场多设置座凳、售货亭、电话亭、垃圾桶、公厕、挡雨亭廊等服务设施,这些均反映出目前津城广场中存在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1.7缺少大乔木及丰富的植物景观津城文化广场总体感觉植物品种不够丰富,种植手法简单,缺少层次和色彩的变化,有的广场植物种类不到10种,大乔木的数量也明显不足,炎热的夏天,游人无处躲避烈日的烘烤。这些不利的因素大大降低广场的吸引力及重游率。2城市文化广场发展的思考2.1与城市整体形态相结合文化广场的规划应纳入天津市总体规划,如果没有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广场很难融入城市,并且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城市是一个大系统,而文化广场是一个小系统。广场规划布局要与城市的肌理、道路相吻合,与城市的发展同步。新一轮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要求打造市域总体景观空间为“一环、三核、三带、四轴、多中心”景观格局,这也为进一步构建分布均衡、布局合理、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广场提供了可能。2.2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城市中的自然在逐渐消失,文化广场建设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通过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天津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1999年10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一份题为《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将城市放在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走生态化的城市发展道路。文化广场建设应与津城绿地、公园、自然风貌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成为市民游憩、休闲的自然场所。文化广场建设应注重绿化品种的选择,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品种,不但在景观方面,而且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达到良好的作用。2.3与区域尺度相结合天津文化广场建设应充分结合场地现状,可以利用临街转角处的建筑物留出的一部分空地,或是两座建筑之间的空间,建设一些分散的、小规模的文化广场,使广场空间小型化、领域化和立体化。充分考虑人的尺度,迎合人的行为心理,打造为市民沟通、交流、共享的人性化空间,体现对人的关怀。使之成为城市中的“小街景”,对市民视觉、心理、行为均具有良好的调节和缓冲作用。2.4与津城水色相结合天津城是水写活的城市,津城水系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也是城市的自然轴线。2000年以来,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水系的综合改造,营造的文化广场早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尤其在当前海河建设开发当中,应充分突出“文化设计、景观设计、生态设计”。沿河景观文化广场建设应紧密与两岸风貌保护区融合。如位于狮子林桥与金汤桥之间的海河文化广场,毗邻古文化街,充分考虑了天津的历史文化传统及所在地富有特色的民俗风貌和文化氛围,经过提炼,使其精髓在工程中得以反映。整个文化广场以古文化街为依托,结合现代建筑艺术风格,利用灯光景观效果,体现出一种古朴、厚重的美,并将历史文化发扬创新。2.5与传统历史街区相结合1977年12月一些世界知名城市设计学者于秘鲁利马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城市的个性和特征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护和维护好城市的遗迹和古迹,而且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色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天津是以丰富的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的历史传统街区显示着城市的身份和城市的文化归属,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文化广场的建设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浓郁地方特色、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传统街区是城市格局的基本单元,文化广场的建设应展示传统街区的特色。例如“五大道”属于旧租界的居住型街区,文化广场应通过临街院落间的空地,与街景绿地结合布置,来烘托小洋楼的风貌。传统街区的文化广场,形态上是广场,而内涵应体现街区的文脉。2.6与津城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历经600年的沧桑,天津文化在自我形成中不间断地吸收异质文化的营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流通性,形成浓郁的地方文化和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天津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年画、泥塑、风筝、砖刻、木雕、地毯、剪纸、编织等。天津近代的艺术舞台丰富多彩———京剧、梆子、评戏、话剧等都在天津得到迅速发展。天津地方小吃也是闻名全国,如著名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大麻花、“耳朵眼”炸糕等,这些经过历史的考验,积淀下来的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得到大家共同的认可,人们对之产生深厚的情感。黑格尔在《美学》中谈道“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文化广场建设应以丰厚的历史积淀为依托,以特定的民俗活动为特点,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使广场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展示舞台。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2.7与多元的空间形态相结合天津的文化广场的空间形态多为平面,视觉效果较为单一。近年来,文化广场的空间形态越来越丰富,如上升广场、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等等,变化的空间形态打造丰富活泼的城市景观。文化广场中还通过大小空间的对比,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私密空间等多层次的空间形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同活动的使用要求。广场空间根据人们环境行为划分为许多大小不同的场地,形成不同层次的领域空间。有容纳几百人的大空间,也有容纳十几人的小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的空间活动,增强广场的使用效率和活力。2.8与市民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广场生活是来源于城市生活,来源于对城市环境的有效依托。文化广场要为市民生活服务,只有融入市民生活中去,容纳多元化活动,才能彰显出文化广场个性和时代性,才能表达城市的深层内涵。如人们在广场上进行丰富多彩健身活动跑步、散步、跳舞、练拳、舞剑或者转呼拉圈、滑滑板、滑旱冰等等。在春节,天津人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的习俗。由于没有足够的场地,这些活动往往在大街上举行,严重影响交通,如果在文化广场上举行极为适宜。其次说书弹唱、消暑纳凉、朋友约会、露天表演、书画展览等市民生活均可纳入文化广场中。同时广场还可以定期安排专业文艺团体和知名演员的演出,使文化广场成为真正意义的生机勃勃的公共活动中心。深刻了解居民的生活模式,思考什么是市民需求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等根本性问题创造出为公众所喜爱的文化广场,使广场真正融入市民生活。3结语天津城市文化广场是津城中一片难以忘怀的区域,它是从津城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和津城的地方精神联带在一起,它是城市一个绿色街区,纯净的构成和宜人的尺度共同构建文化广场的震撼、大气、亲和、唯一,使任何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津城的历史文脉和周边环境所产生的魅力,城市发展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津城文化广场的建设也将不断与城市发展有机地结合,充分运用津城特有的风格与特色,打造文化广场特有的环境与氛围,以此展示渤海明珠,魅力津城充满活力与希望的都市形象。3.2.2城市广场发展策略中心城区是天津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具有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设施完备、文化人才集中、相关产业发达等综合优势。应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发展总部型文化企业、高端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品牌。以海河为主轴线,形成老城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近现代历史文化、当代艺术展演和总部型高端产业等五大产业板块,提升天津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1、老城传统文化板块整合开发三岔河口、大悲院、吕祖堂、文庙、桃花堤等资源,发展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项目。打造以相声为代表的传统曲艺集中演出街区。整合天后宫、天妃宫等妈祖文化资源,培育发展相关产业。依托古文化街、大胡同、估衣街等传统商贸聚集区推动文化用品集散贸易。做好西站城市副中心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发展相关文化休闲娱乐产业。2、文化创意产业板块进一步建设发展天津创意街、六号院、桥园创意产业园、陈塘创意基地、C92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凌奥创意产业园、3526创意产业园、巷肆创意产业园、绿领低碳创意园区、北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园区和基地。继续扩大天津音乐街建设规模,发展音乐产品产权交易、音乐教育、音乐保健以及声音产品等相关产业。用好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资源,建设经纬艺术街区,发展美术产品产权交易、美术教育、美术设计以及相关产业。3、近现代历史文化板块加强意式风情区、五大道、解放北路、小白楼等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发展多元化消费和旅游。发掘名人故居、党史遗址、风貌建筑、近代工业、商业、军事、通讯、交通、教育、金融等历史文化遗存,建设多种形式的博物馆、展览馆和体验馆。加强对三条石民族工业发祥地(福聚兴机器厂旧址)、造币总厂旧址、天津动力机厂、天津热电厂等重要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选址建设天津工业遗产公园。发掘整合以文庙为代表的古代官学,以电报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为代表的新式学堂,以南开学校、北洋大学等为代表的现代学校和以法汉学堂、汇文中学等为代表的外国教会学堂等,形成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风景线。4、当代艺术展演板块发挥天津文化中心、津湾广场的引领、聚集和辐射作用,整合演出场馆资源,成立剧院联盟,发展京剧、评剧、梆子、曲艺、杂技等传统艺术,扶持民族音乐、交响乐、室内乐、芭蕾舞等艺术门类,打造演艺与商贸旅游相结合的特色精品演出,做强“海河之春国际音乐节”、“打开音乐之门”等演出品牌,办好天津国际少儿艺术节、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中国原创歌曲颁奖典礼以及中国(天津)演艺交易博览会、天津舞蹈节、津门曲荟等重大活动。充分利用天津文化中心、梅江会
本文标题:天津文化中心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8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