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学数学“生态化”课堂教学例谈
小学数学“生态化”课堂教学例谈新干县界埠中心小学徐军辉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具有独特的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和课堂生态环境,是由教师、学生、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共同使课堂成为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学习中知识得到积累应用,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培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的是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的现象,这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探讨。下面,笔者愿从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四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案例与各位老师探讨交流。一、面向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堂真正“生态化”的课堂教学,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案例一:《商不变性质》教学片断创建分发练习本的教学情境,学生列式:6÷2=3(本)12÷4=3(本)36÷12=3(本)师:在这些除法运算中,你的发现了什么?生1:商不变。生2: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而商却没有变。师:那你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才不变?生1: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可能是增加了一个数。生2: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减少了一个数。生3: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要扩大几倍。生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缩小几倍。师:你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那谁能举出其他的例子验证自己的说法吗?请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下面是生3同学说法的交流过程)生1: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如:12÷4=3,而(12×3)÷(4×3)=3。生2:我不赞同,你扩大的都是3倍,如果不是一样的话,就不一定了。生3:是这样的,你们看,18÷2=9,而(18×4)÷(2×2)=18,结果变了。生4:我认为也是不全对,如果不是扩大一个相同的数,就不能保证商不变。生5:我赞同你的看法,只要是扩大一个相同的数,商才不会变。生6:那也不一定……生2:那你举出一个反例看。生7:我想到了,如果同时乘一个0,任何数乘0结果都为0,难道还能说商不变吗?生3:我认为还有问题,你看,20÷2=10,而(20×2)÷(2÷2)=40生6:你这里是除了,一个扩大,一个缩小,不行。生3:所以像刚才那样说还是不对的,我认为应该是“同时扩大”。生5: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说法不完全对,应该这样说,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扩大一个相同的数。生2:“0”还要除外。师:不错,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一下。……“生态化”课堂上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的学生。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案例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片断……师: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请同学们说明一下,要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分别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生1: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要找出或测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生2: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要找出或测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师:你认为计算后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生:结果的单位名称要用面积单位,不能写成了长度单位。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两组练习题,请同学们自主选择其中一组习题做(也可两组都做)。接着教师出示习题:第一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义教版)79页第2、3小题。第二组:1、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80页第8小题。2、一根24米长的铁丝,你能做成怎样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周长分别是多少米?面积又分别是多少平方米?试完成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长/米宽/米周长/米面积/平方米……生:独立完成或与同伴合作完成。师、生反馈与评价:(1)、自主评价:独立完成且计算准确、书写规范。(2)、同伴评价:谁能做成不同的长方形且数据准确。(3)、教师评价:规律发现,表达完整。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应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二、关注学习过程——“在活动中学”生态课堂是“情境”的课堂,是“生本”的课堂。生态课堂中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要以学生能否产生想探究知识本身为基础,从而达到以问题情境为纽带,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必要性。)与任务目标(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案例三:《面积单位》教学片断教学伊始,师首先双手各举一张长方形纸,而且大小明显不同。师:同学们,请观察说明老师手中两张纸表面的大小生:表面大的那张纸大。(指着大的那张纸)师:将表面小的纸换成了与表面大的那张纸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现在呢?(生:猜测不一)师:看不出来了吧?那怎么办呢?生:让我来比一比。(学生有了比一比的需求。)(争论:这怎么比呀,这边长了些,那边却短了些……)师:表面大小相近的两张纸比也比不出来,怎么办呢?(引出学生量一量的需求。)生:用一个图形量一量。师:你准备用一个怎样的图形来量一量呢?为什么?本片段的教学,尊重学生的起点,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提出问题,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力争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了身边常见物体设置了问题情境,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学生可以轻易判断孰大孰小,但当它转变成两张大小几乎一样的纸时学生便自发地产生了比一比、量一量的需求。于是接下来就是需求带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到了对于物体的面积是需要实际来比比感受的,是需要用某个图形作标准来量一量判断的。这是一个慢慢渗入的过程,顺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出现了面积单位的知识,让整个导入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案例四:刘德武老师执教《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断……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的“棱”,下面请同学们用身边的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模型。(出示长方体框架的教具,学生先观察后独立操作或与同伴合作操作。)……师:看着自己制成的“长方体”,你能提出或想提出什么问题?生1: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生2:这12条棱的长度有什么规律?师:“谢谢!”,谁能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生3:主动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数出棱的数量(转动作品数,时而停顿。)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他不转动框架快速地数出来吗?生4:我觉得这样数比较好(边操作边说明):先数这样长横的有4条,再数这样短横的也有4条,最后数这样竖的还有4条,一共是12条。生5:我觉得这样分组数比较好(边操作边说明):先数这样四条最长的一组,接着数这样四条稍微短一些的一组,最后数这样四条最短的一组,一共也是12条。师:同学们同意这两个同学的数法吗?你能也这样数数吗?生:相互间数给同伴看……师:继续观察,每一组中四条棱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每一组中四条棱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生5:每一组中四条棱是相对的。生6:每一组中四条棱的长度相等。生7:我发现在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师:“谢谢”并返身板书(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应像案例中一样,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多创造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让学生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三、注重学用结合——“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生态化”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案例五:刘德武老师执教《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断……师:前面我们一起研究认识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物体,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出示教具如下图),它是不是我们刚认识的长方体?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或独立观察思考或同伴小声讨论交流……)生1:我认为这个物体不是长方体,因为它前后的面不是长方形而是梯形。生2:我也认为这个物体不是长方体,因为它上下相对的面不是相等的长方形。生3:左右相对的面也不是相等的长方形。生4:大家看,这个物体上下相对的棱的长度不相等,所以它不是长方体。生5:它左右相对的棱的长度也不相等。……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能根据长方体的面与棱的特点进行判断,道理也说得非常清楚。不错,不错,真不错!不过,你们能把它改造成一个长方体吗?请上讲台演示给同学们看。(学生或独立思考比划或三两一起交流探讨或……)生1:我认为可以这样改造,在前后面自上而下垂直地切割开来,去掉右边三角形状部分便成了一个长方体了。(笔者附示意图)生2:还可以这样改造,在这个物体的右上角补上一个右边三角形状部分一样的三角形状,就成了一个长方体了。(笔者附示意图)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老师真佩服你们,这么快就把它改造成了一个长方体。不过,这样改造的长方体与原来的物体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第一种改法,把原来的物体变小了。生2:第二种改法又把原来的物体变大了。师:也就是说,我们这样去改造,改变了原来物体的大小,你们说是吗?(是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办法,不改变原来物体的大小也能改造成一个长方体呢?请上讲台演示给同学们看。(学生或独立思考比划或三两一起合作探讨、交流想法或抓抓头发不好意思地笑笑……教室里沉寂下来了)……生1:我这样改造,大家看行不行:沿着右边的三角形状部分的中间垂直切割下一个小的三角形状,然后倒着补在右上角。生2;我看行,不过切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右边的三角形状部分中间垂直地切才行。生3:就是这样的,没有改变原来物体的大小也能改造成长方体。(笔者附示意图)师:哇!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竖起大拇指)老师不得不佩服你们了。来,为同学们的聪明鼓掌!……“生态化”课堂中,教师应象案例中的刘德武老师一样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四、着眼全面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案例六:《克、千克的认识》教学片断……师:同学们真能干。让老师也知道了原来生活中的一个两分硬币正好有1克重,那现在2个是几克呢?想跟我一起加吗?生:想!师请学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信封中的硬币,一起边加边感受。师:那我们继续加,5个呢?掂一掂。10个呢?感受一下。哦,原来10克重是这样的感觉。那现在是几克呢?(收一个同学的10个两分)这样呢?(20克。)继续收,直到收齐10个10克(100克)。师:你想来感受一下100克有多重吗?(想)那么从你们小组的学具袋中找到大约重100克的物品和老师一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吧!学生寻找到外包装标有100克的物品并轮流掂一掂来感受100克的。师:好,我看到了许多小组都找到了100克的物品,那么哪个小组又能收集500克质量的物品并掂掂给大家看看。(学生收集500克的物品并掂掂感受。)师:1000克质量的物品谁又能找出来?你能用其他方法其他表示方法吗?生:两个500克就是1000g可以写成1千克或1Kg师:1000克=1千克=1Kg师:好,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000克等于1千克。师:那1千克究竟有多重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生态化”课堂教学例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9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