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一、单选题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A.培根、洛克B.斯密、李嘉图C.黑格尔、费尔巴哈D.圣西门、傅立叶2.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广义的马克思主义B.狭义的马克思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4.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A.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6.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7.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10.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12.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13.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A.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B.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C.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D.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1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5.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A.唯物辩证法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诡辩论D.主观唯心主义1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17.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对这个事例的寓意理解错误的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18.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19.《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0.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21.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22.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B.辩证否定的原理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D.对立统一的原理2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24.以下对发展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B.世界处于发展中,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中的复辟和倒退C.世界处于发展中,因而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处于前进和上升的过程中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25.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26.“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体现出来的。”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B.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C.偶然性通过必然性来表现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D.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27.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B.变动性C.社会性D.能动性2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的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29.下列说法中,属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是()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31.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3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休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创造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摹写33.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不可靠的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34.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和形象性B.间接性和抽象性C.客观性和实在性D.具体性和历史性3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36.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观点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作出确定检验的观点37.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这说明任何真理都具有()A.绝对性B.相对性C.全面性D.客观性38.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不包括()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39.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4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4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其原因不包括()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4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43.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A.地理环境B.风俗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44.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不认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45.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4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D.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47.生产力反映的是()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48.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社会基本经济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4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5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51.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5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53.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4.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A.生产力的水平B.生产关系的性质C.社会意识的内容D.政治制度的状况55.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A.社会秩序的稳定B.民主程度的提高C.自然环境的改善D.生产力的发展5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下列对此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B.社会形态的发展受自然规律的支配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纯粹自发的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不受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影响5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B.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58.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动力是()A.阶级斗争B.社会改革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59.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政治标准B.经济标准C.道德标准D.社会标准6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最终动力D.唯一动力61.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A.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B.由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C.由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D.由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62.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6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持“科技优先”的方针,其哲学依据不包括()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C: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D:科
本文标题: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0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