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历史改革和人物选做题提分讲解-(共31张PPT)
高中历史选做题讲解主要以改革题和人物评价为主一看:先看问题,后看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任务是审清具体的问题和了解材料的内容。二找: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即定位时空、关键词和关键句,将其标出。三想:回归教材、回归常识,将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历史常识相结合,理解材料,思考问题。四写:规范、科学、全面(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组织答案。解题的基本步骤1.从文字看:优先选白话文不选文言文。2.直观看:优先选熟悉材料,优选熟悉模块。3.从设问词看:原因、背景,影响、意义优先,特点、评析等能力较高设问词一般可以暂缓选。4.阅卷看:44题改革史,47题人物评说题优先总原则:择易弃难,选择后安心答题,切勿半途而废。(一)快速定位答题,确定不犹豫改革史答题一般规律(一)原因、背景类:历史上的改革一般都是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具体说:明确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材料学术背景答案组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1.据材料回答,一般是:当时面临危机、困难、矛盾与问题。(材料中一般有多点)逐句概况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要素分析法:即时代背景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对外+军事)+外部因素(二)特点、内容、措施类:一般结合材料逐句概括。常用语言,如:由易到难,分步推进;自上而下;破旧立新;变…为什么;建立新的…;顺应形势、方法创新等。(三)改革作用、影响类:1.常用程度副词,有利于、缓和了、推动了;加剧了、未达到政治上:缓和了矛盾,有利于巩固稳定…经济上:推动了社会经济…思想上:有利于思想解放对当时影响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其它方面:对后世影响:改革史答题一般规律总体:依托材料作答,不能拘泥模式。(四)教训、启示类1.破除阻挠改革的旧势力。2.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3.依靠人民与改革派。4.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5.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7.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改革史答题一般规律第一问:一般是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其背景原因、特点、内容等。第二问:一般是据材料结合所学,(简析、简评、说明)其影响、意义、启示等高考能力要求:1.获取与解读信息能力;2.调动与运用知识能力;3.描述与阐释问题能力。选修考查与必修三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时代背景)解题方法指导例1.2019年全国卷三:(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1.①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②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2.①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③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②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③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1.(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例2.2018年全国卷三: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①⑤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②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③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2.①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②官商合办,③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④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载撒。•——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分析:本题似与戊戌变法120周年有关。第一问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可依据题干材料中的第1-4句依次概括得出。第二问可依据题干中第4、5句中有效信息,与第2句介绍以前治安机构的情况,多方面比较概括得出。答案要点:(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人物评价题一、命题趋势本专题命题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历史人物不局限于教材中历史人物,地区性历史人物和反面人物都是命题的点;二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三是对历史人物的观点进行评价或分析。二、备考建议1.选取可能用于命题的人物,掌握这些历史人物的一般特点。2.注意历史人物的评价。3.跳出本模块,注意与必修的联系,必修讲了很多人物,可以选择性深入分析。探究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1.知识归纳(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方面全面评价。(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在纵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角度去评价。(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一般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例1.(2019年全国卷三)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①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①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②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②“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③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④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③“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据《旧唐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46.(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6分)(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9分)•例2.2018年全国卷三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1.①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②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③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④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①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②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分析:本题考查唐宪宗解决藩镇问题。解答第一问,可充分挖掘材料中有效信息,从财政准备、选用人才、平叛政策等方面全面归纳总结。第二问可以依托唐宪宗解决藩镇的作用效果方面去推论。答案要点:(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4.(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1.2018年全国卷二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分析:本题可能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响应。第一问背景可从材料中提示的77年前政治文化氛围、77年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国内环境和有关国际形势等方面论述。第二问改革的内容可以从材料中汲取有效信息,逐层逐句概括得出。第三问改革的影响可以从对科研领域自身的变化和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方向的作用等方面论述。•答案要点:•(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历史改革和人物选做题提分讲解-(共31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0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