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III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祁峰(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号)摘要: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不食肉”食肉类动物,也是一种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动物。但由于进入了进化的末端,并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成为“濒临物种”,一度几近灭绝。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我国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种群显著恢复,成为物种保护保育的典范。本文对大熊猫作了一个一般性的介绍,简要介绍了大熊猫的基本信息、生存现状、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保育措施及成就,最后对大熊猫的前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关键词:大熊猫、灭绝、保护、退化41简介大熊猫,拉丁文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英文中称为GiantPanda,中文别称很多,如花猫,花熊,竹熊,食铁兽,大猫熊,黑白猫等,古称貊,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我国有时单列一科为大熊猫科。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分明,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体长120~180cm;尾长10~20cm,白色;肩高一般为65~70cm;体重60~125kg,雄性体型体重均大于雌性。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一节腕骨特化形成。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细而长。此外,曾多次发现白色和棕色大熊猫。大熊猫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平方千米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区域内,雌体间的活动区域不重叠。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大熊猫头圆而体硕似熊,有两个标志性的“黑眼圈”,性格温顺,憨态可掬,十分惹人喜爱,再加上数量很少,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喻为“国宝”。在国外,大熊猫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中国物种,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被1961年成立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deFundforNature–WWF)选作会徽后,更是知名度大增,成为“超级动物明星”。大熊猫为我国的外交和统一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每当有大熊猫作为外交使者入住他国动物园时,往往造成万巷人空的景象,而赠台大熊猫“团团”和“圆圆”更成为两岸同胞的感情纽带。2生存现状5在中国境内大熊猫曾经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其化石。但在此以后,其生存范围和数量呈逐渐萎缩态势,在进入人类文明时代后,其种群衰落趋势越来越快,分布地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见右图。到近代,大熊猫已成濒危物种,大熊猫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仅限于中国的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大小兴安岭和凉山局部地区。1983年夏季,,岷山和邛崃山系的高山箭竹大面积,造成当年冬季大熊猫食物匮乏,大量熊猫冻饿而死,野生数量锐减少不足1000只,面临灭绝险境,经过20多年的保护保育,数量也不过2000余只。鉴于其物种数量极少,已被列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亦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I,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允许进行贸易。3主要威胁大熊猫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濒危物种所承受的威胁在大熊猫身上都几乎有所体现。(1)森林采伐。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达到至少1万公顷。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5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etal,1991年)。近30多年来,陕、甘、川三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倍增,已达43万余人,大型森工企业自1950~1985年共达27个(不含县属伐木场),采伐的森林核实面积为42万多公顷,年均伐木面积为2万多公顷,致使栖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经过15年后,已锐减至13921.52平方千米,减少面积达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栖息地的56%,并造成6个伐区内熊猫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捕捉过多。如在解放前汶川县草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那时收购、6捕捉活体达20多只(猎杀者在外),致使那里的大熊猫种群数量仍然很少,迄今已逾60余年,且尚未恢复。又如宝兴县从1963年迄今,仅在一个县内,捕捉的大熊猫就达113只以上。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从野外捕捉的熊猫已超过240只到国内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宝兴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这两个县种群结构被破坏,数量大幅度下降。根据大熊猫生命表分析,它们一个世代约需12年,种群增长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护得好的情况下,也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3)盗猎、走私。近些年来,盗猎、走私大熊猫皮张标本尚时有发生。(4)生境隔离。大熊猫种群分布在25个以上岛状隔离的生境中。这些隔离的生境区大小为205平方千米(30~2384km范围),其中大多数(67%)的面积少于350平方千米。这种种群的孤立和分割则是长期威胁其种群的重要因素,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据潘文石等对秦岭熊猫种群的遗传分析,那里有200余只大熊猫,可构成一个约90只的繁殖群体,其世代杂合率递减率为0.54%,经过12代后即140年后,每个成员都将有1/8的基因相同,相当于表(堂)兄妹的亲缘关系。(5)食物匮乏。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仅1975年岷山地区箭竹开花,死亡达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后发现大熊猫尸体108具,抢救无效死亡33只,共计141只。(6)环境污染。在大熊猫栖息地存在未经政府允许的矿产开发、污染以及矿工的伐树和捕猎也是威胁之一。(7)生殖率低。大熊猫净生殖率为1.06740002,一生才生几个后代,一般每两年才繁衍一次,一胎只会生两只小大熊猫,而且雌熊猫没有精力全部养活它们。(8)天敌威胁。大熊猫的天敌主要是大中型食肉类动物,如金猫、豺、狼、黄喉貂和云豹,由于主要是袭击大熊猫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为年轻体壮的大熊猫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凶猛,遇强不弱,令敌害生畏,所以天敌威胁在一般情况不是造成大熊猫濒危的祸首。74主要保护措施目前,我国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1)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规定:“国家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了有效的打击和制裁不法分子猎杀和走私大熊猫的违法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通过的刑法补充案进一步强调,对走私、捕杀大熊猫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将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罚款和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同时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以上措施,使大熊猫的处境转危为安。5感想与建议从已经发现的化石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熊猫的发展经历了始发期、成长期、鼎盛期,现在已开始进入衰败期。所以从自然界的进化进程来看,大熊猫是一种进入了进化死胡同的动物,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认同大熊猫的灭绝。因为按自然界的自身规律,任何物种从出现到灭绝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也是进化的一部分。而现在由于人对自然界的过度影响,使它们退出自然界的步伐大在加快了,同时,它们在生物链上的替代又不可能马上接班,这势必造成整个生物链的断裂。所以,拯救大熊猫这类“末路”物种的意义不是逆“天”而行阻止它的灭绝,而是顺“天”而要其按自然规律让其按正常的进度离开进化序列,保证自然界的平稳发展。目前,我国的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大熊猫虽然数量仍不8是很多,但已逃离濒临灭绝的境地。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长期的地理隔离,数量低谷,使整个大熊猫的基因库数量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野生大熊猫存在近交退化的风险,而长期的人工养育和保护对野生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差,抵抗自然风险和天敌的能力很差。所以目前大熊猫保护的主要矛盾不是量而质。因而,本文对大熊猫保护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连成一片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或在相对隔离的自然保护区内建立动物通道,以保证野生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2)鉴于大熊猫是一种自然繁殖率很低的物种,应提高人工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率,使其达到能够自我维持的最小规模,并认真编制所有圈养大熊猫“谱系”,防止近交,造成种群退化。(3)在圈养种群达到一定程度时,适时开展圈养个体放归野外准备工作,最终建立野生大熊猫与人工圈养大熊猫的良性互动,不断用圈养补充野生种群,扩大其基因库,同时也将野生个体补充至圈养种群,防止野生和圈养的退化。(4)提高周边地区的经济水平,使周边居民有动力建立以“环境友好”型社会,退耕还林,保护生态。
本文标题: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17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