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旅游开发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国内对此的观点主要有:第一,旅游是一种有效率的文化传播媒介。回顾文明交往的历史,相比较以往的战争,殖民或者是通商的方式,旅游无疑是最形式最温和,且最具有效率的,旅游使得双方可以更多更深入的进行直接的接触与沟通,并可在经济利益的交往外进行或多或少的文化价值层面的交流,从而有利于文明间的了解与融合。但是同时旅游所导致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平衡性,并在文化价值上有所倾斜。原因如下:对旅游者而言,他们在目的地的逗留时间是紧张而短暂的,而且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消费都会偏向奢侈,很容易造成一方居高临下,此贵彼贱的情态,从交流的另一方——目的地居民来看,尽管某个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较短,但是当地居民与不断来访的其他旅游者之间的接触仍然是长期性的,由于旅游者的不断刺激,会对目的地居民产生叠加影响,因此,主客双方的交流并不平衡。再者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会出现文化上的强弱差别,强势文化更多地将自己的观念、思维和价值标准施加于弱势文化,使后者在文化上有所适应,而这种适应与借鉴的过程并不对等。第二,对旅游者而言,旅游已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良好方式,并且在休闲娱乐的主体功能以外它还有求知的意义,又可激发人的艺术情感,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对人的社会地位、声望和生命价值的肯定。但由于旅游是旅游者一个时期以来支付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他们花钱大方,与当地居民之间有报酬的交往关系容易使他们产生物质和文化上的优越感,甚至言行傲慢。同时,旅游者停留时间的短暂和形同隔离的局面,使他们对当地文化只可能有一种表层认识。第三,对旅游地而言,旅游有利于对原有社会价值观念的肯定,时当地居民重新认识到原有社会形态的经济,旅游,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同时有利于新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的产生。旅游业有利于改善目的地居民的生存条件,虽然在许多旅游地都存在旅游收益分配不公,当地居民只能享用很少或者无法享用旅游所带来的收益,但是这是属于旅游行为以外的制度安排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因此否认旅游业对目的地居民的生存条件改善的积极作用。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1.社会道德水平的部分下降。旅游可能给当地带来有偏差的示范效应,引起当地社会道德标准的下降,使当地居民丧失原有的淳朴美德,一些社会问题也就乘虚而入,如犯罪、赌博、卖淫、健康问题等。2.旅游地文化的商品化和庸俗化。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习惯于以技术为标准,以商业需求为产品开发的原则,当地固有的文化容易被不适当地包装并大量销售,艺术与宗教的神圣性受到侵犯,使本地文化丧失原有意义和价值。3.片面追求旅游规模的扩大容易忽视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力的问题,从而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造成社会治安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黄洁和吴赞科指出,如果忽视了社会承载力问题以及居民的福利待遇,那么就可能出现对抗和冲突,阻碍旅游业的正常运营,并可能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外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国外观点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主要归结为价值体系、个人行为、家庭关系、集体生活方式、安全水平、道德规范、创造力、传统庆典以及社区组织等几方面的改变。而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可以根据当地居民对它的态度划分为欣喜阶段、融洽阶段、冷漠阶段、对抗阶段和不确定阶段。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所受影响的程度与旅游目的地的5个特征有密切关系:(1)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2)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3)旅游发展的空间特征;(4)接待地文化的生存能力;(5)其他特征(如:当地居民的政治倾向等)。有些学者认为,旅游即是前去充分享受的访问者与相对静态的、满足这些访问者的需求与愿望的东道主之间的一系列相遇,这种相遇是短暂的、不可重复的和非对称的;双方都是为了获得当下的满足而不是为了保持持久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的短暂性和不可重复性,双方都不必考虑他们现在的行为对将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因此,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结果自然是,这种关系就为欺骗、盘剥和不信任大开方便之门,因为双方都可以很容易地逃避这种敌意和欺骗所造成的后果。这个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旅游给游客与目的地带来的那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社会治安,道德标准下降,文化商业化等,比如格林伍德(D.Greenwood)在他的《以镑出售的文化》中就写到,为了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一个深受人们喜爱、凝聚了许多当地传统文化的节日成为面向游客的旅游吸引物而商品化了。国外研究与国内研究存在的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是绝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于东道社区或社会,而对旅游客源国的影响则甚少涉及。第二,对于旅游目的地。国外研究表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社会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生活方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新“殖民主义”、价值标准与道德以及价值体系、个人行为、家庭关系、道德礼仪、文化艺术、社区组织等方面。居民在旅游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感知在不同的社区以及不同的居民群体间存在差异。Liu等(1987)的研究显示,居民认为旅游发展对其社会和家庭结构未产生显著影响,而罗斯曼等(Rothman,1978)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研究却表明,居民抱怨旅游导致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缩短了。同时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越倾向于同外来旅游者交流。瑞那塔(Renata,2000)通过对澳大利亚黄金海岸(GoldCoast)居民的调查发现,老年居民显示了较高的对旅游发展适应性和对消极影响的容忍性,他们对旅游业的态度甚至比年轻人更为友善。同时,老年群体也注意到了社区内的犯罪、混乱等,但只有很少的老年人(20%)将这些影响归于旅游发展的结果。在旅游目的地中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居民对居住地的自豪感,在交流中有利于增强种族和文化认同,在经济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居民也可获得更多的休闲游憩的机会,同时还有利于文化交流和文化学习,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对本地区和游客的容忍度增加。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文化商品化,社区生活紧张,赌博、酗酒、犯罪等现象,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受到冲击。第三,对于旅游者。各种政治、经济需求使得人们重视文化保护和展示,并试图尽可能逼真地再造各种文化形式。但是这些文化表演或阐释不可能是真实的,因为它只是对“真实”的模仿或再现,现实和影子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的,再加上旅游者在旅游地逗留的时间一般不长,因此旅游者很难体验到当地真正的风土文化。同时,在旅游地旅游者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成为一些犯罪分子的首要目标。由于旅游目的地的经营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会在所难免地损害到旅游者的利益。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比较常见?常用的研究方法有:经过总结,得到的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描述统计;实地考察;构建社会影响尺度;对旅游的社会影响划分为不同阶段进行分析;以社会调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方法;运用概念模型;此外还有定量统计技术(旅游社会影响研究中最常用的定量统计技术有: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目前的国内旅游社会影响研究程序一般为:问卷设计与发放;用SPSS统计软件检测数据可信度;分层聚类、沃德法提取数据;居民感知结果;差异分析;结论与讨论。你认为应该如何研究这个问题?总结目前关于旅游的社会影响的研究情况,总的来说是“实证研究较多,理论总结少;定性方法多,定量测算少;研究观点的片面性;研究指标各异,可比性不强。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毕竟所谓社会影响是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在他人影响下个人的信念、情绪和行为所发生的变化。因此不会像经济影响与环境影响那样可以很容易得到一些确切的数据和量化指标,也很难得到一个统一的客观的衡量标准。因此,我觉得以后研究时,应该注意内容更加细致和专门化,研究方法更加全面和谨慎,研究地域要更广,时间跨度要更长。应该较多地开展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旅游地类型的横贯和纵贯的对比研究,还要把旅游现象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中,注重旅游业的特点进行跨学科、综合的研究,特别是旅游地开发前后的对比研究,要分清楚哪些变化是旅游所带来的特殊影响,哪些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不是完全由旅游所带来的。同时,需要关注特殊事件如奥运会,世博会等,会对旅游产生的后续影响,因为这类特殊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一般是冲击性的,相对于没有这些特殊事件,他们会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对旅游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另外,从长远的角度看,研究成果和实际发展管理的紧密结合、研究技术的突破和理论体系的确立、多学科融合综合研究应该成为今后研究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
本文标题: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7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