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腹壁切口疝腹壁切口疝发生率为2%-11%15-44岁:25%,44-64岁:35%,〉65岁:39%,女性:65%。术后1年内:56%,术后5年以后:35%发生急性嵌顿:6%,疝内容物绞窄:2%病因局部因素–切口感染:最常见因素•感染者是未感染者的5-10倍•成纤维细胞的DNA及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断•右上腹直肌和麦氏切口发生率高–切口裂开病因局部因素–切口选择•多发于前腹壁的直切口或纵向的斜切口•经右上腹直肌切口、麦氏切口和正中切口•前腹壁的解剖生理基础:–筋膜组织纤维方向是横向的–纵切口切断前皮神经和支配腹直肌的运动支–腹壁收缩时缝线所受的侧向张力病因局部因素–缝合材料和技术•1周内缺乏抗张力,1年内达术前的90%•相对危险度:不吸收线-0.68,连续缝合-0.73•国外经验:不吸收线作连续缝合,针脚距切缘1cm,针间距1cm病因全身创伤愈合功能障碍–年老体弱–营养不良–过度肥胖–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性疾病–黄疸–术后肺部并发症病因促发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慢性便秘–重体力劳动病理生理改变腹壁完整性丧失,腱膜组织分离,腹壁肌向侧方移位,肌筋膜萎缩、纤维化腹内容物突出,腹腔容量减少,腹内压下降,门静脉下腔静脉系统淤血、肠系膜水肿病理生理改变消化功能紊乱、排尿不净、尿频感膈肌下降,胸内压降低,肺活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加---心肺功能储备下降:术后易导致腹腔间室综合征腹壁切口疝分型国内分型–疝环最大径3cm:小型切口疝–疝环最大径3-5cm:大型切口疝–疝环最大径5cm:巨大切口疝腹壁切口疝分型国外分型:–小型切口疝:横径或纵径5cm–中型切口疝:横径或纵径5-10cm–大型切口疝:横径或纵径10cm治疗切口疝不能自愈,应及时治疗用疝带或弹性绷带包扎---临时姑息性措施手术修补---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治疗术前准备–术前人工气腹:升高腹内压,增加腹部肌肉的顺应性,松解肠管的粘连(1.5L,2-3次/周,2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肠道准备手术治疗目的:–关闭腹壁缺损,–聚拢向两侧哆移的腹壁肌筋膜层,–重建腹壁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手术治疗方法:–单纯直接缝合法–生物材料修补法–人工合成材料修补法–腹腔镜人工材料修补法单纯直接缝合法–疝环直径5cm–不能有张力,否则容易复发生物材料修补法–阔筋膜、腹直肌前鞘和股薄肌:增加手术创伤、疗效不佳–自体真皮组织: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修补强度不足–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制备的异体腹直肌前鞘细胞外基质框架:前景深广人工合成材料修补法–八条标准:(80年代Scott提出)•植入人体后其物理性能不会改变•化学性质稳定•不引起炎症和异物反应•无致癌性•不致敏或无变态反应状况•有足够的抗张力•具有可塑性•可消毒人工合成材料修补法–合成材料种类•医用涤纶布•聚酯类:异物反应最重•聚丙烯类:最常用•膨体聚四氟乙烯类:异物反应最轻人工合成材料修补法–方法:•腹壁肌肉前•腹壁肌肉后•肌肉前后联合应用(三明治法)•指形交叉•直接置于腹壁缺损处腹腔镜人工材料修补法–5cm以下最好不用–主要用于大的和复发的切口疝–优点:•清楚观察粘连情况,减少脏器损伤;•不开腹,减少伤口感染;•切口小,住院时间短,痛苦小。特殊类型的切口疝肠造口旁疝–多发于结肠造口旁,极少发生于回肠造口旁腹腔镜术后切口疝–易发生于下腹部和脐部穿刺口–多发生于10mm及更大腹壁缺损处–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和小肠–易误诊为腹壁脓肿和血肿
本文标题:切口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75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