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礼记·学记》白话解+《学记评注》注音译文礼记卷十八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统治者发布施政意图和国家成法,依靠宗亲贵族中善良人辅佐治理国家,只能诱致一些声誉,但还不能使统治阶层较多的人拥戴自己;延揽贤能的人,怀柔远方的上层人物,可取得较多的人拥戴了,但还不能使所有自由平民顺从自己。统治者如果要平民都受到感化,遵守现行社会秩序,形成良好风俗,看来只有通过教育这条渠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jiào)学为先。《兑(yuè)(说(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璞玉不经过一番琢磨,就成不了贵重的玉器;同样,人不经过一番教育,就不懂得政治和伦常的大道理。所以,自古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方面着手。《尚书》的《兑命》篇说:“统治者要始终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这个意思吧。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两个读音似乎都说得通}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áng)也。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说(yuè))命》曰:“敩(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虽然烧了好菜,不经过品尝就领会不到它的美味;虽然有深远的道理,不经过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它的奥秘。所以说,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只有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白己教学质量不高。懂得不够,便能督促自己去加紧学习;懂得不高,便能鞭策自己去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兑命》篇说:“教与学一方面有区别,另一方面又有联系”,就是这个意思吧。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qiǎng)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易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因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因素因素,才能胜任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诱导的方法,那就是: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开个端倪但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关系;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视学习为畏途;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就可以让学上独立思考。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学生不视学习为畏途,又能进行独立思考,这才算善干诱导了学者有四失,教者(zhě)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jiào)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易解: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四种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人们在吸取知识过程中,有的缺点表现在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的缺点表现在知识面狭窄,使智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的缺点表现在对学习的艰巨性,没有充分认识。有的缺点则表现在畏难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这四种缺点反映着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良好的教学方法就在于:它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矫正学生的缺点。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yù)乎,力不能问,然后语(yù)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易解: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难,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只靠一点现学现教的知识来应付学生发问,是不能担负起教师的重任的。要能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又说不出究竞的时候,教师才讲解给他听。要是讲解后还不理解,就暂时放在一边留待以后讲解。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jī);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易解: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事先把小马系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有经验的冶铁工人给儿子传授冶铁手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皮革制成鼓风裘;有经验的造弓工人给儿子传授造弓手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柳条编成箭袋子;训练小马驾车,总是先用大马来带,小马跟在车的后头跑。教师搞清楚了这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人的途径了。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的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易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汇整成一类,譬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的调和就显得不和谐。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鲜明。至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任何一种官职,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的能力。又如老师,他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是任何一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懂得人伦之间的关系了。《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古时候研究学问,总是从各个事物的类比中,概括出某最根本的起统摄作用的东西来,鼓不在五声之列,但五声没有鼓,就不能使音调和谐;水不在五色之列,但五色没有水润,就彰施不出文采;学问不在五官之列,但五宫没有经过学习训练,就得不到正常发展;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五服没有通过师教,就难用以维系宗法社会的亲亲关系。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易解: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恒久的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如果能了解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伟大了。《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权威者说:最有道德修养的人,不限定于担任某一种官职;最有高深学问的人,不在于要掌握某一门技艺;最守信用的人,无须借重于盟约的诺言;最识时务的人,必善于顺应历史的潮流。懂得了这四条道理,就能够从根本看问题了。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夏、商、周三个帝王祭祀百川,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水的本源,海是水的归聚。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易解: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当作教育的一种传统,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尊师的深远意义。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在全国造成重视教育的风尚。所以,在两种情况下,君王才不以君臣的尊卑关系对待臣子:一是臣子在祭祖时充当受祭者的时候,一是臣子身为教师的时候。按照大学的规矩,教师给天子讲课或问对,可以不受君臣之间礼节的约束,表示做帝王的也一样地尊师。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cóng)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易解: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不必花多大气力,收效却很大,学生又会把学习成就归功于教师的教学得法。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尽管花很大气力,收效却很微,学生又会埋怨教师教学不得法。善于发问的教师,就象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砍那容易砍的部分,后砍那关节的部分,经过相当时间,关节自会迎刃而解。不善干发问的恰恰相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如同撞钟一样,敲得轻些音响就小,敲得重些音响就大,利用其悠扬不绝的声波反复吟味,以尽其绪。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恰恰相反。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方法。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jiào)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歌唱。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然地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教师的讲解能引人人胜,就在于语言简练而透彻,说理微妙而精善,举例不多而诱导得体。这样就会使学生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坚定志趣,收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è),然后能博喻
本文标题:学记注音译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7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