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简述动机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动机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1.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是早期的一种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托尔曼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反应与刺激的联系。期待对于个体获得目标非常重要。2.归因论归因论最早是由海德(1957)在研究社会知觉中提出的,海德认为个体的任何行为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原因,是内外两方面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在某一时刻,总有其中某一种原因起主要作用。关键是弄清其行为的原因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才能有效控制个体行为。维纳发展了海德的理论,认为在分析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时,原因的稳定与不稳定、个体归因的结果的控制性也是重要的问题。维纳认为个体行为可以归结为许多可能的因素,但都可以把它们归入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的和可控的-不可控的六个范畴中。归因的不同维度有不同的作用。根据维纳等人的研究,因果源维度与随后情感反应密切相关,稳定性维度与随后的期望相关,可控性维度与评价和人际判断有关。在成就情景中,个体会根据不同的结果,在此三个维度内归因。研究结果显示,一般来说,能力水平高的个体或团体,常会把内在原因看成胜负的决定因素,如能力、努力等;经常失败者则常常把外在原因作为失败的理由,如运气、机会等。经常取得成功偶尔失利者则把暂时失败归结于相对的不稳定因素。如:自己没有努力,运气不佳等。3.认知评价论认知评价论是由德西和莱恩(Deci&Ryan)提出的,又称为自我决定论。该理论从人的内部动机出发,强调人的兴趣感、能力感、控制感和主动感在个体行为中的重要性。根据该理论,外部事件对个体而言是一个刺激,个体会对这些事件进行认知评价。如果将外部事件知觉为一种控制性事件,则个体可能会觉得行为不是由自己控制,其内部的自我决策感即会被削弱,进而引起其内部动机弱化,反之则增强。4.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概念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由于这个概念有助于来解释人类动机的中介认知过程,所以很快被有关的动机研究所采纳。班杜拉本人也自1977年提出这一概念之后,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建立了有关的理论。自我效能如今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影响人类动机的中介认知因素,这个因素表明了动机过程中人自身的能动作用。以我们所提出的动机的总体模式来看,班杜拉的这种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认识到了自我效能这种中介自我调节作用,行为者通过它将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动机。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自我效能只是中介自我调节作用中的一种因素,它虽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们的自我调节作用,但要用它来解释人类的动机的全部,是不客观的、不全面的。5.目标定向理论20世纪80年代,尼科尔斯和德维克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提出了以目标结构为核心的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认为在成就情景下有两种主要的目标取向起作用,一般称作任务目标和自我目标,这两种目标取向与人们如何判断自身的能力水平及如何主观定义成功有关。当人们处于任务目标时,对能力的判断是以自我为参照的,人们的行为重在完成现有的任务及提高掌握程度,个体的成功感取决于自身是否有进步及学习的掌握程度。当人们处于自我目标时,他们将自己的表现和努力程度与他人比较来判断自身的能力,其行为重在是否表现自己的能力。当他们超过他人,尤其是付出更少的努力时,他们就体验到了成功。通常以自我标准来判断成功与失败,认为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成功。因此,这种定向的个体不担心他们的竞争力,而是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上。任务定向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主观能力感。而自我定向则有可能会使人们产生不足之感。两者相较,任务目标定向可更好地提高人们的能力感,而这种能力感对人们的行为绩效以及行为的持久性均有重大影响。前已述及,认知评价理论认为,任何能增强个体能力感的事件将会导致内部动机的增强,因此任务定向可以增强人的内部动机,而自我定向则有可能会弱化内部动机。目标倾向理论较注重于任务定向,认为个体通过这种以自我为参照系统的任务定向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从而保持并增强内部动机。6.成就动机论成就动机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克和阿特金森于20世纪40-50年代提出的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个体在投入成就情境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追求失败的动机都是在任务难度中等困难的情况下最强。成就动机比避免失败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因为中等难度的任务既存在着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着足够的挑战性;能满足其成就动机。反之,避免失败动机强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最容易或最困难的工作。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工作和学习非常积极,对事业富有冒险精神,全力以赴,希望成功。成就动机对长期目标的实现是极为重要的。成就动机可以作为未来成功指标之一。但近期的预测效果却不明显。成就动机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理论是习得性无助。该理论主要是关于动机的减弱或缺失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不愿意从事某种活动是因为他们在该活动长期过程中习得的无助感造成的。他们觉得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足以改进自己在该活动中的表现,所以干脆退出该活动。因此,激发和培养他们动机的唯一方法就是设法消除他们的无助感。该理论也难以说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小结所有的认知动机观都是持中介自我调节观点的。这种观点主要关注于行为者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行为者通过人所特有的认知、意识、思维等对行为进行预期、调控等。自我调节成为内在起因、外在诱因转化为真正行为动因的桥梁。认知动机观是现代动机问题研究的主流。动力论主要来自于勒温的有关思想。这包括其生活空间概念,以及心理冲突、志向水平方面的有关研究。这些研究成为现代认知动机观的理论基础。认知一致论主要包括海德的平衡论和费斯廷格的失调论,它们都十分关注入们的认知的不一致所起到的动机作用。成就动机论用认知观来解释成就动机这种重要的社会动机,并成为现代动机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成就动机论主要包括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论c他们分别从宏观(成就动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微观(个体成就动机的实质、发生、发展)方面对成就动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使成就动机问题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自我效能论是双杜拉对动机问题研究的一个独特贡献,它关注于行为结果因素如何转化为影响行为的先行因素挠素,揭示了外在目标、结果因素转化为行为动因的内在机制。自我决定论、预言论以及归因论分别将其理论建立在某一特定的假设之上,如,德西的自我决定论假定人都有智慧和自我决定的追求,并根据这一假定详细地论述了自我决定行为的内在动机过程。弗瑞德曼的预言论则假定人类行为有目的地倾向于提高控制,也就是说人有提高对自身和环境的控制的追求。他还根据这个假定系统地论述了控制获得、控制扩大、控制的睬碍等问题。韦纳则假定人具有寻求对自己和他人约理解的需要,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因。韦纳对归因的前提条件,归因的内容、结构、心理后果以及归因对后继行为的动机作用展开了全面的论述。这些理论都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认知、自我调节在动机过程中约作用,为更为完善的动机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总之,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和心理学的大趋势一样,心理学家们纷纷转向对动机问题的中介认知过程的探讨。认知理论成为这一时期动机问题研究的主流。认知动机论考主要关注于动机过程的中介认知调节作用,他们大都把某一动机因素假定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如,寻求理解、寻求控制、自我决定等等,井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整个理论框架。惊归因论对人们的归因过程、归因内容、结钩、后果等都作了详细的探讨。动机问题的认知解释是当今动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各种各样的动机理论层出不穷,并且各具特色。附录一:1.本能论。•本能论是动机问题研究中所出现的第一种有关动机的理论学说。本能论者主要对本能的种类及其作用进行了探讨,如麦独孤曾列出了包括十几种本能的细目单。弗洛伊德曾就人的性本能、攻击本能、死亡本能,以及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作用关系,力比多等进行了探讨,这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的自然本性以及人的自然动机。•然而,我们在动机模式中所强调的是潜能,而不是本能。这是因为,在我们看来,本能在人类的动机行为尤其是社会动机行为中不起主要作用。虽然本能对自然动机起着主导作用,是自然动机的源泉,但由于自然动机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纯粹的自然动机几乎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无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或社会动机的调节,所以,本能论只具有从理论上对自然动机进行解释的意义,而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如,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吃饭行为已不纯粹是一种本能行为,人们一般是定时定点在食堂就餐,而不是饿了就吃。在很多情况下,吃饭行为并不是由躯体的饥饿感觉引起的。因此,我们说,本能论者没有把握住人类行为的动机本质。用本能这种不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动机来解释人类广泛的复杂的社会行为,必然会犯生物决定论的错误。2.需要论。•马斯洛等人的需要论看到了人类动机行为与动物的区别,看到了人类行为动因的根源。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复杂多样的需要进行了区分和概括,尤其是成长性需要和缺失性需要的区分,为我们对需要问题的研究开了先河,并成为我们解释人类动机行为的出发点。马斯洛的理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里应指出的是,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远不止马斯洛所指出的几种。人类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个体差异性,另外,需要是—种缺失或要求什么的状态,它还不能成为动机。要成为动机还必须与行为的目标相联系,从而明确需要满足的方向,并获得发动行为的能量,形成驱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动机作用。因此,把需要的研究与动机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准确地讲,需要在动机过程中的真正位置应是“行为动机的根源”。3.驱力论。•驱力论比需要论前进了一步,它看到了行为的内在动力作用。赫尔是驱力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把行为看作是驱力习惯。他的驱力刺激概念实际上是将内部驱力与外在刺激联系了起来,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认识到这一点,应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赫尔的驱力论曾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议,为动机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现在看来,赫尔的驱力概念与我们所持的动机概念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是因为只具有驱力这种内在的动力仍不能构成动机的全部。内在动力只有和外在诱因相协调时,动机概念才能产生。其次,被现代认知观所重视的自我调节中介作用在此仍然严重地被忽视。而我们知道,自我调节对动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它最能反映人类能动的特点。4.诱因论。•诱因论使行为的动因由内部转向了外部。诱因论主要是指行为主义理论中奖赏的强化作用。操作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强化理论对有关强化量、强化程序等问题作过详细的探讨,并总结出了强化的规律,如可变比例强化优于固定比例强化等。这些研究使人们对如何从外部激励人的行为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然而,就动机问题而言,斯金纳等人的诱因论还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和不足,他们都把诱因看作是一种外在的牵引力。而在我们看来,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诱因的实际动机作用在于通过自我调节作用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要求和激励因素。不然的话,诱因在不为个体所知晓的情况下,它就不能发挥其作用,而只能算作一种影响行为的外在因素。因此,我们说,诱因论像行为主义者的其它理论一样是一种外因论.诱因论者虽然看到了诱因的激励作用,却没有弄清其作用的内在机制。5.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社会动机的一种,成就动机理论主要运用认知观点来解释人类的这种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动机。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问题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认识到了成就行为中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双重作用,并试图从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来解释人类复杂的成就行为的动因,这种理论应该说比驱力论、诱因论都有所进步,看到了认知中介因素对动机行为的作用,反映了认知动机理论的特点。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没有探
本文标题:简述动机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9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