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课题名称:论中学生早恋成因及对策文献综述:一、早恋的概念(一)早恋概念的渊源60~80年代,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年限的延长,大学生谈恋爱被认为是不珍惜教育机会和没有理想的表现,中学生谈恋爱更是超前行为,同学侧目,老师干预,家长焦急,学生一旦发现自己陷入情网,也如临大敌。“早恋”这个概念就这样在中国诞生了。它几乎成了不正常、不良学生的代名词。“早恋”是一种不科学的提法,我们根本就无法找到一个标准来判断一段恋情是早了还是不早,既然不存在这样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早恋”这样一个概念中的“早”就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恋”字了。(李阳早恋概念的新认识2007)“早恋”是一个带有批评性质的词。“早恋”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并未随身体的成熟而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而提出的。(丘彩萍如何对待青少年的早恋问题2007)青春期男女之间在性生理和性心理上都还没开始发育,他们之间的那种亲密关系其实只是小时候“过家家”活动的一种简单继续,是不包含真正爱情必须具备的独占和性追求的成分的,对这种现象我们如果把它称之为恋爱,甚至“早恋”,是十分危险的。(李阳2007)二、早恋概念重新定义(1)性生理和性心理开始发育以前的男女儿童和少年间的伙伴和亲密关系。李学铭所定义的“早恋”中的绝大部分就属于这样一类。这时候男女之间在性生理和性心理上都还没开始发育,他们之间的那种亲密关系其实只是小时“过家家”活动的一种简单继续,是不包含真正爱情必须具备的独占和性追求的成分的,对这种现象我们如果把它称之为恋爱,甚至早恋是十分危险的。此时的这种男女亲密关系,可以应该称之“亲密同伴关系”,我们应该鼓励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为其将来处理成年间两性关系积累经验。(2)性生理和性心理开始发育到二者都发育成熟期间青少年男女之间的互相欣赏、相互喜欢,但不包含占有和性诉求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青年男女只是觉得谈得来,有共同的语言,愿意在一起学习和玩耍,彼此之间并没有长相厮守的想法和约定。这种关系其实就是正常的异性友谊,这种异性友谊可以减少学习的压力,实现男女性格之间的差异互补,增加男之间的了解,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而不能看到男女经常在一起就说是“早恋”粗暴地加以干涉。(3)性生理和性心理开始发育到两者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期间青少年男女之间的相互喜欢、互相倾慕,并有独占性和性诉求的情感。这时青少年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还是片面的,加上自控能力差的恋情,此时的男女之间的关系往往具有争强好斗、排他性、情谊绵绵依恋性、不计后果冲动性。这种感情尽管是不成熟的,但它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它是任何人爱情认识、爱情技巧和爱情观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企图扼杀,只会阻碍青少年的正常发展。我们可以把这种类型的恋爱称之为“学习性的恋爱”。(李阳2007)三、早恋的成因当青少年成长发育进入12岁左右的青春期的时候,其恋爱需要逐渐开始形成,出现了性好奇、性幻想、性学习、性渴望、性尝试、性冲动、性宣泄和对异性产生了爱慕、关心之情的需要,从而形成了青少年性意识中男女恋爱的原始动机的基础。(杨鹤鸣中学生早恋中的原始动机2011)(一)、内因1、初中生的生理发展特征一般来说,女生11--16岁,男生13--18岁,正处于生理的发育期。这个时期生理上变幻多端,发展迅速,主要包括形体、生理机能和性的发育与成熟三个方面。这个时期初中生的第二性征发育明显,男性肌肉强健,女性身材丰满,性器官发育,性机能成熟,各项指标接近于成人水平。生理上的变化使得学生对异性充满很强的好奇心,渴望了解、接近对方。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性教育,揭开其内心的疑惑、好奇,就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初中生间的正常交往发展为早恋。2、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专家认为,整个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四个主要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感觉以为成人,有知识、有经验、有能力、有气魄,希望能够得到异性的接纳和赏识;同时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逆反心理,渴望与异性建立友好的关系,这个阶段是自我意识和第二次觉醒与高潮的时期,孩子们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希望有权利独立思考和处理自己的事情,把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和关怀看成是获得独立的障碍自身发展的束缚,产生了反抗一切的逆反行为、而且随着知识和经济的全球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他们比前辈们成熟得要早得多,民主意识也很强烈!他们追求自我,腔调与众不同,不愿随波逐流。(二)、外因1、新时代家庭的各项变化促使早恋的发生!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三口之家越来越多,单身家庭也不断增多!父母很多事情都以孩子为中心,过分注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没有给他们营造良好的精神生活氛围!2、教师同学对早恋的态度以及学校管理手段的强硬影响学生的情感方向,教师但凡发现男女学生经常一起出入,生活和学习上交流频繁,就立即横加干涉,不断找学生谈话,大讲特讲早恋的危害,更有甚者严令禁止男女学生交往,一有情况就开班会点名批评,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论初中生早恋成因与对策王娜娜高磊2012)四、早恋的影响(一)负面影响1、影响学习众多调查表明,分散精力。十七十八岁是人生的花季,正是精力充沛、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中学生应当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去,如陷入早恋,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王海花中学生早恋现象及心理辅导2007)2、容易走上犯罪中学生谈恋爱时,一般会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形象,男同学喜欢显示自己的大方。在得不到父母的资助下,很可能会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事情。(康成浅析青少年早恋2004)3、影响人际交往早恋限制了双方当事人的交往空间,早恋影响了周围同学的交往心理,造成的精神压力和心理挫折给学生带来无穷的烦恼。(邓金梅早恋对青年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2003)(二)正面影响1、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少年由习惯于接受父母的爱护、关心、照顾发展到去爱护、关心、照顾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异性,都是心理的成长。被一位异性长久关注,为一位异性而日夜燃烧,被爱和爱人,同样都是生命中最美好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往往随之会升华成对生命的尊重、对恋人的责任、对人生幸福的理解,这是认知的进步。2、从社会角度来看,少年渴望异性的交往,异性的交往给双方带来智力的互补、性格的互补和感情的欢愉,同时引发他们比较同性交往和异性交往的区别,学习交往的方式,把握感情的分寸,一旦由群体交往发展到一对一交往恋爱关系以后,他们将承受社会环境的种种暗示,遭遇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层层约束,他们将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感情经历,判断自己行为的正误,设想坚持、放弃、妥协、抗争或是该换交往方式后产生的后果,选择既不背叛感情又能被环境接纳的适宜对策。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化成熟度,将受到严峻的考验,生活难题逼迫他们加快社会化的步伐。(闵乐夫对早恋的再认识及教育对策2002)3、中学生之间的异性交往不应该把它看成是“早恋”,而应该把它当成“早练”,既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开始练习异性之间的交往,经历“早恋”,不论结局如何,这段恋情都会提供给当事人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加快了他们的社会成熟。(陈一筠对青春期男女交往的正确引导1991)五、积极面对早恋(一)学生自身方面1.自己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把时间精力放在对目标的追求上,用探求知识的乐趣来取代不成熟的感情。2、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认真搞好自己的学习。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形成自信、乐观、进去、开拓的心理品质。(满洁浅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2006)(二)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端正教育思想,关心子女的全面发展。(满洁浅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2006)(三)学校方面加强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教师在对待早恋问题上,给予积极恰当的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满洁浅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2006)参考文献:[1]李阳.“早恋”概念的新认识[J].中国性科学,2007[2]梁卓欣.青少年的“早恋”问题与教育浅议[J].牡丹江现代教育学院学报,2005[3]丘彩萍.《如何对待青少年的早恋问题》.[J].《中国当代医学》2007年7月第6卷第14期,第106页[4]满洁.浅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2[5]邓金梅.“早恋”对青年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江西教育,2003年15期[6]康成.浅析青少年早恋[J].现代教育科学,2004,4[7]王海花.《中学生早恋现象及心理导航》.[J].《中国文科:教研论坛》,2007年12期,第154~155页[8]闵乐夫.对“早恋”的再认识及教育对策[J].中国性科学,2002年3月第8~11页[9]陈一筠.对青春期男女交往的正确引导[J],中国健康月刊,1991年02期[10]王娜娜,高磊.论初中生早恋成因与对策[J],2012目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初中生早恋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发生性行为、少女怀孕堕胎也不再令人惊讶,家长、教师甚是忧虑。因此,“如何管理学生的早恋行为,疏导学生的早恋心理,成为广大教育一线人员无法回避的教育难题。”结合现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待此类问题的态度,对初中生早恋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找到解决初中生早恋问题的相应对策,最终缓减初中生早恋的发生,实现教师家长与学生间的民主平等交往。第一,理论意义现有关于中学生早恋研究的文献并不是很多,大部分是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出发,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的寥寥无几。第二,实践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中学生的早恋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其实,不管从生物学还是心理学来说,这都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一个正常生理心理反应。但在中国,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校、社会,都是“谈早恋色变”,要么避之不提,要么打压呵斥。其实这都是不正当的处理方式,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些甚至还会就此改变学生的一生。由此可见,正确引导中学生处理早恋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不言而喻。从人类需求理论出发,将中学生早恋现象看作是中学生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所寻求的更高一层的情感需求,从学校社工专业的角度提出了可行性引导方案。目标内容一、早恋的概念二、阐述早恋的新概念三、早恋的成因1、外因2、内因四、早恋的影响1、正面影响2、负面影响五、积极面对早恋1、学生自身2、家庭方面3、学校方面研究方法:第一,文献综述法。通过图书馆、知网等查阅大量关于中学生早恋的研究文献以及优秀硕博论文,梳理国内外关于早恋的研究动向与概况,了解国内外学者已做过的研究,同时对相关的定义进行了研读和思考,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穷实理论基础。第二,问卷调查法。自编《中学生早恋现状》调查问卷,某一中学的初中生高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调查。第三,社会工作介入法。针对现在的中学生早恋现象,靠传统的长者对学生的训导,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已不能完全解决。程序步骤:1.收集中学生早恋的资料,编写调查问卷;2.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并总结;3.分析相关资料,做好总结归纳;开始进行论文初稿写作;4.修改草稿;5.定稿;6.上交全套材料中学生早恋现状的调查研究1,你的性别是()A:男B:女2,你现在所在的年级是()A:初一B:初二C:初三D:高一E:高二F:高三3,你的成绩如何?()A:很好,班级前10名B:中等偏上,25名左右C:中等偏下,35名左右D:较差4,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A:读书B:上网C:体育运动D:音乐美术E:看电视F:其他5,你的家庭所在地是()A:城市B:城镇C:农村4,是否为独生子女()A:是B:否6,你爸爸的文化程度是()A:小学及以下B:初中C:闻中D:本科及以上7,你妈妈的文化程度是()A:小学及以下B:中学C:专科D:本科及以上8,你父母对你的教养方式是怎样的()A:民主型B:溺爱型C:专制型D:放任型9,你接受过性教育吗?()A:接受过很系统的性教育B:接受过一点C:完全没接受过10,你
本文标题: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7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