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维果斯基的支架理论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09-11-20审核:一、维果斯基及其主要理论思想建构论者,强调社会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类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是从社会和文化的情景中产生的。维的观点:1、社会参与能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2、关注儿童的教育成人合时进去,进去干什么3、平行班混合活动促进同伴交往,学习不亚于跟教师学到的4、当有更多成熟的人参与儿童中来,对幼儿思维有积极影响。主要代表理论:社会建构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情境思想理论、支架理论。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由此提出教学最佳期这一概念,并指出:传统的教学处于教学的最低界限,好的教学应处于教学最佳期即最低教学界限与最高教学界限之间的距离。三、维果斯基的支架理论1、支架的理论来源源自于维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教学是让孩子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支架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2、支架当儿童对活动或问题的探究感到困难或无主意时,成人利用一定的指导,把任务分成可处理的单元,并唤起儿童对单元任务的特殊性的注意,当儿童能力提高后,成人的指导可以减少或不再提供,即所谓的支架拆除。3、实践中的支架运用例1、刚学用筷子吃饭时,一手扶碗,一手拿筷子是有困难的,但已到最近发展区,教师应把难度分解给幼儿支架。例2、幼儿:我没办法把这片放下去(他试着把拼图放入错误的位置)成人:哪一片可以放这里(指着拼图的底部)幼儿:他的鞋子(象小丑鞋子那样的一片)幼儿:咖啡色的那片(他试了试,放进去了,接着再去试另一片,看看成人)成人:你做到了,试试把这一片转一转看(以手势告诉他这么做)幼儿:试着转个方向,放了进去。例3、巡回指导:教师退后一步,首先判断幼儿哪一个地方有问题,再给予必要的帮助,给需要的孩子搭支架,不要碍手碍脚。误区:在活动设计、环境创设中,是孩子已达到的水平,但无最近发展区,或已有最近发展区,但无支架。4、支架的功能提供支持具有工具的性能拓展学习者所能达到的范围使学生能完成本来不可能的工作5、支架的特性相互主体性:是指两个有着不同理解而有着共同任务的参与者达成一种共同的理解的过程。当每一个参与者按照对方的观点调整时,相互主体性建立了一种共同的效应,成人在儿童的理解力范围内解释自己的理解。针对需要调整成人介入的程度,支架可以促进自我规范,支架拆走后,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搭支架的目的是让孩子不搭支架。6、支架的类型信息型支架:如孩子讨论“为什么老下雨呢?师:“我好象记得我们班有本书是讲下雨的知识型支架:教师最常用的程序型支架:当孩子活动时不知先做什么,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策略型支架:给孩子具体的方法要避免知识型支架过多。7、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作用发挥的前提是了解儿童,了解儿童才能找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教师需要有判断力:儿童的困难是什么,儿童的需要是什么。教师需要有多样化的策略:四种支架的灵活运用。发展的教师才能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是让幼儿处于适宜的挑战中(最近发展区)。
本文标题:维果斯基的支架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7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