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日本侵华史实第一次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朝鲜半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并进攻驻守牙山的清军。8月,双方正式宣战,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受挫,日军分陆海两路进攻中国东北。次年2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不久,辽东半岛陷落。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但因清政府的腐败而遭到失败。最后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名称平壤之战地点平壤时间1894年9月15日参战方中国;日本结果日本获胜参战方兵力清军:约15,000人日军:约16,000人伤亡情况清军阵亡约2,000、负伤约4,000日军阵亡约1200,负伤约500主要指挥官叶志超,左宝贵;野津道贯名称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地点黄海大东沟海域时间1894年9月17日参战方中国(清),日本结果北洋水师失利,失去黄海制海权伤亡情况北洋死伤八百余人日本三百人日军指挥官桦山资纪、伊东祐亨、河源要一清军指挥官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名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参战方中国,日本结果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参战方兵力清军630,000人日军240,616人伤亡情况清军31,500人阵亡日军13,306人死伤(1,132人阵亡)主要指挥官李鸿章、丁汝昌;山县有朋、伊东佑亨第二次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名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oxerRebellion)地点中国北部时间1900年5月28日–1901年9月7日参战方日俄等八国联军;清朝、义和团结果八国联军获胜,签订《辛丑条约》参战方兵力50,255人(联军)50艘军舰8万人清军,10-30万义和团伤亡情况600-2500人(联军)1.5-2万人(清军)主要指挥官西摩尔、瓦德西、载漪、荣禄背景义和团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租界第三次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名称九一八事变地点中国东北地区时间1931年-1932年参战方日本,中国结果日本获胜参战方兵力中国:160000人日本:30000-66000人主要指挥官张学良,本庄繁,南次郎主要后果日本占领东北三省退出国际联盟历史意义:揭开二战序幕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社会性质转变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华北地区扩展,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华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觉醒和团结。民族团结抗日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人人应视为与己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的两大政党,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的促进了两党的再次合作,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最后发展到全中国,终于开创了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新局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一二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压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初在上海不断寻衅挑起事端。1月28日晚,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增援十九路军参战。名称“一·二八”淞沪抗战地点上海市与周边时间1932年1月28日-3月3日参战方中国,日本结果签署停战协定;上海非军事化参战方兵力中国少于50,000人日本约70,000人伤亡情况中国14,104人日本3,091人主要指挥官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盐泽幸一历史意义:积极的一面1,促进了国内团结。一二八事变前,蒋介石下野,国民党内宁粤对峙并未结束,群龙无首。事变后,国民党各派系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团结,汪蒋合作,蒋介石复出,自此南京政府的地位相对稳固。而国内各阶层、各界人士,也因支援淞沪抗战,激发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团结。2,建立了抗战的信心,转变了国际观念。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对外战争几乎逢战必败,而且几乎每次都以割地赔款告终。淞沪抗战期间,国军屡挫强敌,迫使日军三易主帅,而最后的停战协议中,既无割地内容,又无赔款条款,实为百年来所罕见。一二八抗战中,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广大爱国官兵表现的高度爱国热情和抗日救国的英勇牺牲精神,表明了为民族生存而战的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装备远不如敌军,但抗日卫国的正义性质,和广大人民的支援,使中国军队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也为在沪西方人所亲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清末以来西方人轻视中国军队的心理,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形象,改变了中国的国际观感。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1933年长城抗战《塘沽协定》签订之后,日本暂时将对中国“武力鲸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转变为有序推进的“渐进蚕食”方式,即企图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国。这样,继东北之后,华北顺理成章地成为日本侵略的下一个目标。在日本的既定世界霸权方针下,中国民众和中国共产党、熟悉形势的世界各国观察家都非常清楚,日本绝不会满足仅仅占据东北的现状,华北必将成为东北之续。日本侵占华北的具体谋略,使用了“华北分离”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方法,则和炮制伪“满洲国”的手法如出一辙,即收买小部分汉奸,强奸民意,凭空捏造出“地方自治”的假象,在刺刀威胁下实现“自治”,进而在刺刀控制下完成“独立”。这完全是日本侵略者一手制造的自欺欺人的荒诞闹剧。但日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掩人耳目,缓和国际干涉。日本法西斯的阴险狡诈不可谓不恶毒。但是,中国人民决不允许日本侵略者的阴谋得逞,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斗争。然而,面临如此紧迫的态势,南京政府当局竟继续对日妥协退让,丧权辱国,步步撤退,导致日军得寸进尺,越发贪得无厌,华北和中华民族产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事变影响:日军在华北所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使华北的局势处于危机关头,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重大。首先,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华北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战略基地的野心。华北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步骤。事变后,日本准备把战争扩展到更大的范围。1936年8月,广田内阁确定了“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海洋发展”的侵略方针。其侵略野心昭然若揭。其次,华北事变使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成为国共两党由对峙到联合的重要契机。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在此影响下发生的西安事变,反映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说明抗日救国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的序幕,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三,华北事变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事变发生后,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于1936年9月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正式将“反蒋抗日”的总方针改为“逼蒋抗日”,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第四,华北事变促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急剧分化,在对日政策上发生分歧,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亲美英派和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最后,华北事变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华北事变后,日本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控制了华北。他们扶植汉奸、买办拼凑了许多经济机构,使华北经济日益殖民地化。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于是英美就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亲美英派来抵制日本。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名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地点北平(今北京)时间1937年7月7日参战方中国日本指挥人员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第37师师长——冯治安,驻守北平、南苑、西苑、丰台第38师师长——张自忠,驻守天津、大沽、沧县、廊坊第132师师长——赵登禹,驻守河北省大名、河间第143师师长——刘汝明,驻守张家口、张北,怀来第9骑兵师师长——郑大章,驻守通县,南苑日本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香月清司中将(接任)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步兵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少佐步兵第八中队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陆军大臣,第40任首相——东条英机大将大特务——土肥原贤二中将事件影响:“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第四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另一说法抗战的时间应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名称抗日战争地点中国时间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参战方中华民国、日本结果日本无条件投降参战方兵力中国560万人(最高时)日本410万人(最高时)伤亡情况中国伤亡3500万以上日军伤亡130余万主要指挥官蒋介石,李宗仁,毛
本文标题:日本侵华史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02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