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科幻电影一、什么是科幻电影科幻片是电影类型的一种,其特色的情节包含了科学奇想。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科幻片是好莱坞类型片的一种,其特色的情节包含了科学奇想。和其它类型片一样,它是随着电影工业化生产而出现的,其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和价值观都有一定的模式。它是被批量化、重复化生产的同类产品,满足了人们在闲暇时对一部“很容易看懂”的娱乐电影的需求。同样也和其它类型片一样,它大量生产的都是平庸之作,但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一些在美学、思想和历史上有价值的经典作品。首先,我们也许可以把“科幻片”(sciencefictionfilm)定义为包含着某种因素的电影:这些因素是基于科学(包括现有的科学和假设的科学)而假想出来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们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还没有发生的。“科幻电影所描述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是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黄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二、科幻电影的起源关于哪一部电影是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895年上映的《机器屠夫》,一说是1902年由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执导的电影《月球之旅》。前者向人们展示了生猪被机器自动制成火腿、香肠等食品的场面,有限预示了工业自动化的未来。后者则借鉴H.G.威尔斯和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情节,天马行空的表现了人类登录月球的奇幻故事。从影片本身的质量、以及对科幻电影发展的影响来看,后者无疑具有更加重大的开创性意义。这部电影在成为科幻电影发展里程碑的同时,也揭示出此后科幻电影发展的一条重要内在规律:电影扩大了科幻文学的受众面,科幻文学为电影源源不断的提供着文本素材。从《月球之旅》一片诞生开始,太空旅行成为科幻电影经久不衰的题材。科幻电影借用加快镜头,转换速度定格摄影等电影特技,给观众造成视觉错位。然而,新生的科幻电影从题材到表演手法都相当简单、粗糙,场面过于紧凑,放映时间极短,内容也往往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影片。1902年,电影大师梅里斯推出了被誉为科幻电影上的里程碑的《月球之旅》,自此之后,表现太空旅行的内容在许多科幻电影中层出不穷,经久不衰。继《月球旅行记》之后,《太空旅行记》(1904年)和《海底两万里》(1907年)。纵观科幻片的发展,除了早期的法国电影之外,美国科幻电影自诞生后,就以迅猛的势头成为主力,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经验和文学积累,其他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三、科幻电影发展的五次浪潮1.第一次浪潮:19世纪末到1930年代:科幻片的成长期1902年,电影诞生之初,法国著名导演梅里爱就根据科幻小说家威尔斯的小说《最初的月球》,改编拍摄了《月球旅行记》这部科幻影片。早期科幻影片十分幼稚,制作粗劣简陋,用奇形怪状的布景和人物来吸引观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美国科幻片还沉醉于恐怖与怪诞之时,德国著名导演弗立茨·郎却拍出了《大都市》。当时该片被誉为“经典的科幻片作品”。1910年代,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和英国,似乎在拍摄关于外星人和未来战争的题材的科幻片上一马当先。不过随着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美国在科幻电影制作上奋起直追,生产了《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JekyllandMr.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于1916年生产的一部长达105分钟的《海底两万里》(20,000LeaguesUndertheSea),它开创了水下摄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国科幻片开始和欧洲分道扬镳。梅里爱作品的大受欢迎,同时刺激了制片商和观众的胃口,一系列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被陆续搬上银幕。如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威尔斯的《隐形人》、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这其中,又以根据“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作品改编的《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1910)》,最为引人入胜。到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经济危机,美国尤其严重。此时的科幻小说和电影,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精神避难所。三十年代的“宇宙英雄”掀起了科幻片的第一次浪潮。三十年代初,美国好莱坞的导演在《大都市》成功的诱惑下,开始从西部片、喜剧片转向科幻片(包括恐怖片)的创作。到三十年代中期,好莱坞创作出了《吸血僵尸》、《科学怪人》、《金刚》、《隐身人》等优秀的科幻影片。尤其是《飞侠歌顿》,更使科幻片声誉鹊起。《飞侠歌顿》中描写的具有飞天特异功能的歌顿,一度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此时的科幻影片,模仿古代神话故事,幻想力很强,科学性则较低,主题雷同,故事单一。从1930年代开始,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偏爱带有恐怖、悲观和浪漫色彩的疯狂科学家主题,并且开始连篇累牍地拍摄科幻电影系列片。比如,这一时期出品了《科学怪人》(1931)、《科学怪人的新娘》(TheBrideofFrankenstein,1935)和《科学怪人的儿子》(TheSonofFrankenstein,1939),类似的还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飞侠哥顿》系列(FlashGordon)。而《隐身人》(TheInvisibleMan,1933)和《金刚》(KingKong,1933)都是当时产生的名作,它们延续并发展了好莱坞电影在特技运用和情节安排上的长处,并已经产生了独特的程式。到了1940年代,由于二战的影响,好莱坞科幻片处于一个止步不前但却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个十年中生产的科幻片几乎都是从前题材的“后续系列”,《大都会》很难想象这样一部想象瑰丽的科幻巨制,出自一贯以严谨、理性、刻板著称的德国人之手。1927年的这部《大都会》,堪称是科幻大片的始祖:长达16个月的拍摄时长、多达37383人的演职人员、共计花费7000000马克(当时币值)。导演弗里茨·朗在该片中虚拟了缤纷奇特的未来事物:悬浮城市、轻轨、机器人、电脑……,同时大量采用蒙太奇镜头,从而营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然而场面的宏大并不能掩盖本片的短柄:演员表演的夸张、剧情逻辑的混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的价值。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部牛b的大片(注意大片这个词)。想象一下,当时观众看到《大都会》时的激动之情不亚于现在我们看到《阿凡达》的反应。2.第二次浪潮:1940年代和1960年代:科幻片的成熟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幻片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五十年代,“飞碟”热掀起了科幻片的第二次浪潮。当一些科学家自称掌握了有关“飞碟”的科学证据,证明宇宙中确实存在外星人时,好莱坞及时掀起了以“飞碟”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科幻片热潮。这些科幻片大多讲人类与外星人的争斗,把外星人当作凶恶的敌人。导演乔治·巴尔和拜·哈斯金拍摄的《西方世界的战争》就很具代表性。意大利拍出了《宇宙的恐惧》,日本拍出了《飞碟恐怖地袭来》、《宇宙大战》等片,将科幻片推向了又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科幻片的特技水平比三十年代前进了一大步,银幕上太空景色的真实程度,连涉足过太空的宇航员们也首肯称奇。比如《隐身女人》(TheInvisibleWoman,1940)、《隐身人归来》(TheInvisibleManReturns,1940)和《隐身人复仇记》(TheInvisibleMan’sRevenge,1944)。不过,这也同时巩固了好莱坞科幻片的叙事模式。在1943年上映的《蝙蝠侠》(TheBatman)中,日本科学家成为了邪恶的敌人,将好莱坞科幻片和战争宣传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1950年代,也许是冷战笼罩在人们心理上的恐惧阴影加强了人们的想象力,好莱坞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们常以外星人、怪兽或核战争为主题,也更加依赖特技的运用。比如《地球停转之日》(TheDaytheEarthStoodStill,1951)、《X放射线》(Them!,1953)、《两万英寻下的怪兽》(TheBeastfrom20,000Fathoms,1953)、《火星人入侵》(InvadersFromMars,1953)、《外星人大战地球》(TheWaroftheWorlds,1953)、《盗尸者入侵》(InvasionoftheBodySnatchers,1956)、《惑星历险》(ForbiddenPlanet,1956)、《苍蝇》(TheFly,1958)和讲述核战争的《海滨》(OntheBeach,1959)等。冷战对好莱坞科幻片的影响持续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记》(Countdown)就以美苏军备竞赛为想象的源泉。但正是在1960年代,产生了科幻片历史上的经典之作《2001太空漫游》(2001:ASpaceOdyssey,1968)。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无论在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还是特技效果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3.第三次浪潮:1970年代和1980年代:科幻片的繁荣期七十年代灾难片和银河片热掀起科幻电影的第三次浪潮。特技的使用对好莱坞科幻片而言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而随着视觉效果技术的发展,特技和故事之间的张力逐渐开始加大。究竟应该怎样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很多导演做出了他们的尝试。乔治·鲁卡斯(George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星球大战》(StarWars,1977)、伍迪·艾伦(WoodyAllen)的《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1973)、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Spielberg)的《第三类接触》(CloseEncountersoftheThird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Alien,1979)无疑是70年代几个成功的范例。1973年美国拍摄的《海神号遇险记》,1973年以后,灾难片不断涌现,如《地震》、《世界末日》、《兴登堡号飞船》等等。灾难科幻片《逃生》则是其中的代表作。此时的灾难片,大都可以归人科幻片的范畴,往往渲染那种神秘莫测的超自然的力量,强调灾难的结果,给观众以惊惊感和恐俱感。日木的灾难片《日本沉没》和《首都消失》也具有这些特征。《日本沉没》讲述了未来日本沉人海底的悲惨故事,描写了各类人在灾难来临前的心态与言行,给观众心灵以冲击力。在这些影片中,灾难片和科幻片呈现互相融合的趋势。一种是以科幻片特征为主,兼有明显的灾难片特征;一种是以灾难片为主,兼有明显的科幻片特征;还有一种影片,则科幻片和灾难片特征均有,既可说是科幻片,又可说是灾难片。七十年代下半期,崭新样式的科幻片出现了,发韧之作是导演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这部影片的摄制完成,标志着科幻片中“银河热”的掀起,并集中体现了此类影片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星球大战》一反以往灾难片浓郁的悲剧色彩,而以乐观的笔调结束故事,让观众以愉快的心情离开影院。此后的《功上尉》,又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铁血战士》《异形》也都显示科幻片的新特征—用战争片的手法来处理太空科幻片,给人以紧张和压力。这一时期科幻片大量使用了尖端科技成果,如激光、飞船、电眼等,神奇的特技加上壮观的造型,使观众在观影时产生新奇感和震惊感,慑人心魄。4.第四次浪潮:198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间保持平衡的时代进入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莱坞科幻片的特技效果制作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神奇体验,而同时这些科幻电影又能提供给他们一个值得品味的故事。西方开创了“写实科幻片”的新阶段,如《第三类接触》、《超人》等等,掀起科幻片的第四次浪潮。此时的科幻片不再象《两个世界的战争》、《帝国反击战》等千篇一律地表现离奇的景色和神奇的人物,而代之以更朴素的手法表现人类与异类的真情,异类不再是敌人。比如乔治·鲁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继推出气势宏大的《星战之帝国反击战》(StarWars:TheEmpireStrikesBack)和《星战之杰迪归来》(StarWars:ReturnoftheJedy),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温情脉脉的《ET外星人》(E.T.theExtra-Terrestrial,1982),詹姆斯·卡梅隆(JamesCameron)的《终结者》(TheTerminator,1984)以及罗伯特·泽米基斯(RobertZeme
本文标题:第四章--科幻电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033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