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楚辞于2018年1月1日整理第一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这些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荷塘月色》采莲曲删与不删的效果,指导朗读。读第1段,分析语文韵味。分析最后几段情感。(2017年上半年)第4段设计活动讲授叠词用法,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字,要求是范读,鉴赏品读文中的方法,适当板书。最后的采莲曲描写,删与不删的效果,指导朗读,适当板书。朗读课文,并讲第5自然段。(2016年下半年)《故都的秋》两段写景的文字。1、任选一段朗读,注意语音语调情感。2、把握景物描写的情感。3、板书4、课后思考题,示例赏析一首关于秋的诗文1、给了一段评论文字,思考与文中记叙文字的关系。2、指导朗读答辩:1、你对郁达夫的了解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他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2、你喜欢这篇文章吗?写景中的抒情。1、正确认识文章主线对文章的统率作用:文章的主线统率全文的各个部分。本文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这里的“清”是与“浊”相对立的,是一种清爽、清楚,而不是混混沌沌。正如文中所写,南方的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而北国的秋却是味道十足的,清清爽爽的。“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人心情在客体上的反射。文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如写小院秋景,那小屋是“一椽破屋”,墙是“破壁”,大环境就是冷落的。再看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而人的活动是“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还有看那几缕萧疏的秋草。不久秋味十足,而且于清闲中流露着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方法更突出了小院的寂寞。这些景物,从声音到色彩到外形,都在显示着全文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其它几幅图画也是如此。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文的,各幅风景图均统一在这感情基调中。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清,哪一景物是在显示静,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悲凉。这样去分析课文,往往会走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通,几乎处处都有,而它青中带黄的色彩又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的故都秋色。如果非要找它哪里是清,哪里是静,哪里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又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这样去读文章,较易于触摸到作者写作这篇散文时的心境。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这一说法应源于是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我国古代刑罚制度屡有变迁。至明、清时,又形成朝审、秋审制。清代朝审是对京师死罪的会审;秋审是对各省监候死罪犯的会审,于每年秋季举行。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四类,由刑部总其成,具奏皇帝以待敕裁,判决即行确定,依类处理。此外,自汉以后逐渐发展成秋冬行刑制。故而秋季对狱中囚犯,尤其是死刑犯,确具有特殊的意义,故产生“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也是自然的了。作者引此例意在证明,“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人与一切动物一样,在秋季到来时,感受到的是幽远、严厉、萧索,即悲凉。3、“‘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好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实际上,北京人说到秋雨时,不是“一阵秋雨一阵凉”,而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其中的“场”字不读chǎng,而读成cháng。这样,这句话读出来,类似于“平平仄仄仄平平”的韵律,很有点七言诗句的味道。再加上拖长的语调和微叹的语气,其“秋”的咏叹意味就十分浓郁了。再配上“青”的颜色和桥影或树影阴暗的光线,与全文的情感基调十分和谐。4、把握记叙的线索与抒发的感情:本文以“秋味”为线索,把全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抒发了一种健朗、深沉、充实的感情。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起笔,便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并确立了记叙的线索──秋味。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受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5、《故都的秋》结构形式: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写景抒情,开头(1~2段)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在分写部分(从“不逢北国之秋”到“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上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部分,从中外诗文作家共同感受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最后总结全文,与总起的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的秋无比眷念之情。6、《故都的秋》人文精神: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囚绿记》分析拟人状物修辞手法,再用拟人手法造一个句子分析。生的欢喜。(2017年上半年)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诗经·氓》三四节,比兴手法,翻译,情感。(2017年上半年)带领同学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用“兴”手法的句子;解释文中用兴手法的这些句子。(2016年下半年)1、根据示例带领学生进行翻译2、体会女主人公情感变化3、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诗中用兴的手法的句子。4、三四节,朗读并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北大教授余冠英老师对第一段的翻译以及《氓》的原文1、讲清余冠英老师的示例的特点。2、讲清翻译的要求。3、试讲时间10分钟。讲兴的手法,给了7个句子。答辩:解释“赋比兴”中的“兴”。1、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2、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3、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4、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诗经·采薇》最后一段的作用并朗读。《离骚》屈原简介指导朗读,对比手法,对偶表达效果,板书如何使用附文,说明方法。(2017年上半年)答辩:简介屈原。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氏,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孔雀东南飞》背景,刘兰芝走之前为什么要梳洗打扮。(2016年下半年)《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特色,手法,有几首第三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
本文标题: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058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