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长江大学教科系题记: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美]加尔布雷思:《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题记教育的目的,至少能培养学生做一个适于现代生活的人。——杨贤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美无缺的人。——马里坦《新托马斯主义的教育观》•第四章教育目的本章教学目标:1.能清楚地表达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功能。2.了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3.能够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第三节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知识点: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三、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即它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教育目的(狭义):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换言之,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的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层次纵向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各层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①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潜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②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本价值取向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主要观点教育的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对其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古希腊的人本位价值取向主张教育应以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目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把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养独立个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卢梭为代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天赋人权”、“天赋民权”的思想,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看作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也要为人的发展而存在而延续,认识到教育培养人的智能,主张发展个性,提高人的价值,有可取之处。合理之处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忽视或排斥教育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职能,否定了教育的发展价值,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否定了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前进方向的一致性是不可取的缺陷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孔德和涂尔干特点主要观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合理之处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需要当作教育目的,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而生存而发展,同社会的共同生活相协调,为社会作贡献,是有道理的。忽视了个人发展,在反对利己主义的同时也反对个人发展的完善,全盘否定个人价值,个人对教育目的决定不具有任何意义,实际上是以国家、社会的意义抹煞了人的个性。缺陷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1.从社会历史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的,互为因果的。因此,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而不是截然对立的。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他对自身个性发展的追求及这种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判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发展(判断标准)2.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的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实质上就是这种矛盾的反映)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走向一致。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人培养的定向、对课程选择、建设的定向、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确定价值的方式、制定标准的方式、确定目标的方式价值变异的判断、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三、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时间来源内容的具体表达1957毛泽东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199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教育目的精神实质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是社会主义方向体现我国教育目的根本性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培养劳动者、建设人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第三节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素质教育一、全面发展的教育1、含义包括:①“完整的发展”指人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必须获得完整的发展;②“和谐发展”人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应该获得比较适当和匀称的发展;③“多方面的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内部也应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④“自由发展”指人的自主、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2.我国教育目的中关于全面发展内容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二、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1985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994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1996年2月,《人民教育》刊载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报道,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改革试验从学校试点扩展为区域改革,为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基础。•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7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在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李岚清副总理出席了会议。这是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标志性会议。•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里面对“素质教育”作了明确解释。•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都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推进迎来新的机遇。•同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研制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家“十五计划”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进行了部署,并于6月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
本文标题:4第四章-教育目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15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