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学文本解读任课教师:王耀辉第一部分: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文本与文学文本的阅读二、多角度的解读和文学美的品鉴三、释义与辨味四、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一、文本与文学文本的阅读§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阅读文学文本文本文学文本文本的特征(1)文本:text又做“本文”。指“以一种代码或一套代码,通过某种媒介从发话人传递到接受者那里的一套记号。这样的一套记号的接受者,把它们作为一个本文来领会,并根据这种或这套可以获得的和适合的代码,着手解释(2)文本:text它们。”(罗伯特·司格勒斯《符号学与文学》)所有传达意义的客体都可以称之为“文本”,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也就是一个由各种文本形式组合而成的一个大的“文本”。文本:text1.文本是一个包含意义且向解释开放的代码或代码系统。2.文本既可以由语言符号构成,也可以由非语言符号构成。前者我们称之为语言文本,如文学作品;后者我们称之为非语言文本:text文本,如舞蹈、音乐、建筑,均属于非语言文本,也可称之为舞蹈文本、音乐文本、建筑文本等。3.任何文本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一个由文学语言在各种艺术技巧和规则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完整、独立的特殊的语言文本,是由语音、语义、意象等构成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意义系统。文本的特征封闭性:文本本身构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义世界。自足性:文本自身包含着产生某种意义的各种要素,无需借助文本之外的因素对其加以解释。文本的特征能指性:由于特殊语言组合方式形成的相互作用,它们总是在向读者显示某种语义、寓意或意味,即意义内涵。这些意义内涵期待着读者通过自己的解读,去领悟、理解并加以充实。文学文本的阅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柳宗元陈子昂文学文本的阅读文学文本的三个特征启发我们,文本为我们创造的是一个自足完满的艺术世界。文学文本的阅读首先应该,而且可以从文本语言组合和意象的把捉来完成文本的解读。这两首我们都熟悉的小诗的阅读就是一个很好地证明。文学文本的阅读文学文本的阅读:文本的解读与鉴赏把一般的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细化和深化,就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这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的过程。这是一个对文本加以改变、丰富的过程。文学文本的阅读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月九日齐山登高文学文本的阅读文学欣赏的两个阶段:文学欣赏的第一个阶段:由通晓文字(词、句),比如细心领会组成文本的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细致体味文本在特殊的词、句组合中包含的特殊意蕴,在语词符号的提示之下,发挥联系与想象,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文学文本的阅读文学欣赏的第二个阶段:在感知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反复揣摩玩味,深入领会言下之意、言外之意,并充分体味作品佳妙之处的阶段。这是文学欣赏的目标。文学文本的阅读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一般性阅读(教材第5页)细读(教材第5页)批评性阅读(教材第6页)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中国传统的读诗方法:释字训义的解读以笺注出处、考释字义为主的阅读方法;考据故实的解读通过考据名物故实达于对诗意的解释的阅读方法;中国传统的读诗方法:辨味品第的解读钟嵘开创的所谓“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制,殆均博弈”的阅读方法;由作家生平推断文本意向的解读由作家仕宦出处、师友渊源等的考察作为解释文本依据的阅读方法;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文学文本阅读的角度:科学的解读实用的解读审美的解读科学的解读:以追求对文学文本作出可靠诠释的阅读。这是一种求“真”的阅读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她们的,我什么也没有。(1)科学的解读:以追求对文学文本作出可靠诠释的阅读。30年代,就有读者对这里写到的树上的蝉声提出疑问,写信给朱自清先生,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以至于朱自清先生自己都疑惑起来,特为致函昆虫学家刘崇乐(2)科学的解读:以追求对文学文本作出可靠诠释的阅读。先生请教是否蝉在夜里真的不叫。这种求“真”的理解,似乎是一种很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类似“公案”。实用的解读:以满足某种实用功利需要为目的的阅读。这是一种求“有用”的阅读比如:希望通过文学阅读解决某个实际的人生问题;希望通过文学阅读去了解历史的真相;要求通过文学阅读来达成自我教育的目标;实用的解读:以满足某种实用功利需要为目的的阅读。这一类文学阅读的极端化表现是:把文学文本建构的艺术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等同起来,试图通过文学阅读去实现自己某种现实的实用功利心理的满足。审美的解读:以获得特殊的精神愉悦为目标的阅读方式。求美的阅读小时候,故乡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故乡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故乡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故乡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1)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我们何以要倡导一种审美的阅读?文学为我们建构的是一个审美的世界,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体验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与现实保持着适度距离的世界。它唤起我们相应的联想和想象,触发我们相应的情感体验(2)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让我们在获取某种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愉悦。文学的世界里无法求取科学的真;文学的世界也不能给我们提供现实功利要求的满足;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结冰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抑揄。……凡是科学的人们,这样的很不少,因为他们精确地钻研着一点有限的视野,便决不能和博大的诗人的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相通。鲁迅:《诗之敌人》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文学欣赏的审美态度:欣赏者应该与欣赏对象保持适度距离的审美观照的态度,即要以一种“寻”美的、欣赏美的态度而决不是一种应对实际人生的态度去对待文学。要把戏当做戏看,而不把戏与现实相混淆;要把小说作为小说来读,而不把小说中的故事与生活等同起来。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朱光潜先生谈观海雾海上航行观雾:海上航行遭遇大雾,大雾之中听着若远若近邻舟的警钟,看到水手们手忙脚乱地走动,似乎一切都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仿佛大难临头,让人心焦气闷,那情景即使后来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站在海岸观雾:那清烟似的薄纱笼罩着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拖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朱光潜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周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12/13/201936三、释义与辨味“释义”,是指对语词、文句的意思的理解和确认。也就是我们在上节中探讨过的字字落实,通晓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去领会语词、文句的特殊意蕴,包括暗示义、引申义、隐喻义等。三、释义与辨味“辨味”,是指对文本借助语言传达出来的特殊意味、韵致、情趣、情味的感知与体认。三、释义与辨味字字落实:是指文学作品的欣赏一定要细致地阅读理解文本语言(词句),以求获得对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字义、词义的清晰的理解。字字落实本义比喻义或引伸义转义三、释义与辨味工文与工诗,大似国手棋。国手虽漫应,一著存一机;不从著著看,何异管中窥?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今人诵文字,十行夸一目。阏颤失香臭,瞀视纷红绿。毫厘不相照,觌面楚与蜀。——[金]元好问12/13/201940三、释义与辨味文学文本的释义:文学阅读过程中的释义,既是一个通晓文字,消除语言障碍的过程,更是一个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结合具体文本语境,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等等,来重新确定词句意义的过程。三、释义与辨味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我也许会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凉。——狄金森《无题》12/13/201942三、释义与辨味文本的释义是一个需要综合运用我们已有的包括语言、文学、文史等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储备的过程。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释义与辨味暮春时节,可写之景很多,如残花落红,如孤帆芳草,而且这些景致大约也都能映照伤别之情。那么:第一,何以诗人单单突出江风中依依袅袅的杨柳和随风飞舞的杨花?第二,那飘荡空中的“数声风笛”与这江上揖别又有什么关系?12/13/201944三、释义与辨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北朝乐府民歌有《折杨柳歌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末无名氏《送别》)三、释义与辨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三、释义与辨味以折柳相赠来寄托惜别之情,以柳枝杨花伴和悠长哀怨的笛声来抒写离别之情或故园之思,实际上成为一种传统,由柳枝、杨花、笛声等物象融会而成的意象,实际上成为中国古典诗词抒写离情别绪、故园情怀的典型意象。12/13/201947三、释义与辨味文本释义是一个需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或情感经验加以参证的过程。香菱笑道:“……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合‘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三、释义与辨味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棲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12/13/201949三、释义与辨味释义基础上的辨味:要求读者在语词符号的提示下去细心体味通过特殊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出来的情味韵致。三、释义与辨味在文学中,作家、诗人所关心的不是某种信息传达的“正确”或“真实”,而是借助语言所能唤起的情感或态度的性质,或者语言运用所能产生的情感效果。换句话说,诗歌语言只要求能够激发出相应的情感,而不要求自己去做某种具有可验证性的,即可以被经验事实加以证实的表述。三、释义与辨味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辨味”也即要能“会心”“会意”:把文字(词、句)转化为我们的内心感觉,在一种有距离的透视中去遇会作者的“心”、“意”。五柳先生12/13/201952三、释义与辨味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之二)眼穿当落日,心死着寒灰(杜甫《喜答行在所三首》)三、释义与辨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人是无港的船,时光是无岸的河,人漂泊着从上面走过。(拉马丁《湖》)李清照三、释义与辨味情至极处必用语惊人。在诗中,语言的运用似乎永远被置于突破事理逻辑和语言常规的、突兀的结合之中,而形成一种对于常情常理的“反叛”。钱钟书曾经谈到的:“明知事之不然,而反词质诘,以
本文标题:文学文本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16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