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考文科复习资料学会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并从中找出规律,是高考文综考生和专接本文科考生的一项必备能力。140年间的比较(上篇)从18世纪60年代始至20世纪初,英国率先,法、美、德、俄、奥、日各国先是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紧接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又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革命,也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而引起了国际格局的变动。还是在这140年间:俄国于1861年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1861至1865年的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起飞铺平了道路。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德意志历时7年,通过3次战争终于实现了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852年,加富尔出任撒丁王国首相,在他的领导下,意大利也实现了统一,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中期,日本仍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1853年,美国军舰叩关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纷侵入日本,国家主权不断丧失。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鉴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辱的教训,1867年,日本倒幕派摧毁了幕府统治,组织起明治政府,第二年发起了“明治维新”改革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在随后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军事强国。到20世纪初,上述各国先后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而在同样的这140年间,我们中国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看下篇。140年间的比较(下篇)1736-1795正是乾隆帝在位时期。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1796-1820的嘉庆时期,清政府公开卖官鬻爵,更加腐败。1820-1850正是道光帝主政时期。直到鸦片战争期间,清王朝依旧夜郎自大,闭目塞听,腐败无能。中英交战已经两年了,道光帝竟不知英国在何方,更别说组织有效的抵抗了。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使我国的民族工业失去了关税保护的屏障(第二年又签订了该条约的附件),自此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1-1861是咸丰帝在位时期。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坐收渔人之利。1858年,上述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进逼北京,洗劫并纵火焚毁了圆明园。接着,英法联军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这次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自鸦片战争始,列强对我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资本输出。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鸦片战争中,是列强的坚船利炮,促使了爱国知识分子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61年秋,辛酉政变之后,虽经1862-1874的同治时期和1875-1908的光绪时期,但在长达48年的时间里,朝权被慈禧牢牢把持着。在此期间,又历经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1885年《中法新约》的签订,使我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此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而慈禧不仅批准了这个条约,而且还厚颜无耻地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19世纪末,中国被列强瓜分。1898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但是,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就被慈禧残酷镇压下去了,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变法图强的机会。一、综述(一)要点与误区1.处理好单科与综合的关系原则:搞好单科,学会转换误区:大搞跨学科综合搞好单科,是指把95%的精力放在单科的学习上。为什么呢?分析近年文科综合高考题,基本是单科拼盘。其中,几乎所有小题、前几个大题,根本就是只涉及一科;而最后两道大题,名曰“跨学科综合”,实际上也是每个学科分别设几问,然后生硬拼接起来。所以,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单科学习上,切忌好大喜功,搞很多跨学科的专题。学会转换,是指思维能够在各学科间迅速切换。这是对付“拼盘”的技术要求。技术问题都不难解决,只要多做套题练习就可以了。当然,由于政、史、地具有天然的联系,分析一些问题,要以单科为主,其他学科可起辅助作用(比如政治问题常涉及历史)。但这不可以过分强调。2.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原则:夯实基础,注重能力误区:抛开知识搞“能力”夯实基础,是指要非常重视知识的学习。第一,这是文科的特点决定的。文科的记忆性很强,不背书,搞能力就是空中楼阁。第二,这是文科综合高考的实践证明的。2004年的《考试大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科骨干知识的考查。从今年试卷看,许多人押宝的“热点能力题”都未出现;相反,诸如“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这种典型的知识题,却提到了突出位置。注重能力,是指要在知识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炼能力。文科综合考试毕竟不同于单科考试,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疏于考查低能级的背记内容,注重考查分析性、开放性的内容。这就是“能力”的含义。怎样提高能力呢?第一,要着重掌握课本中的分析性、论述性内容(而不是纯记忆内容);第二,注意应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与综合,尤其是多因素综合分析的方法,这是高考的能力热点。关于背记,补充说明几点。第一,绝对要背书。这是基础的基础,不下苦功不行。第二,要有重点地背。一是注重主干知识,反对繁琐哲学;二是注重分析性知识。第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反对死记硬背。总之,学文科,背记要刻苦;学文综,背记要动脑。3.处理好热点与知识的关系原则:精炼材料,整合落实误区:没有重点,忽视落实文科综合考试的重要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而这些中心问题,多是社会的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学习,是近年来文科生很头疼的事,集中反映在:背了很多都不考;考的东西似曾相识,但又都拿不准。为什么呢?就是没有做到精炼落实。(1)精炼材料精炼材料,是处理热点材料的原则。复习时期,各校都会发很多热点问题的补充材料(主要是政治)。这些材料的处理步骤有:第一步,分清主次材料。所谓主要材料,包括教育部和考试中心的权威发布,以及《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时政材料(例如2003年的十六大报告)。其他的一切内容,都是次要的,是用来补充说明主要材料的。切忌喧宾夺主,或主次颠倒。第二步,研读主要材料。例如研读2003年的十六大报告,要认真看原文,并结合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学习。这一步骤与学习课本很相似。同时,有选择地看一些辅助材料。注意,参考书的作者再有名,他也不是出高考题的,他也在猜测考试中心的思路。所以,一定不要被参考书束缚住思路,更不可以用参考书代替最主要的材料。第三步,总结主要材料的核心内容。这是高考复习中容易缺失的一步。例如十六大报告,核心内容有:物质文明,核心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包括所有制、分配制、管理制等内容;政治文明,核心是政治文明的概念、建设要求,以及党的建设和领导。实际操作中,对核心内容的总结,还要更细致些。以上是精炼原则的体现。(2)整合落实整合落实,是将热点转化为能力,切实掌握的过程。第一是整合,就是把上面一步的总结内容,与课本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换言之,就是针对当年的热点,对课本进行一次“修订”。整合结果,在本书《政治导学》一章中。第二是落实,就是把整合完毕的内容,一体背记掌握。注意,热点问题的学习,最终的成果应该是整合好的总结,而不是一堆别人写的或印的材料。关键是要把知识提炼出来,变成自己的。(3)关于热点问题的补充说明第一,注意长期热点。环境、主权、科技等问题,关乎人类发展的根本,在任何时候都是热点。这种长期热点,是高考的主要内容(见考试中心2004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设计》)。我们学习热点,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长期问题上。一是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判断依据(在课本中),二是了解分析长期热点的新表现(在时政中)。第二,怎样处理当年的热点。其一,不要去背,也不要管细节。近年的高考,当年热点基本都是作为背景材料出现,没有正面考查的(这完全不同于前些年政治高考的时事题),因此只要“脸熟”就可以。其二,要放在长期热点的大背景下分析。例如,美国不签署《京都议定书》,大背景是全球环境问题、发展问题,我们的着力点在于对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基本知识的把握,并运用它来分析美国的行为。千万不要就事论事,脱离了宏观的背景。现在总强调的“人文关怀”,就是指这些关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大背景。(二)几点建议1.踏下心来,研读以下内容(1)《考试大纲》;(2)历年高考题(近年为主,文综为主)。2.关于复习时间分配、建议(1)用50%的时间复习文综。文综复习容易摊子铺得过大,把三门主课挤了,这从分数上讲是不合算的。(2)抓住零碎时间,进行知识背记。二、历史(一)历史复习要点1.熟记史实历史是最强调背记的学科。为什么呢?历史背记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史实,二是分析。而政治的背记,主要是分析,对事实的记忆则很少,所以远没有历史难记。不背行不行呢?不妨分析几次历史试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记忆不清丢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实上,史实不清、审题不细,是历史丢分的两大原因。怎样背记史实呢?第一,精细读书。要一个句号一个句号读,包括导言、注解、图示在内。2002年高考,有一题问葱岭的地理位置,得分率很低。其实,“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课本的小注里。这启示我们一定要细心读书,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时。第二,动手总结。一定要落实到笔头上,因为看和写的感觉完全不同,而考试是写,不是看。尤其是第一轮复习,宁可罗嗦些,也要把总结写全。以下给出分析历史事件的通用格式,具体操作时,应有所取舍:1.名称及其含义(例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2.背景(1)原因(事物发生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主要矛盾)、次要原因(次要矛盾),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导火线(2)条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时代、其他(3)目的(原因和条件是客观的,而目的是主观的)3.经过:力量、领导、阶段及阶段特点等4.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特点(极其重要!特点=不同点=考点),经验、教训第三,注意特点。特点就是不同点,例如《农政全书》的特点主要是介绍西方水利技术。特点就是考点,所以要非常重视,尤其是时代特点,往往是答题隐含的大背景。第四,定期背记。读—写—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在平时就要有计划地逐步背记。例如一星期背一章,或与老师的复习同步。不要到考试前再背,那样很不牢固;也不要考什么背什么,那样很不系统。2.把握联系高中历史的特点,是注重前因后果,注重分析知识的相关性,而反对孤立的知识点背记。其实,出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做题的过程,就是剖析联系的过程。把握联系,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纵横结合。一方面要注重纵的联系(时间联系),另一方面重视横的联系(比如地域联系)。特别注意因果联系,这是所有联系的核心。第二,编织网络。纵横结合,经纬交错,就成为知识网。3.加强审题近年的高考,越来越强调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尤其是材料题),与课本知识结合,共同构成答案。这样,审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审题要注意三点:第一,准。就是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一道大题设多问,不仅要审大题题干,还要审每一问的题干;一组选择题有多道,不仅要审每道的题干,而且要审总的题干。第二,全。就是问的都要答,切忌答漏。题干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材料题),一般都包括至少一个信息点,答案上每个点都有分。第三,注意“弦外之音”。近年文综高考的答案,常有些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这些分都爱丢。例如2002年高考历史大题,考查旅大主权的变迁,如果仅按上面
本文标题:高考文科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16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