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高职院校_双证融通_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_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教育创新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年3月号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汪洋(正德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系,江苏南京211106)摘要:“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或岗位证书内涵的融合与衔接,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融通。本文结合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前期工作,阐述“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实践,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双证融通”下我院仍需注意的问题。关键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建设;国贸专业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03-150-03“双证制”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格认证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其简单的表现形式就是取得“学历证书+职业或岗位证书”。而“双证融通”就是将职业或岗位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它应是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和以职业或岗位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互认与沟通。当下,“双证制”及“双证融通”的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最大办学特色,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与职业岗位群素养的要求相互脱节未能融通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以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为背景,对“双证融通”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一、“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给课程建设带来的启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受学科型课程设置的影响,背离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影响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而国外高职教育课程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引入,如澳大利亚TAFE学院以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及德国双元制着力培养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模式等,给了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当头一棒,促使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的走访及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调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思考。(一)人才培养以能力本位为主线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模式以及长期以来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都是重学科、轻能力;重知识灌输、轻探求引导。而今,我们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这一人才观念,就必须跳出陈旧的教学观念,明确人才培养应以能力本位为主线。因此,在课程建设上要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里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能力本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基本能力它是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的通用能力,具有在社会的不同职业和不同岗位之间存在普遍适用性的特点。其主要包括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外语应用能力。2、专业能力它是从事与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具体到国贸专业就是从事对外贸易岗位群一线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直接工作能力,具有直接操作性和现场应用性的特点。其主要包括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具体体现在业务谈判、合同制订、货运代理、报关报检、制单结汇、产品跟踪、索赔处理等方面。3、发展能力它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岗位变换、进行自主创业等必须具备的潜在能力,具有可迁移性和跨职业性的特点。其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预测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等。(二)课程建设以“管用、够用”为原则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所以课程设置要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即在保证基本理论够用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这里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做好职业能力分析,调整教学计划要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或岗位证书的融通,必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职业证书的能力要求。确定本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及素养,尽量贴近岗位工作实际,“按岗订教”,把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制订和完善满足“双证”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2、重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多了解实际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要求,参考职业或岗位证书的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重组和调整,逐步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教材的选用应尽量选择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并满足考证需要的教材;教学大纲的制订应融入考证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在突出知识技术中实用部分的同时广泛吸取本行业领域的新方法、新要求等,真正做到基础理论知识“够用”,实际操作知识“管用”,满足“双证”教育的要求。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实训安排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设计相应的课内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业务综合-150-2009年3月号市场周刊·理论研究教育创新-151-实训、顶岗实习等。各实训环节应有完善的实训指导书及实训任务安排,实训课程之间避免重复,并由浅入深,每一实训环节的完成都为随后的实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三)职业考证与课内考试相结合目前,我国教育、劳动、人事、行业等部门缺乏很好的沟通和协作,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取得的职业证书除了劳动部门所属的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颁发的外,还有行业职能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部门颁发的证书,“证出多门”现象严重,并且不同的颁证部门互不承认对方的教学成果,这给高职院校实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极大困扰。尽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7〕73号)精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劳动保障、发展改革等工作机构对各类职业资格进行了清理规范工作,但是社会上外贸行业的相关职业证书仍然较多,我们应根据各院校、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岗位证书并将其能力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使学历考试内容与职业证书要求相衔接。同时,努力寻找与各职业证书相关发证机构横向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尽量做到教学环节结束直接参加相应的职业证书考核,并逐步落实部分课程的课内考试与职业考证完全结合,避免重复考试。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具体实践课题组在对“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过程中,以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进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制订职业能力分析表,完善教学计划通过与部分同类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走访与交流,对国贸专业相关岗位证书的了解和分析,对应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及回访,将国贸专业相关岗位及岗位群的具体能力要求、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的开展情况、岗位证书的获取渠道以及证书的认证机构等进行全面分析,制订出了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计划。在职业证书的选择上,我们根据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教育层次及代表其职业能力的岗位证书的种类和级别,选择了单证员专业证书、跟单员证书、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岗位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外销员证书等,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根据职业规划及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有计划地获取其中的一项至多项职业证书。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我们缩短了《微观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课时,增加了《外贸英语》、《英语视听》、《单证实务》课程的教学课时并开设了《报检实务》课程,如此,淡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把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证书培训内涵上的沟通与衔接。(二)修订教学大纲,调整部分专业课程内容安排在对《国贸实务》、《单证实务》、《国际结算》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分析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并在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依据课程特点体现出三门课程交叉知识点的授课重点及要求。在《单证实务》课程内容设计上,根据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的情况及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授课情况,调整了该课程的授课顺序,将单证操作部分提前讲,再复习单证理论部分的内容,从而在考前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另外,根据《报关实务》课程的授课时间及顺序,将报关单填制的内容放在《报关实务》部分课程结束后进行,以避免重复教学。(三)整合实训环节,细化实训内容通过对几届学生实训情况的总结,我们对本专业的实训课程按照“课内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顺序进行了重新整合。课内实训方面,细化《国贸实务实训》环节的实训内容,分配实训小组并将各小组实训内容落实到人,提高实训的整体效果;调整《单证实务实训》环节的实训内容,为满足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的要求,收集大量模拟及全真试题,让学生实际演练并进行分析讲解,旨在提高学生的资格考试通过率。综合实训方面,增加《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环节,通过Simtrade软件平台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外贸业务的整体流程,能够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顶岗实习方面,我们引导学生根据实习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与进一步分析,鼓励学生根据实习情况撰写实践报告,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既当教师又当技师要培养出“双证”水平的学生,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我们需要努力做到:一方面,多鼓励专职教师寻找机会进企业、下工厂,在专业第一线岗位进行操作与实践,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能力相接轨,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多聘请一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实际工作岗位的人员适当的进行讲座、授课等,使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相关需求了解的更为直观具体。(二)加强横向合作,落实“以证代考”为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技能资格考试方面的信息,提高考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与各职业证书相关发证机构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多安排教师参加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相关会议等活动,多了解行业信息动态,在教学安排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教学环节结束直接参加相应的职业证书考核,争取在部分专业课程上实现以参加职业证书的考试成绩来确定相应比例的该专业课程的课内成绩。(三)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特殊类型的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仅依靠学校的条件是很难实现的,走校企结合、产学合作办学之路,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并将其与学生个人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相结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对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有利于增强(下转第145页)2009年3月号市场周刊·理论研究公共管理-145-表1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经济指标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等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2007表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及GDP比重资料来源:科技部网表3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等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2007帮助的主要依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固定资产可以加速折旧。对于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可获得更大的优惠: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用于研发,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企业所得税享受“两免三减半”,对于职工工资扣除也给予相应的照顾。三、我国财税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财税政策的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取得较快的发展。从2001年到2006年,从业人员和利润总额翻了将近一翻,分别达到744万人和2611亿元;工业增加值增加了两倍,达10056亿元;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增加三倍,分别达41996亿元和41585亿元(见表1)。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越来越高,从2001年到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由9.5%增加到11.5%,占GDP的比重由2.8%增加到4.6%(见表2)。在财税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整个社会也加大了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2001~2006短短的6年期间,R&D人员增加了一倍;R&D经费支出和新产品收入增加了3倍;新产品开发支出是原来的5倍;专利申请数是原来的10倍(见表3)。四、财税政策还需完善的地方1、调整财税政策优惠环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均将优惠的环节放到研究和开发阶段。因此,今后在国家政策制定中,也应该将财税优惠的重点由生产环节向研开环节转变;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优惠重点从以企业为主体转向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市场开拓等重要项目和环节。改变长期以来只对有一定规模企业进行支持,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
本文标题:高职院校_双证融通_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_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2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