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必背知识一二单元
铜山区大许中学高一地理期末迎考必背知识点1必修二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一:知道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四个阶段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原因分布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①原始低增长高高低原始型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死亡率高热带雨林的土著居民②高增长高低高传统型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快,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非洲的部分国家③增长减缓高低高过渡型(传统型)实行控制人口政策,出生率下降;观念的变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④低速增长低低低现代型经济发达,养老福利和保险制度健全,生育观念变化,出生率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韩国等。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极不平衡⑴从大洲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是亚、非、拉,最高的是非洲;人口总数最多的是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欧、北美、大洋洲,最低的是欧洲(德、法等出现负增长);⑵从国家看不同国家增长模式人口问题影响措施发展中国家过渡型①人口增长较快②青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对经济、资源、教育、就业的压力;人口惯性大。计划生育发达国家现代型①人口增长慢②老龄化严重;青壮年负担重,社会保障事业压力大,劳动力短缺。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中国现代型①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②老龄化严重;铜山区大许中学高一地理期末迎考必背知识点2二: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类型时间迁移方向和特点迁移原因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15—19世纪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已开发地区到未开发地区(亚欧非——美洲、大洋洲)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民工流动,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内地到东部沿海;从较贫困地区到较发达地区。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等。(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具体题目具体分析)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政策、环境、战争等)当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1.环境承载力含义: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地区资源环境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一个警戒值)2.人口合理容量含义:指最适宜人口数,能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3.比较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是土地和水);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的因素是消费水平。5.我国必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我国人口与可耕地、淡水资源矛盾已十分突出,应坚持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四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主要表现:⑴城市人口增加⑵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⑶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主要标志);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相同之处数值大小不同①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是一个理想值、虚数、估计值。②研究意义:有利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①一般来说,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②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7亿。铜山区大许中学高一地理期末迎考必背知识点3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目前所处阶段成熟阶段加速阶段目前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低(平均40%左右)目前城市化速度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速度快现象出现逆城市化城市化问题严重原因城区环境质量下降,郊区和乡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等;城市经济水平高,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⑴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节约土地。⑵不利影响:城市化速度过快会带来许多问题。(城市化问题)①自然方面: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加剧“热岛”现象;加重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②社会经济方面: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紊乱。五:1.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2.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服务功能含义:城市是区域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中心。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越少,服务范围越小,数目越多,彼此距离较近;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数目越少,彼此距离较远;六:1.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一、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主要功能区:⑴目前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功能复杂的城市还有行政区、文化区等。⑵功能区之间一般无明确的界限;往往以某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2.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特点: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面积最小(核心区)最大、最基本、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布特点呈点状或块状分布市中心、街道两侧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背向发展①向城市外缘移动②沿交通干线分布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条件大量的消费人群(市场)①高级住宅区多在城市外缘(地势较高、上风地带、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的地区);②低级住宅区多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差);①降低生产成本;②保护城市环境;铜山区大许中学高一地理期末迎考必背知识点43.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原因)因素作用举例历史因素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附近形成行政区,而不是商业区经济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决定因素)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低的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社会影响住宅区的分化收入水平差异,导致高级和低级住宅区的出现;某个种族占优势,就形成聚居区;如北美和欧洲的唐人街、黑人区;4.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⑴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⑵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⑶付租能力:城市中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即付租能力)的高低。图中A范围为商业区,因为商业活动支付地租最高。(市中心有大量消费人群,市场最优)图中B范围为住宅区,因为住宅区支付地租最高。(既有利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图中C范围为工业区,因为工业支付地租最高。(既可降低成本,又保护环境)5.常见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如图):模式形成理解各功能区位置共同特征同心圆模式自单一核心向外扩展低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内缘;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①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处;②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扇形模式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延伸低级住宅区靠近轻工业区;高级住宅区背向发展;多核心模式沿不同核心发展起来重工业区位于城市外缘;6.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⑴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例:美国纽约等现代化大城市,市中心多摩天大楼;而欧洲城市历史悠久,则多古老建筑。铜山区大许中学高一地理期末迎考必背知识点5⑵对城市格局的影响:例:北京皇宫位于城市中心,重要建筑物沿中轴线排列,体现皇权至上;美国首都华盛顿,象征民主与法制的国会大厦和白宫处于城市中心。杭州山水城市,体现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第三单元产业活动和地理环境考点一: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主要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案例自然条件气候光热水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指数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我国海南适宜种植橡胶,古巴种甘蔗,南稻北麦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区:林牧业,立体农业山地的立体农业,珠三角的基塘生产土壤土壤的酸碱性、肥力等。江南丘陵的茶树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大城市近郊的乳肉蛋禽生产基地交通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市场)我国海南的蔬菜调入北方市场,山东寿光蔬菜出口到日本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成本水稻种植业需要大量劳动力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政府用财政补贴维持农产品价格技术条件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化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产出良种促进了单位产量的提高机械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2.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⑴自然因素的改造(举例)①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②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⑵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考点二: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1.亚洲水稻种植业⑴主要分布区:东亚(如图A)、南亚(如图C)和东南亚(如图B)(或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⑵形成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劳动密集型农业)铜山区大许中学高一地理期末迎考必背知识点6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粮食需求量大;⑶发展特点特点(区分优点和缺点)理解原因①生产规模小,家庭经营为主;(小农经营)人多地少;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单产高;人多,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劳动力丰富,多为手工劳动;④水利工程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2.商品谷物农业⑴定义: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⑵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等地,农场一般是国家经营。⑶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⑷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以美国为例)①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夏季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发达,农业科技水平高。⑷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色:专业化和区域化3.混合农业⑴定义:混合农业是将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起来的农业地域类型。⑵墨累一达令河流域的(小麦一牧羊带)生产的优势意义:①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废弃物的综合利用)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种小麦忙闲与养羊错开);③能灵活地调节生产规模,对市场适应性强。拓展:5乳畜业⑴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⑵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⑶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和,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城市化水平高,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市场)考点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地理环境,农业生产如果能保持合理的强度,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2.不利:人类若以无限地获取农产品为目的,不顾自然条件地限制,违反自然规律,单纯谋求短时间铜山区大许中学高一地理期末迎考必背知识点7内农业地高产出,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壤污染(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举例: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土地荒漠化;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大量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农药会使土壤遭受污染。二.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政策、原料、动力、运输、市场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典型案例主导因素布局地区理解原因甘蔗或甜菜制糖厂;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加工;原料指向型接近原料产地原料笨重,运费成本高;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易腐烂变质;有色金属冶炼(炼铜、炼铝);动力指向型接近能源丰富地区消耗能源较多;(运输能源成本高)印刷厂;石油加工(石化厂);啤酒厂;家具厂;食品厂;市场指向型接近消费市场产品运费成本高;产品不便于运输;普通服装、制伞制鞋;电子装配厂;玩具制造厂;劳动力指向型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需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成本所占比例大)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本文标题: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必背知识一二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5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