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黄大仙祠南侧规划路道路施工方案工程名称:黄大仙祠南侧规划路工程地点:广州市芳村黄大仙祠南侧建设单位:广州新荔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编制单位:广东恒辉建设有限公司编制人:编制日期:2011年月日审批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日期: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日21目录第一节工程概述.......................................................................1第二节道路设计概况...............................................................1第三节质量目标.......................................................................9第四节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目标管理....................................9第五节成本目标管理...............................................................9第六节人、机、料的部署.......................................................9第七节前期施工准备工作.....................................................10第八节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11第九节安全生产措施.............................................................17第十节文明施工综合治理措施.............................................201第一节工程概述工程名称:黄大仙祠南侧道路工程建设地点:芳村黄大仙祠南侧道路工程项目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具体位于芳村东漖北路西面。建设单位:广州市新荔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单位:广州市蓬勃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监理单位:广东省建筑工程监理公司工程现状:该设计路段中茶滘涌边建有旧式的村屋及简易的村路,现状为农田及河涌,黄大仙南面为文化博览大楼,东面建有荔海街市政道路。主要工程内容:本工程主要有道路工程有道路A线道路路面总宽27~36米,划分双向四车道,设计里程为K0+000~K0+448.839、道路B线道路路面接顺百花路,设计里程为K0+000~K0+047.937、雨水管道工程总长度为1051m,污水管道工程总长度为320m等。第二节道路设计概况一、设计主要采用规范及技术标准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3.《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030-2004)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7.《公路路面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8.《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二、主要设计技术指标2技术指标单位规范要求值或规划条件设计取值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二级城市次干路标准轴载kN100100设计行车速度Km/h3030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m4060-398.5缓和曲线长度m2525最大超高横坡度%2停车视距m3030路面设计年限年1515竖曲线凹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2502500凹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002500凸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25010000凸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0010000竖曲线最小长度m25最少27.87路缘带m0.250.25道路横坡%22三、场区地质情况:1、构造据区域地质资料,勘察区内未有断裂通过。2、地层勘察范围的地层覆盖层为第四系(Q)沉积物和风化残积土(Qel)层,下伏白垩系(K)碎屑岩。2.1、第四系(Q)第四系包括人工填土(Qml)、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人工填土主要由素填土组成;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土性有淤泥、淤泥质土、粉砂、中砂、粗砂、砾砂组成;风化残积土(Qel)层土性为粉质粘土。32.2、白垩系(K)碎屑岩分布于整条河涌,白垩系(K)碎屑岩岩性为泥质粉砂岩。3、岩土层划分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据野外钻探和测试所取得的工程地质资料,经综合整理,场区地层自上而下由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残积层(Qel)和白垩系碎屑沉积岩(K)等四大类组成。现将各岩土层的分布特点及物理力学性质分述如下:3.1.人工填土层(Qml)层在各孔中均有揭露,揭露厚度为1.20~6.00m,平均2.63m,分布于地表。本层以素填土为主,多由中粗砂组成,呈灰褐色为主,稍湿~湿,稍经欠压实,顶部多有一层砼路面,厚度0.20~0.25m。3.2.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在场区各孔中均有揭露。土性主要有2-1层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2-2层粉砂、2-3层中砂、粗砂、2-4层砾砂。3.3.残积层(Qel)(粉质粘土)本层在大部分孔中有揭露,揭露厚度为1.55~8.70m,平均4.42m;层顶标高为-3.10~4.00m,平均0.04m。3.4.白垩系碎屑沉积岩(K)白垩系碎屑沉积岩(K)岩性泥质粉砂岩,褐红色,粉粒泥质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据岩石所受风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四、道路工程设计1、平面设计:基本上根据广州市规划路网及广州市城建坐标网进行平面定线,黄大仙祠门前段根据道路现状进行平面定线,施工起点接顺原路面,并预留各规划交叉口路囗位置,按现场实际情况接顺原有道路。2、纵断面设计:根据道路两边建有及拟建建筑物进行纵坡拉坡设计,具体设计要点为黄大仙祠及荔丰花园地台标高。并接顺原有路面。坡度应尽量不少于3‰,但由于有些地方需迁就两边3、交叉口及渠化导流设计:基本上根据广州市规划路网及广州市城建坐标网进行平面定线,4黄大仙祠门前段根据道路现状进行平面定一,施工起止点按顺原有路面,并预留各规划交叉口路口位置,按现场实际情况接顺原有道路。3、交叉口及渠化导流设计:本工程道路设计沿线共经芝四个交叉口,其中A线桩号KO+030及KO+340的交叉口暂不能能行车辆,接顺新建路面,不作交叉口设计。其余A线桩号KO+120及KO+160交叉口车流量较多,作优化设计使车辆顺畅通行。4、公交停靠站设计:在设计A线桩号约KO+240~KO+285两侧设置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站长45米,站宽3米。5、纵断面设计:根据道路两边建有拟建的建筑物进行维段拉坡设计,具体设计控制要点为黄大仙祠及荔丰花园地台标高,并接顺原有路面,坡度应尽可能不小于0.3%,但由于有些地方须迁就两边,不能道路纵坡收水舒畅,必须进行锯齿形边沟处理。6、横断面设计:黄大仙祠门前段30米规划路由于北侧规划路边线位于黄大仙祠正门牌坊,暂不能对其讲行迁移,本工程30米规划路只能实施27米。具体横断面设计经我司设计人与业主讨论后,最终确定道路横断面形式如下:6.1.黄大仙祠路27米横断面布置(A线KO+170~KO+170)车行道路总宽15米,横坡为2.0%,采用双向放坡形式。人行道与5非机动车道总宽6.0米,横坡为2.0%。(6.0m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15m机动车道+6.0m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6.2.黄大仙祠路36米横断面布置(A线KO+170~KO+448.839)两边车行道宽各8米,横坡为2.0%,采用双向放坡形式,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总宽8.5米,横坡为2.0%。(8.5m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8.0m机动车道+3.0m中央绿化带+8.0机动车道+8.5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6.3.黄大仙祠路32米横断面布置(B线KO+000~KO+47.937)两边车行道宽各8米,横坡为2.0%,采用双向放坡形式。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总宽6.5米,横坡为2.0%。(6.5m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8m机动车道+3.0m中央绿化带+8.0机动车道+6.5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7、超高设计:在设计A线KO+283~KO+356段的北侧车行道作超高处理,超高横坡度为2%,设计A线KO+283~KO+308.927段与A线KO+331.027~KO+356.27段为超高渐变段。8、道路结构层设计:面层采用: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改性沥青)粘层沥青(PC-3)用量为0.5L/㎡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粘层沥青(PC-3)用量为0.5L/㎡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透层沥青(PC-2)用量为0.9L/㎡基层采用5%水泥稳定石悄层厚20cm64%水泥稳定石屑层厚20cm8.1.基层:新铺水泥稳定层石屑要求水泥采用42.5级的矿渣水泥或火山灰小泥,不宜用高强度水泥,石屑必须干净,且有一定级配,最大粒径不超过1cm,拌和必须以机械拌和,建议用强制式搅拌机,稳定层应分层铺筑成型,分层厚度不应大于15cm,在松铺大致整平后,立即采用机械压实,最迟不超过12h,压实度要求大于96%以上,7天的抗压强度不低于3.0MPo,摊铺应进行压实度检查,对于基层的低洼和坑洞,应仔细填补及压实,搓板和辙槽应刮除,松散处应把松洒水并重新碾压,达到平整密实,基层表实测回弹弯沉值小于35(0.01mm),基层无工检验合格后应避免暴晒,及时晒水养护,检验合格后宜在1~2天内撒布透层油,确保透层油的涌透与粘接,并尽快摊铺沥青层。8.2.路面结构层路面面层必须采用改性沥青。路面摊铺前应先检查透层、粘层油有否按规定晒布,再采用机械摊铺,同时注意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变化。摊铺机开前应提前0.5~1h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00摄氏度。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方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离析。摊铺后压实时必须经过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并村注分层压实,接缝处必须按相关规范要求,应紧密、平顺、沥青混凝土的松铺系列娄应由试铺压确定。路面结构铺调完成后其路表实测回弹弯沉值于25(0.01mm)9、软基处理:9.1.软基处理设计:7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反映:设计A线KO+000~KO+170范围,现场地表约1.5米以下存在淤泥层以下的亚粘土层,承载力较好,可作为路基的持力层。设计A线KO+170~448及B线全段范围,现场地表覆盖约2.0米人工填土,填土多呈松散状,无法满足基础承载要求,未经处理不宜作为路基持力层。结合地质勘察报告综合分析后,软基处理设计暂定设计A线KO+000~KO+170范围采用水泥搅拌桩法;设计A线KO+170~KO+448及了线全段范围采用抛石济淤法,提高地基承载力,以保证道路的稳定性。9.2.填土路基设计:填土前,应先将原地原杂草、树根、腐殖土、垃圾挖除。路基填料宜选择用良好级配的砂类土、砾类土等粗粒土,填料的强度和粒径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要求,路基土压实度在稳定层以下80厘米内要求96%,其余94%,路基填土应每30cm分层压实,并用12吨以上的压路机来回滚压不少于4次,在确保无回弹、浮松以及明显路痕。土基回弹模量要求为35MPo,经检验合格后方能再填上路面基层。土层实测回弹值要求:路基表实测回弹弯沉值小于300(0.01mm)10、侧平石设计:侧石采用100X15X30cm仿花岗岩侧石高侧石采用50X20X60cm仿花岗岩侧石平石采用100X25X12cm仿花岗岩侧石8侧平石铺砌时转弯半径为10m以下处可采用50cm长侧平石调整。另铺砌时,平石与侧石采用错位铺切,缝宽要求为0.5cm,采用水泥砂浆灌缝,灌缝要求饱满密实。11、人行道设计:人行道采用黄色20X10X5cm及彩色30X15X5cm透水环保人行道砖铺砌。人行道砖强度必须达到C30,透水性要好,并具备
本文标题:黄大仙道路施工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67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