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编辑人:丁济亮)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2分)1.“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君,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2.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谷,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如出一辙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3.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苏轼的书法主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A.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B.理学思想的影响C.书法艺术以进入自觉阶段D.反封建意识的出现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5.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6.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7.希腊人认为神是和自己很相似的,区别仅仅是神更有力量、更长寿、更美丽。这一看法直接源于希腊人A.长期的海外贸易B.繁荣的商品经济C.丰富的人文精神D.成熟的民主制度8.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A.商业征服B.财富侵蚀C.宗教皈依D.文化同化9.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们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A.反封建的政治斗争B反教皇的宗教斗争C反君主的民主革命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10.欧洲启蒙思想家大都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A.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B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C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D.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11.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据史载,元代前期,“九儒十丐”,文人纷纷将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进了元杂剧的昌盛;元后期,科举考试恢复,文人对杂剧投入减少,加之表演模式呆板僵化,元杂剧由巅峰状态衰落下来。由此我们获得的启示是①戏曲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而兴衰的②戏曲的兴衰与政府的政策直接相关③新戏曲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旧戏曲的衰落④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是戏曲兴盛的根本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③④13.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汉赋在武帝时期走向创作全盛时期B.唐田园派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D.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世情小说14.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剑桥、牛津大学也进行改革,取消必须信奉加尔文教的宗教宣誓,并增设许多自然科学课程。进入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B.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C.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D.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15.近代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技术的创新。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的原因是A.科学理论直接应用于生产带来技术创新B.启蒙运动传播的科学知识转变成生产技术C.技术工人因现实需要改良原有机械装置D.英国从印度殖民地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16.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①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②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③打击了千百万群众对理性王国的憧憬④加剧了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A.①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7.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对手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下列人物思想符合此观点的是A.李鸿章B.郑观应C.康有为D.孙中山18.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19.196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组长梯塞留斯访华,目睹中国同行在薄弱基础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不禁感叹:“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原因是A.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领先世界的成就B.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C.中国原子弹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属于创新D.中国科技基础薄弱但水平却领先世界20.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的潮流向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这在当时违背了A.“百花齐放”的方针B.“百家争鸣”的方针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D.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21.下列中国革命的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井冈山——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遵义——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C.延安——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D.西柏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22.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的肯定和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C.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3.以《渔光曲》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电影之一,《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纪录。下列作品与《渔光曲》艺术风格一致的是A.《巴黎圣母院》B.《蓝色的多瑙河》C.《安娜·卡列尼娜》D.《马拉之死》24.1876年春天,阳光明媚,某画家背着甲板到野外写生,在同一个地点,同一处景物,同一个角度,画出的三幅作品景物色彩却不一样,呈现出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及新鲜感。他的画应该属于A.文人山水画派B.印象画派C.现代画派D.风俗画派25.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26.将近现代历史看做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A.全球史观B.革命史观C.唯物史观D.现代化史观第Ⅱ卷(非选择题48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8分)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材料二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后,约在15世纪中期,德国人首先采用了铅活字印刷技术。自此,铅活字统领世界印刷业500年。马克思认为,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之一,它是“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材料三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中西方重大科技成就简表时期中国世界10~15世纪(宋元到明清)印刷、火药、指南针、远洋航海技术远洋航海技术16世纪(明中期)《本草纲目》“太阳中心说”17世纪(明后期到清初)《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天文望远镜、近代化学、力学、解析几何、血液循环学说18~19世纪(清)蒸汽机、电磁感应理论、细胞学说、进化论(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3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5至16世纪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印刷术对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强大的推动力”。(3分)(3)据材料三,指出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指出中西方科技在发展趋势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方文明碰撞中导致了怎样的结果?(6分)28.(17分)近代西方科技、思想、文化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规律和法,在包括法文在内的主要西方语言中本来就是同一个词)。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的种种思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马克盎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薄伽丘《十日谈》材料三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康德材料四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这是使政治体得以活动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主权者在创立政府时赋予君主的,也正是这种权利。——卢梭(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牛顿的物理学成就及对法国思想界的影响。(3分)(2)材料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将人文主义发展到怎样的高度?(6分)(3)材料四叙述了
本文标题: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7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