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项城三高高二下期历史竞赛试题高二历史竞赛第1页项城三高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竞赛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二卷5—8页。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写在答题卡上的相位位置。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不填写答题卡不得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①平民②奴隶③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2、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政治的权力分配原则,主要指()A、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B、债务奴隶制的废除C、创立“四百人会议”D、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3、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4、商鞅虽死,然“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变法加强了新兴地主的力量B、变法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C、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变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5、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他颁布的均田令对隋唐的均田制有重要影响项城三高高二下期历史竞赛试题高二历史竞赛第2页B、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避开北方游牧族的威胁C、他的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D、其改革的重大历史作用是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6、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进入中原,都会面临如何处置游牧部族和农业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冲突的难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目标是()A、以胡治汉B、胡汉分治C、胡汉融合D、胡汉对立7、北宋中期曾先后出现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次改革。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A、出现背景都是北宋时期的严重社会危机B、改革的中心措施都是整顿吏治C、改革中都有加强学校教育的措施D、失败的主要原因都在于用人不当8、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无关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将兵法D、市易法9、关于马丁•路德与加尔文改革的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B、主张简化宗教仪式C、认为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联系D、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10、17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掀起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打的旗帜是()A、废除宗教B、清教C、民主、自由D、废除王权1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处有()①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②都进行了政治体制的改革③都创办了学校④都创建了新式军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2、下列不属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产生的历史作用的是()A、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B、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C、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D、对工人和农民进行剥削和掠夺项城三高高二下期历史竞赛试题高二历史竞赛第3页13、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解放B、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D、最终结局是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4、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你认为“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发展的缓慢B、俄国农奴制的落后C、新思潮的冲击D、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15、俄国、日本军通过自上而下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俄、日两国()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D、缺乏民主传统16、下列国家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是()①俄国②日本③中国④埃及A、②④B、①C、①②④D、②17、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最大的影响是()A、由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B、社会面貌发生重大变化C、促进日本的近代化D、摆脱殖民统治18、与中国戊戌变法相比,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一个显著原因是()A、自上而下进行改革B、农民的支持C、封建统治较薄弱D、军事实力强大19、从中国古代变法改革的中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国运艰难是改革变法的催化剂B、人民群众是变法改革的主力军项城三高高二下期历史竞赛试题高二历史竞赛第4页C、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是改革变法的社会基础D、国家、民族只有在变法改革中才能不断前进发展20、秦始皇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质特征的是()A、推行郡县制B、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级官吏C、制定法制镇压人民的反抗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21、“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是()A、唐太宗任贤纳谏B、唐太宗遍读诸子百家之书C、隋朝灭亡的教训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22、康熙帝加强民族团结的史实有()①南巡曲阜,崇尚儒家文化②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③尊重喇嘛教④册封达赖和班禅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3、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施“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4、对于柏拉图的唯心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是由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两部分组成B、感觉世界真实、完美而永恒C、物质先于理念存在D、人们学习过程并不是回忆的过程25、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共性包括()①对知识孜孜以求,文化建树多②都努力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③都热衷于教育事业④都历经坎坷但不气馁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项城三高高二下期历史竞赛试题高二历史竞赛第5页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材料解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Everytrulyrepentant(adj.后悔的,悔改的,有悔改表现的)christianhasarighttofullremission(n.免除)ofpenalty(n.处罚)andguilt,evenwithoutlettersofpardon(n.赎罪券)。——DisputationofDoctorMartinLutheronthePowerandEfficacyofIndulgencesbyDr.MartinLuther(1517)材料二: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加尔文材料三:另一个重要法案是1543年通过的“至尊法案”。它把宗教改革5年来国王取得权利综合起来,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和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决定一切宗教事务的权力,包括推荐神职人员,规定教义……至此罗马教皇在英国的权威被彻底摧毁。——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哪个观点更激进,为什么?(6分)(2)这些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是影响?(3分)(3)材料三体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改革的实质和最终结果是什么?(6分)项城三高高二下期历史竞赛试题高二历史竞赛第6页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三: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竟找不到一张克里米亚军用地图,士兵素质极差。军队缺少军需,而奸商和贪官却倒卖军用物资。结果伤亡30万人后战败,接受了苛刻的《巴黎合约》。“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1853年,美国以武力叩关,日本幕府被迫开国。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国图存之路。材料四:“(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光绪大事汇鉴》此次藩制改革,有如另纸布告。兹仅揭示其纲领,至于实施细节,诸藩当体察朕之旨意,斟酌其宜。务必铲除旧弊,不致有名无实,力求收效显著为要。——明治天皇材料五: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着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项城三高高二下期历史竞赛试题高二历史竞赛第7页请回答:(1)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最大分界线”。(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5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结果有何相同之处?(5分)(4)结合材料四和有关史实思考中日两国改革相比,日本成功的原因?(5分)(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五中一种观点的理解。(3分)28、(15分)西方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教育,并留下一段令人敬佩、发人思悟的师生关系佳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图1柏拉图的学园集会图2柏拉图的学园项城三高高二下期历史竞赛试题高二历史竞赛第8页材料二:在阿卡米德学园,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各个学科,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柏拉图曾经说过,一般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学园的头脑。……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材料三: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柏拉图学园的特点。(4分)(2)材料二表明,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态度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并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7分)(4)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很重视教育。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2分)项城三高高二下期历史竞赛试题高二历史竞赛第9页项城三高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竞赛试题一、选择题答题处(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材料解析题26、(1)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哪个观点更激进,为什么?(6分)(2)这些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是影响?(3分)(3)材料三体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改革的实质和最终结果是什么?(6分)座号:项城三高高二下期历史竞赛试题高二历史竞赛第10页27、(1)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最大分界线”。(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5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结果有何相同之处?(5分)(4)结合材料四和有关史实思考中日两国改革相比,日本成功的原因?(5分)(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五中一种观点的理解。(3分)项
本文标题:高二下期历史竞赛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80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