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二化学平衡等效平衡拔高题
1高二化学《化学平衡》拔高题一、关于恒容、恒压、恒温的常见问题:(1)等效平衡问题.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进行如下反应:N2(g)+3H2(g)2NH3(g)。已知加入1molN2和3molH2,在恒压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生成amolNH3[见下表中编号(1)的一行];在恒容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生成bmolNH3[见下表中编号(4)的一行]。若相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变,请填空:状状条件起始时各物的物质的量(mol)平衡时NH3的物质量的量(mol)编号x(N2)y(H2)z(NH3)恒压(1)130a(2)30(3)0.20.5ax、y、z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恒容(4)130b(5)00b(6)2.25bx、y、z取值必须满足一般条件(一个只含x、z,另一个只含y、z):;。a与b的关系是:ab(填>、<、=)2、将2molA和1molB充入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十B(g)xC(g),达到化学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a。假设该反应的条件分别和下列各选项的条件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若在恒温恒压下,当x=1时,按1.5molA、1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B若在恒温恒容下,当x=2时,将2molC作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C若在恒温恒压下,当x=3时,1molA、1molB、6molC作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D若在恒温恒容下,按0.6molA、0.3molB、1.4molC作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则x为2或3(2)某个物理量大小比较和平衡移动问题1、以2SO2(g)+O2(g)2SO3(g)为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恒温恒容时,向体系中充入氦气,反应速率,平衡移动恒温恒压时,向体系中充入氦气,反应速率,平衡移动2、以2A(g)+B(g)2C(g)为例,向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A和1molB,若甲为恒容容器,乙为恒压容器,则两容器反应达到平衡时间关系为,两容器中C体积分数大小关系为3、若2中反应为2A(g)+B(g)3C(g)则两容器反应达到平衡时间关系为,两容器中C体积分数大小关系为24、若2中反应为2A(g)+B(g)4C(g)则两容器反应达到平衡时间关系为,两容器中C体积分数大小关系为5、若以2A(g)+B(g)2C(g)⊿H0为例,向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A和1molB,若甲为绝热容器,乙为恒温可与外界热交换容器,则两容器反应达到平衡时间关系为,两容器中C体积分数大小关系为;若该反应是⊿H0,则两容器反应达到平衡时间关系为,两容器中C体积分数大小关系为二、反应热和平衡移动问题1、实验室检测4molSO2参加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ΔH=-196.6kJ/mol。当检测出放出314.3kJ热量时,SO2的转化率最接近于()A40%B50%C80%D90%2、若以2A(g)+B(g)2C(g)⊿H=-QkJ/mol为例,向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A和B,甲中充入2molA和1molB,乙中充入4molA和2molB达到平衡时,A、B容器中反应放热分别为Q甲、Q乙,则Q甲、Q乙与Q大小关系为,若是2A(g)+B(g)3C(g)⊿H=-QkJ/mol则Q甲、Q乙与Q大小关系为,若是2A(g)+B(g)4C(g)⊿H=-QkJ/mol则Q甲、Q乙与Q大小关系为,若A,B容器为恒压容器,以上反应热量又会如何?,三、多重平衡问题;1、五氧化二氮是一种白色固体,熔点30℃,升温时易液化和气化,并发生分解反应:N2O5(g)N2O3(g)+O2(g)N2O3(g)N2O(g)+O2(g)在0.5L的密闭容器中,将2.5molN2O5加热气化,并按上式分解,当在某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氧气的平衡浓度为4.4mol/L,N2O3的平衡浓度为1.6mol/L,计算:(1)N2O5的分解率是多少?(2)N2O的平衡浓度是多少?2、已知氟化氢气体中存在着下列平衡:2(HF)33(HF)2,(HF)22HF,若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44g/mol,则(HF)3的体积分数可能为(C)A10%B20%C40%D60%四、跨学科平衡题1、已知平衡2NO2(g)N2O4(g)△H0右图所示,一柱形刚性容器,内有一活塞,不计厚度和质量。活塞与底部间为真空,并连有一弹簧,3(1)27℃时,B内为真空,A内已充入1molNO2,此时活塞已保持静止。若往A内迅速再充入1molNO2,活塞将如何运动;气体颜色如何变化,当活塞再次保持静止时,NO2反应速度v与原平衡NO2反应速度v0的大小关系为vv0(<、>、=),同时NO2的转化率比原平衡时(增大、减小、不变)。(2)如果对容器加热,使A内气体温度升高,活塞将向下移动,试解释活塞下滑的原因:2、如图所示,当关闭K时,向A中充入1molX、1molY,向B中充入2molX、2molY,起始时,V(A)=V(B)=aL。在相同温度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两容器中各自发生下列反应:2X(g)+2Y(g)Z(g)+2W(g)ΔH<0,达到平衡(Ⅰ)时,V(B)=0.8aL。请回答:(1)用中X的转化率α(X)B为;(2)A中W和B中W的物质的量比较:n(W)An(W)B(填大于、小于、等于);(3)打开K,过一段时间重新达平衡(Ⅱ)时,B的体积为(用α的代数式表示,连通管中气体体积不计)。3、右图所示,温度不变下某容器分隔AB两部分,A容积固定不变,B有可移动的活塞,现在A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在B中充入2molSO3和1molN2,在相同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2SO3(g)2SO2(g)+O2(g)根据要求填写空白:(1)固定活塞位置在3处不动,达到平衡时,设A中压强为PA,B中压强为PB,则PA与PB的关系是(填“<”“=”“>”);(2)若要使A中与B中平衡状态相同,可移动活塞的位置应在处;(3)若活塞右移到5处,达到平衡后,B中SO3为xmol,A中SO3为ymol,则x与y之间的关系为(填“>”、“=”、“<”=,理由是。【对比题】:如图所示,甲、乙之间的隔板K可以左右移动,甲中充入2molA和1molB,乙中充入2molC和1molHe,此时K停在0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2A(g)+B(g)2C(g),反应达到平衡后,恢复到反应发生前时的温度。填写下列有关空白:(1)根据隔板K滑动与否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左右两边的反应是否达到平衡。(2)达到平衡后,隔板K最终停留在0刻度左侧a处,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3)到达平衡时,甲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______乙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填“”、“”或“=”)。(4)若平衡时K停留在0刻度左侧1处,则活塞停留在0刻度右侧______(填序号)。60422468K可移动活塞甲乙3311574A.右侧6处B.右侧6~7处C.右侧7处D.右侧7~8处(5)若上述(4)达平衡后,再将活塞向左推动至4处,则甲中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填序号)。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确定(1)能(2)0~2(3)(4)B(5)A五、化学平衡和新科技铁系金属常用来做CO加氢反应(Fischer-tropsch)的催化剂,已知某种催化剂在1000K可用来催化反应:CO(g)+3H2(g)CH4(g)+H2O(g),在总压1atmCO和H2投料比为1∶3,平衡时CO物质的量分数为19.3%。7-1求该该下的平衡常数及CO的转化率。7-2如果用纳米Co为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应温度,在500K时,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98×1010。该反应为吸热还是放热反应?_______________。7-3用纳米Co为催化剂,会发生副反应:Co(s)+H2O(g)CoO(s)+H2(g),实际使用时在纳米Co颗粒周围形成的CoO覆盖层,此纳米颗粒既包含反应物(Co),又包含生成物(CoO)。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综合练习】(2011全国II卷28)反应aA(g)+bB(g)催化剂cC(g)(Δ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回答问题:(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_____________;(2)A的平均反应速率vI(A)、vⅡ(A)、vⅢ(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________;(3)B的平衡转化率αI(B)、αⅡ(B)、αⅢ(B)中最小的是_____,其值是__________;(4)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5)比较第Ⅱ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Ⅲ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T2T3(填“”“”“=”),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达到第三次平衡后,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一倍,假定10min后达到新的平衡,请在下图中用曲线表示第IV阶段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上必须标出A、BC)0.01.02.03.04.05.06.05.010.015.020.00.05.010.015.00.010.015.0浓度/(mol·L-1)BAC3.002.001.001.860.760.621.501.000.50时间/minIⅡⅢ0.05.010.00.05.010.01.02.0ⅢⅣ时间/min浓度/mol·L-1BAC
本文标题:高二化学平衡等效平衡拔高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