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二历史必修3考点知识
M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③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2、主要代表: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见后)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功、节俭、尚贤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3、意义: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春秋――孔子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主张和贡献: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2、战国――孟荀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主张: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实例: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地位: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著有《春秋繁露》一书。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二、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独尊儒术的结果: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立教官为“博士”。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意义: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提高儒学的地位。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第3课宋明理学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2)发展: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有了新发展。2、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概况:(1)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发展。(2)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推动儒学的发展。二、宋朝的程朱理学1、理学特点: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儒学。2、代表: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3、二程思想:①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主张外在的探求。4、朱熹(1)思想主张: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三纲五常(2)朱熹的影响:①他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他的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三、陆王心学南宋的陆九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反省内心。明朝中期儒学代表人物,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更多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思想主张:①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②致良知。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资料:“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守仁)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离经叛道的李贽李贽,明朝后期人,著有《焚书》《藏书》,自称异端。1、思想背景:官场多年,目睹官吏和道学家的虚伪,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2、思想主张:破除孔子思想的迷信,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传统观念,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自由恋爱,寡妇再嫁,武则天)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3、评价: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带有民主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共同的生活背景: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处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动荡年代,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都参加过抗清斗争。2、各自代表作: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3、进步思想主张:(1)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3)王夫之主张唯物思想。主张物质第一性,物质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建立唯物主义体系。4、共同影响:他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实例: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条件有哪些?经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君主专制强化并走向腐朽。阶级: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反封建。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等扼杀个性,摧残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智者学派(哲人学派,诡辩学派)(一)历史背景:1、经济政治条件:BC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文化中心。2、面对人在社会中日益突出的中心地位,有些学者开始把研究重点转到人本身。(二)概况:BC5世纪中叶以后1、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2、研究领域: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人的眼光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等。3、思想主张:(1)人与法律关系问题上有分歧:①有些人尊重习俗和法律,主张城邦公民应认真遵守。②有些人则把自然和法律对立起来,要求建立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强调人的自然权利高于习俗和法律)(2)普罗泰戈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至高无上。(三)影响:①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②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③它关于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二、三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苏格拉底:强调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美德即知识(1)探究的课题:也把人类及环境作为课题,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该探究的重要课题。(2)主张:道德上:提倡善良的道德,他的伦理思想是知识就是美德,知德合一。教育对德性同样重要。资料: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2、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代表作:《理想国》意义: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资料: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原因:①政策: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工商业城市,他们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位置:地中海航运中心。2、表现:佛罗伦萨的繁荣——它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手工业发达,欧洲的金融中心。3、影响:新兴资产阶级兴起(金融家、工场主、商人)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要求进行思想变革。二、文艺复兴(一)历史背景1、经济根源: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2、阶级基础:金融家、手工工场主、商人等形成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3、文化因素:古希腊罗马的大量遗存和文化典籍和汇聚众多人才。(二)文艺复兴概况1、时间:14-16世纪;2、旗号: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3、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4、主要内容:①核心是“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②反对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5、表现领域:文学—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歌集》、但丁:《神曲》。艺术—美术三杰:拉斐尔(善画圣母像)、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6、进程:开始于意大利――16世纪拓展至西欧(如:英国莎士比亚)7、影响:①把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②挑战教会权威,③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三、宗教改革(一)历史背景:1、文艺复兴的影响: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批评日益激烈,要求改革教会。2、教会对德意志的压迫:16世纪时教会在德意志势力很大,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3、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二)德意志宗教改革概况:1、揭开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路德教)贴出“九十五条政纲”2、路德主张:“信仰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圣经》高于教皇教会,每个基督徒有直接阅读、解释《圣经》的权利+君主权力来自上帝,可以处罚教士和教皇。(三)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2、作用:(1)在欧洲形成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除路德派外,还有加尔文派、英国国教。(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2)进一步打破天主教会精神枷锁,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3)教会对人们思想和政治经济的控制渐弱,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第7课启蒙运动一、历史背景:1、经济基础: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文化因素: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挑战教会的权威。3、政治因素:17世纪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引起广泛关注。4、法国社会现状:18世纪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教会势力很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对封建统治和教会越来越不满。二、概况1、时间:17、18世纪2、进程:17世纪开始于英国——18世纪中叶法国成为高潮——扩展其他国家(德意志的康德)3、主要内容:①呼唤理性的阳光,抨击教会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必修3考点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4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