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二历史月考题班别:姓名:成绩:1.“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A.分封制B.宗法制C.道教D.佛教2.秦朝之后两千多年的王朝帝国,“历代都用秦政法”。这里的“秦政法”是指()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专制皇权D.焚书坑儒3.一位美国传教士曾于1840—1850年来华传教十年,他可能亲历的历史事件是()A.虎门销烟B.开埠通商C.金田起义D.江南制造总局创办4.“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由下而上推举官吏。我国古代比较符合上述选拔官吏的方法和结果的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2009年5月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这样评价美国对欧洲国家安全的作用:“美国的安全保证,自二战以来一直让我们受益,也使不少欧洲邻国在国家安全方面搭上了山姆大叔的便车。”二战以来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安全保证是通过()A.马歇尔计划B.欧共体C.联合国D.北约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各种政府官员在权力上有着不同的限制。通过选举产生的官员只有通过选举才能继续留任其职位,而由政府首长或部门指派的其他官员则根据指派人的意愿决定去留,而且随时可以被罢免。这一规则也存在例外,这个例外指()A.副总统B.各州州长C.最高法院大法官D.国会议员7.日本今井武夫在《支那事变的回想》中写道:“在中国事变的开头,日本方面有一部分人以为一个回合就可以使中国军订立城下之盟。这种思想如白日梦一样消逝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事变”是指日本全面侵华B.“事变”促成了中国全民族抗日C.“事变”引发了中美关系走向破裂D.淞沪会战导致了日本“白日梦的消逝”8.中国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坚持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①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为国际社会所倡导;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③“一边倒”政策提出后,不利于发展对外关系;④它可以为国内改革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9.罗马帝国皇帝查斯丁尼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受侵犯B.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C.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D.注重调解罗马帝国境内的经济和民事纠纷10.规则和制度无处不在。人们制定和遵守规则制度是为了形成相对稳定的秩序,破坏规则和制度则是为了有所突破或另有它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材料二: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大抗议书》材料三:安倍卷土重来,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欲望,试图实现5年前的未竟之志,而其最大心愿就是修改日本的和平宪法,让日本摆脱二战结束后形成的所谓“战后体制”束缚,实现“国家正常化”。——《京华时报·更保守的安倍会将日本带向何方》(2012、9、27)(1)材料一中孔子维护的是什么秩序?(2)材料二体现的是哪两大势力争夺规则制定权?其最终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战后体制”指什么?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为摆脱“战后体制”的束缚采取了哪些行动?11.选举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如元代陈佑三言“今之议者互有异同,或以选举为尽美而贱科第,或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节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有哪些具体制度?(2)结合所学知识,现在流行的“选举”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这一制度具体分为哪两大类型?(3)结合所学知识,自古以来西方国家的选民获得选举权有哪些限制条件?“选举”的变化在政治上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12、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1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材料二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1)请指出促成三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2)见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参考答案1—5:BCBBD6—10:CCBB10.(1)西周的等级制度。(2分)(2)议会与国王。(2分)结果:议会取得胜利(或建立了君主立宪制)。(2分)原因:①国王专权不得人心;②议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③英国有宪政的传统;④光荣革命推翻王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⑤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雅尔塔体制。(2分)发展经济,成为经济大国;对外追随美国;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口号。(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11.(18分)(1)“乡举里选”、察举制、科举制。(3分)(2)体现: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议会,议会可以行使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3分)类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4分)(3)限制条件:地域,身份,财产,性别,种族,年龄等。(任答三点给6分)历史趋势:政治民主化。(2分)12、【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13、答案要点:(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4分)(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6分)14、(1)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选答二: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总结,一批新国家建立。参考答案:(2)从东南沿海四几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渐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月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