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次月考试题
12012——2013年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次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采用网上阅卷学生务必要用2B铅笔在右侧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正确方法是:。信息点框内必须涂满、涂黑,否则无效;修改时须用橡皮擦干净。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学校、姓名、班级、考生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主要表现在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2、在梭伦改革的措施中,打破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是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四百人会议”D、鼓励工商业发展3、梭伦改革后实际上执掌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是A.公民大会B.“四百人会议”C.首席执政官D.公民陪审法庭4、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A.中庸,不偏不倚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5、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封建贵族民主政治C、平民民主政治D、奴隶主民主政治6、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政权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7、《诗经·大田》诗的大意是:“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旱的甘霖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当时在井田之外出现了私田B、奴隶主贵族十分关心私田的收成C、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开始动摇D、封建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8、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按功受爵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废分封,行县制9、《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10、在商鞅变法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A、贵族保守势力B、大地主保守势力C、中小地主保守势力D、农民阶级11、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12、下列对北魏统一北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B、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C、改变了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D、为各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3、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4、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5、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216、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17、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不相符...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深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的发展18、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不正确的是A、缓和了民族矛盾B、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D、汉族生活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19、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了革除北宋时弊,主张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A.整顿吏治B.轻徭薄赋C.精简军队D.限制“恩荫”20、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反映了A.王安石为人刚正B.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C.王安石历史责任感强D.变法决心坚定21、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更戍法22.“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23、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僚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24、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2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26、中世纪时天主教会成为斗争的焦点,爆发了宗教“异端”运动。对宗教“异端”运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是指人们反对教会的斗争B、是指人们利用宗教思想发动的反对封建王权的斗争C、是指人们常常利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D、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反封建斗争27、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有利于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神圣罗马帝国加强中央集权C、罗马教廷控制德意志D、德意志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28、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A.“教随国定”B.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C.“因行称义”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29、子曰:“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恒公()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③实行了“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0、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A.捍卫平民的权利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C.维护贵族的利益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3第二卷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31.(13分)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6分)(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3分)32.(12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6分)(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33.阅读材料:(15分)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暂时义务农。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法令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请思考:(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实质是什么?(2分)(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2分)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1分)并扼要回答这三次改革的性质和重大历史意义。(8分)4参考答案选择题1—5ABBAD6—10CDADA11—15DCDAD16—20BABAD21—25ADCCC25—30CCACB二、非选择题31.(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2分)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2分)(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3分)(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1分)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2分)32.(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2分)(2)不同: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2分)相同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4分,每点2分)33.(15分)(1)实质:封建土地国有制。(2分)(2)权益: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2分)原因: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2分)(3)相似之处:确立新的土地制度。(1分)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分)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政治改革,推动了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4分)参考答案选择题1—5ABBAD6—10CDADA11—15DCDAD16—20BABAD21—25ADCCC25—30CCACB二、非选择题31.(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2分)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2分)(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3分)(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1分)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2分)32.(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2分)(2)不同: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2分)相同作用:促进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