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二年级《文化生活》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1郑中利2011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文化与生活(闭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道题,本部分共60分。1.下列不属于文化活动的是()A.红色旅游B.参观历史博物馆C.看电视、听音乐D.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其意义是()①文化力量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之所在②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③文化建设是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④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上21个聋哑演员将舞蹈《千于观音》表演得天衣无缝、美妙绝伦。舞蹈《千手观音》主要运用了手的变化来表达拂教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的千变万化。21位演员通过手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出人意料的组合在绚丽多彩的灯光辉映下给观赏者带来极大的美的感受。这说明()A.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总是积极的B.成功的艺术作品源于人的创造力和想像力C.艺术创作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D.艺术创作不需要通过社会实践4.下列能够体现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有()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④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2A.儒家的仁爱、孝悌、谦恭等传统价值取向在今天仍然有其影响力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C.中国文化包含56个民族的共同智慧结晶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6.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③勤劳勇敢④团结统一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家费孝通先生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一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据此回答7—9题。7.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8.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A.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能促进世界的融合进程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D.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9.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求同存异B.兼收并蓄C.各国文化一律平等D.公平、公正、合理、正义10.“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点否定了()3①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文化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回答11—13题。11.我们所讲的“文化”包括①语言和文字②自然科学和科技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④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⑤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A.①②③B.①②④⑤C.①②⑤D.①②⑤⑥12.《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B.文化是神的恩赐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是动物的反映13.文化不是神的恩赐,也不是动物的活动,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表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C.文化不需要物质载体D.文化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校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理想追求与办学特色,对于促进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回答14—15题。14.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校训表达了A.文化的产生根源B.文化的表现形式C.文化的巨大力量D.文化的深刻内涵15.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在中国历史进步的洪流中发挥先锋作用。这说明4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②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③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④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6.过去国际军事政治斗争的背后,主要表现为直接争夺工业必需品的资源和商品、资本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A.文化与国际军事政治是无关的B.文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C.文化就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7.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A.大力发展先进文化B.把文化建设做为全部工作的中心C.把思想道德建设做为全部工作的中心D.以先进文化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虽对各国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不可能消除文化的多样性。回答18—20题。18.报载,当中国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时候,韩国却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中国人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文化的特征。A.社会性B.民族性C.时代性D.阶级性19.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有人认为过于繁锁,应该革除;也有人认为,正是包饺子、吃粽子、饮菊花酒等习俗才构成了中华民族节日文化,有必要通过立法加以保护并发扬光大。这反映了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②人们的文化素养不同③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④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同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0.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要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B.要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就必须禁止文化交流5C.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冲突是不可阻挡的潮流D.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不利于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1.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千百年来,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这表明①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已同化于中华文化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22.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秘。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的人生写照。这说明①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识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④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②③④23、汉族人婚嫁时大都是喜笑颜开,而鄂西土家族女孩则自小就跟人学唱“哭嫁歌”,以便自己出嫁时好表现才能,哭得好听又让人伤怀感动。土家女孩这样做,取决于其()A.价值观念不同B.风俗习惯不同C.文化程度不同D.交往方式不同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既各具特色,又有相通之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人们必须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据此回答24~25题。24.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是①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②文化竞争又排斥文化合作的过程③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5.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傲慢的态度,也是一种学术浅薄。反对文化中心主义①是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表现②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③是尊重差异、平等相处的要求④是承认各国文化具有优劣的表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26.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天体那么简单,被赋予浓厚的文化色彩,比如赋予了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赋予了思想的情节等。这说明了()A.文化的多样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7.北京市从2007年正式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新教材打破了大一统的局面,语文课本中收录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等现代非主流文学作品。语文课本内容相对更加丰富多彩。这说明()A.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语文教材呈现商业化趋势无可厚非B.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武侠小说应大力发展D.中学语文课本应该给学生介绍风格多样、类型丰富的文学作品28.当前的文化作品创作中,文化创作人都已经开始注意“文化自觉”问题,比如近几年的电影、电视剧、甚至动漫片都开始发觉本土文化资源。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也都从语言修辞、审美情趣、素材收集等各方面都充满了本土文化的气息。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错误,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在文化上的反映B.错误,文化创作因坚持对当代人的有用性,不能将传统文化这个大包袱时刻背在身上C.正确,能够自觉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D.正确,可以用民族文化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29.“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较大的包容性B.较强的保守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30.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72011年上学期期中考试答题卡文化与生活(闭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31题10分、32题30分,共40分)31.材料:当前的中国文化产业偏重关注经济效益,但是缺乏社会效益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比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针对当前的文化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模式所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粗浅、轻薄、空洞、庸俗等现象,发出了自己的一些忧思。冯先生认为:“文化的尊严一旦被糟蹋,文化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文化一旦被糟蹋,反过来一定会糟蹋人。”问:冯先生的话语引人深思,文化被糟蹋了,最终糟蹋了人自己。请结合相关文化与生活知识,谈谈文化对人的作用是什么?(10分)32、材料一:美国学者约瑟夫.列文森在其著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近45年热烈的讨论,当然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引起了中国学者们的热切关注。列文森的主要观点为:长期以来,儒学随着中国旧社会的解体,儒学“生存的土壤”遭到破坏,甚至是灭绝性的摧残。伴随着对封建经济、政治的猛烈批判,儒学也经历了空前的劫难。儒学是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了呢?儒学的衰落是有历史必然性呢,还是是人为因素呢(列文森更倾向于前者)?广而言之,所有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哪个民族
本文标题:高二年级《文化生活》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0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