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
1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基本过程及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计划、北约、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华约;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霸权主义的危害。“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与概况及其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的作用;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主要表现。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表现。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俄罗斯国际地位改善的主要表现及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别了,雅尔塔”一目和“伊拉克战争”、“俄罗斯的困境”、“发展中国家与霸权主义的斗争”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专题归纳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如近代国际格局主要是以英国为霸主的欧洲中心格局。近现代主要世界格局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线索梳理: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2.20世纪60/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朝多极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逐渐解体,第三世界崛起3.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苏东剧变,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终结4.20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目前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又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第1课美苏争锋一、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背景什么叫“冷战”?“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冷战”对峙:是指二战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除战争以外的对峙和对抗局面。“冷战”的手段包括:挑起事端进行颠覆阴谋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缔结众多的军事条约,建立庞大的军事集团,扩大军事同盟,建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在战时并不难保持团结,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彼此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于雅尔塔但是在临近战争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却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国家利益而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却因其内部不和而分裂了,并在两、三年内便被时常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轮廓【知识链接】雅尔塔体系YaltaSystem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1943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三次首脑会议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美、苏两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基础之上的,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不断地改变着战后世界各种基本力量的对比,使雅尔塔体系受到冲击。两极格局的基础不断动摇,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德国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东西方正式宣告冷战结束,特别是苏联解体,标志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3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2、二战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美国:经济军事大国苏联:政治军事大国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战后苏联政治军事实力苏联是战后惟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3、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根本原因)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最根本因素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二、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过程1、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美国对苏联“冷战”序幕(46年)2、政治上对抗:美国:“杜鲁门主义”(47年)苏联:“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内容、特点.)3、经济上对抗:美国:“马歇尔计划”(48年)苏联:(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内容、目的、作用、实质)4、军事组织上对抗:美国:“北约”(49年)苏联:“华约”(55年)(主要国家、性质、影响)(1)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等地。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丘吉尔●军队人数:1100多万,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控制整个东欧地区●反法西斯战争使苏联在世界上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工业产量占世界:53.4%出口贸易占世界:32.4%黄金储备占世界:74.5%●军事:军队人数1230万在56个国家驻军全球有484个军事基地1949年前唯一拥有核武器4思考: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是指哪些地区?他说这段话的用意何在?指战后初期苏军驻扎的东欧、南欧等国家,包括德国东部地区。倡议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对抗社会主义。(2)杜鲁门主义——美国全球扩张的宣言书冷战开始的标志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思考:材料中“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少数武装分子”指共产党武装“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指来自苏联的高压和控制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公开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全球扩张。(3)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的经济运用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合理经济的再生”是指什么?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的是什么?此计划的实施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合理经济的再生”指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复兴。目的: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社会主义作用:促进西欧经济恢复,有利于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势力,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三、两极对峙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1、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总特点: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2、消极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笼罩在核战阴云下,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3、积极影响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促使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④两强竞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高考题目欣赏(03上海)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格局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本题共13分)第一次:拿破仑战争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俄、普、奥三国组成“神圣同盟”分割欧洲。(1)请按上述方式,扼要回答后三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点。(9分)(2)纵观这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你认为主要因素5有哪些?(4分)参考答案:(1)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操纵国联宰割战败国(如答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也可给分)。第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和以冷战为特征的美苏对峙格局。第四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世界呈多极化趋势。(2)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第2课新兴力量的崛起20C六七十年代起推动多极化趋势的新兴力量主体国际地位的变化特点重大影响欧共体(欧盟)1967年走向联合求强经济政治实体经济上:与美国竞争政治上:推行独立外交日本60年代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经济实体改一边倒外交,行以日美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第三世界1961年兴起不结盟运动,崛起国际国家众多标志着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中国26届联大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经济快速发展政治大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社会主义阵营随着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而瓦解瓦解弱化了两大阵营的对抗,推动了多极化进程整体认识: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各新兴力量在不同方面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各力量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一、“欧洲人的欧洲”1、欧洲人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欧洲人的欧洲”的?欧共体的建立:⑴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签定《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⑵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⑶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盟简介:80年代中期时,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再次启动,政治联盟的目标又开始浮现1986年2月,欧共体各国签署《单一欧洲法令》,为日后欧洲联盟的建立做了法律上的准备。1991年12月9日,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特别首脑会议,签订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及《欧洲政治联盟条约》,通称为《马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在得到所有成员国的批准后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6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1年,欧洲12国签定《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戴高乐主张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1973年,成员国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80C后,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2、欧洲人为什么要建立“欧洲人的欧洲”?⑴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更好的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有必要联合。⑵二战结束以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严重下降,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意识到只有联合才能保障自身发展与安全。3、欧洲的联合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材料一《凡尔赛和约》签订后,西方政治家曾这样建议“关于萨尔区的协定仍然有效。……同时应当又一个附加条件,在同一时期内,法国应当与德国缔结一项条约,规定由洛林供应德
本文标题: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2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