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
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一.引言有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没有硅谷就没有一流的斯坦福大学,一语道出了如今区域经济发展与一流的大学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现金高校科技园区通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多种途径,直接推动着本国经济、科技、管理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这些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基地,而且已经成为知识型企业成长、科技成果转化的摇篮和基地,是各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影响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顺应了这一科技潮流,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大学科技园的萌芽和成长,最深刻的原因是国家现代化事业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末,部分大学在积极通过技术转化的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开始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率先于1990年创建东北大学科学园。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纷纷建立科技园;近十年来,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转化高校科技结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融资渠道不畅、管理体制不顺、产业领域雷同、成果转化率不高,文化观念上的转变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作为一名大学生,理应对顺应时代的产物有个概念,探求高校科技园区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又有哪些元素在影响着它们的竞争优势,尝试着对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第二节概括了参考的资料综述和一些相关理论的阐述,第三节将对高校科技园区现状进行评述,第四节为分析影响高校科技园区竞争优势的因素及其内在关联研究,第五节提出在研究中所发现高校科技园区发展所存在的瓶颈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第六节做相关总结。二.相关理论研究如今,高校科技园区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相关理论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外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学者都有独到的见解。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别:第一,高校科技园区园区必须注重产学研工作的结合;1.教育部党组书记周济在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区工作会议讲话上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均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稽征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业研更加紧密地结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着眼点是使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流大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处王兴放教授在《上海高校产学研联合工作的回顾和设想》一文中对于产学研联合解释到:产学研联合是我国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一种主要途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通过合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科技进步的全过程,高校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科技成果自身的价值。第二,目前的高校科技园区建设存在着许多瓶颈,详细可参见本文第五节瓶颈问题的分析阐述;1.中山大学科技处的王喜梅等教授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探讨》中提到在“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方针指引下,根据高效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高效与企业的结合日趋紧密,但目前依旧存2.与其相得益彰的是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一流大学与科技产业化》中论述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他将其归纳为学校外部和内部因素。3.《科学研究》期刊的夏劲和涂晶对于在设立大学科技园区标准的论题中提出了高校科技园区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并且对造成高校科技园区建设重形式轻内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专家们讨论指出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中,高校显然只是其中的一环,不能独立完成整个转化工作,需要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需要企业的市场定位,紧密结合区域经济,更需要高校科技管理本身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指导。第三,参考科研中国和中国财富评比等标准,学者们也针对高校科技园区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展开了一番讨论。1.浙江省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周元芳教授对浙江省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浙江省大学科技园已经初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建设发展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2.中国财富论坛根据调查与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不谋而合的概括出了影响高校科技园区竞争优势的因素,中国财富2004年度10大高校科技园区评选将科技园区的软硬件条件和社会影响力以及其科技成果孵化能力作为评比的三大标准;而波特理论指出的四个驱动力,即为投入因素市场、需求市场、相关行业支持、公司策略、组织结构和竞争者之间的关联。而Griliches1998经济模型也类似的指出新产品/服务开发,专利或版权=f(研发经费,专家和工程师人数,科技园区变量——1代表园区企业,0代表非园区企业)在第五节中,将做详细比较论述。学者们一系列的研究论述表明了如今高校科技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而从中可以归结出科技园区发展趋势重点将在基于了解影响高校科技园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工作以及解决其存在的瓶颈问题。在对高校科技园区研究的论述中不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理论阐述:1.“产业簇群”理论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活动空间和本地化的产业集群相辅相成。一方面,交通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功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减少了其运营的单位成本,使社会财富蕴藏在流动的空间之中。另一方面,各地争相吸引投资,争夺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区域竞争加剧,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表现为对各种流动财富的吸引力和利用这些财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集群是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交互作用下的参与竞争的骨干力量。所谓产业簇群,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等的,含义大体相同。产业集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产销量往往以“亿”为单位,令人惊异。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厂(总装厂),而是几个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三是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集群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创新型集群和低成本型集群。创新型(高端道路)集群(high-road,innovation-based),以欧洲成功的产业区为典型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低成本型(低端道路)集群(lowroad,low-cost-based),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聚是普遍的现象。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集聚,会促进企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使厂商能够招聘到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以较低的价格从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这些都使区域内的企业降低了成本,使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奠定价格竞争的基础。作为高校科技园先行者的北大对“产业簇群效应”有独特的理解,他们提出其概念即构筑重量级企业建立辐射效应,同时通过产业合作提高整体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诺丁汉商学院唐那德等人在《大学科技园区在公司层面上对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中提到高科技产业簇群应竭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主要商业能力的获得,比如开发新产品的能力。2.波特钻石模型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教育板块中,波特理论提到国际科技园区优势之比较在于政府政策支持、法律法规、资本市场运作情况、因素成本和其他一些因素促成了这些重要区别。而波特钻石模型则指投入因素市场(劳动力,研究设备,信息设备,风险资本)、需求市场、相关支持行业(产业簇群)、公司策略、组织结构和竞争者(当地资本投入),换句话来解释即为四个主要驱动力:1,高质量和专业化的革新投入能力,比如高素质的专家和工程师;2,国内外的对于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3,地方良心竞争带来的成功革新,知识产权,与国际接轨。4,纵向与横向相关产业关联。模型中的四个驱动力,不仅彼此密切关联并且与产业簇群相辅相成。3.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提出“四级跳模式”建设大学科技园有利于高校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绝大多数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让、产学研结合的主渠道进行转化,走向企业。高校办产业和科技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一般是四级跳模式:第一级是创新思想在校内萌芽,经过师生的努力探索,形成科技成果;第二级是科技成果和社会资本结合,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中积极创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孵化科技成果,诞生科技企业;第三级是孵化成长的科技企业进入大学科技园产业化基地或其它工业园中进一步发展;第四级是科技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发展壮大,走向社会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大学科技园中进行孵化是四级跳中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一跳。科技创新成果在这一跳中实现质的变化,通过大学科技园的聚集功能与效应,实现技术资本、智力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的结合,初步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4.中山大学科技处的王喜梅等教授提出“二次开发”目前,多数情况下,产学研合作只是企业发现了潜在的市场需求或是研究人员只进行了初步的r&d活动,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解决,人们容易把小试成功、但批量生产失败的原因归于研发方科技成功的不成熟,而比较少关注“二次开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指一些企业风险意识不够,要求高校的科技成果拿来就能生产,并能带来经济效益,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做风险投资对成功进行转化,导致产研脱节。而学研单位在合作谈判中总处于不利地位,挫败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四.发展概况一般认为,高科技园区的概念是在50年代的美国形成的,“硅谷”就是当时的产物。通常,国外的高科技园区都以高校为依托,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建立科技园区的宗旨是为了加强大学、科研院所、企业间的联系,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作为一种与高技术发展共生的社会现象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型的组织管理形式,它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高科技园区已成为20世纪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按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教授M•卡斯特尔和P•霍尔的分类法,世界高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可分为四类。第一类由建立高技术公司的产业综合体,包括大学、企业、孵化器等组成。这些综合体把研究与开发和制造联系起来,典型例子是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第二种类型是科学城。它通常由政府进行规划与建设,把大批研究机构和科学专家集中在高质量的城市空间,为产生卓越的科学成就而进行协同的研究活动。如前苏联西伯利亚科学城、韩国的大德和日本的筑波,这种科学城具有行政区域的特点。第三种类型是技术园区。它类似于新型的产业行政区划,其目的是在某一划定的地区集中兴建一批高技术产业公司,使该地区在国际竞争和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的条件下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并不断追求经济的持续增长。包括政府规划型、混合筹建型和大学倡议兴建三种类型。如法国的索菲亚—安蒂波里斯和英国的剑桥。第四种类型与科学城相比具有更加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将整个高新区的规划设计作为区域发展与产业分散化的手段,如日本的“高技术城”。这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模式,即在国家边远地区创建一
本文标题: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6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