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高级人力资源师复习汇总
薪酬福利管理第一节薪酬管理概述1、薪酬系统的概念:包括外部回报(直接薪酬、间接薪酬)和内部回报。直接薪酬包括:基本薪酬、激励薪酬(绩效工资、红利、利润分成等);间接薪酬包括:保险、非工作日工资、服务和额外津贴等;内部回报包括:参与决策、更大的工作自由、更多的责任、个人成长机会、活动多样化等。2、薪酬理论1)市场条件下的工资确定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根据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工资理论,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均衡价格工资理论:从劳动的供给看,工资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者及家属的生活费用以及接受培训和教育的费用;二是劳动的负效用。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虽然从表面上看,工资水平取决于双方力量抗衡的结果,而实际上,那些经济因素才是最终决定工资的因素。人力资本理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包括有形支出、无形支出和心理损失。工资效益理论:工资效益指工资投入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3)激励理论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只有未被满足的需要才能产生行为的重要激励源泉;当员工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双因素理论:赫兹泊格的保健因子和激励因子论。需要类别理论:麦克莱兰和亚特金森的需要分类法将需要分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期望理论:维克多。弗罗姆认为动机=效价×期望×工具。4)分享理论它弱化了薪酬与个人绩效的关系,使员工报酬的多少与企业利润直接相关。196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马丁。魏茨曼教授提出。我国从1981年试行的除本分成制,自1985年以来普遍推广的承包制和工效挂钩,实际上就是一种利润分享的形式。之后,在1988年深圳蛇口式业区推广的剩余收益制,1994年新乡市试行的工资加劳动分红制度都是利润分享的体现形式。无保障工资的纯利润分享;有保障工资的纯利润分享;按利润的一定比重分享;年终或年中一次性分红。第二节基本薪酬设计1、基本程序薪酬设计的常用方法是基于技能的薪酬方案和基于工作的薪酬方案。一般程序:。通过岗位评价,确定每个职位的相对价值;。通过职位定级定等;。市场调查和结果分析;。了解公司的薪酬策略和财务支付能力;。确定薪酬等级的中点薪酬标准;。确定各等级的薪酬差距;。确定各相邻等级间的重叠部分的大小;。确定每个薪酬等级的薪酬幅度和档次;。确定具体计算办法。2、职位评价方法:解决内部公平职位排序法、职位归类法、因子比较法、因子计分法。3、市场调查:解决外部公平调查策划阶段:调查目的(整体薪酬水平调整、薪酬差距的调整、薪酬晋升政策的调整、具体岗位薪酬水平的调整)、调查职位、调查的地区(行业、公司)、调查的具体内容、调查方法(查阅公开信息、问卷调查法、电话调查和上门访问)、调查工具。调查实施阶段调查处理阶段获取薪酬调查数据的注意事项:对职位的描述是否清楚?薪酬调查数据是否在有效期内?选择的劳动力市场是否合适?哪些公司提供了薪酬调查数据?是否报告了数据采集方法?是否报告了数据处理方法?平均数、中位数、25P和75P之间的关系如何?每年参加调查的对象是否一致?4、基本薪酬结构的确定和完善1)基本薪酬结构设计应考虑的因素:薪酬水平、薪酬级差、薪酬等级、薪酬幅度、薪幅重叠。第三节激励薪酬设计1、激励薪酬的基本假设1)个体员工和工作团队对组织贡献的大小不仅体现在他们在做什么,也表现在他们做得有多好;2)公司的整体激效如何取决于公司内部每一个员工个体和工作团队的绩效如何;3)为了吸引、留住、和激发高绩效的员工和保持对所有员工的公平性,公司付给每个员工的奖酬必须基于其相应的工作绩效。2、激励薪酬方案的类型1)基于个人的奖励方案绩效工资:概念(绩效等级、基本工资水平越高,幅度就越要控制、最低限度有意义加薪)、给付方式(延续性给付和累积性给付)、给付时间(整个公司采用统一时间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根据员工进入公司的时间来确定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的时间)、与组织绩效挂钩。个人奖励计划:计件制(直接计件工资制、梅里克计件制、泰勒的差额计件制)、标准工时制、佣金制(纯佣金制、混合佣金制、超额佣金制)整体优劣势分析:优点:被奖励的个体绩效行为更可能被重复;有利于促进个体行为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性;有利于保证个体公平;特别适宜于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缺点:容易造成同事之间的不良竞争、破坏团结;很多员工并不相信薪酬和绩效是有紧密联系的;很有可能阻碍工作质量的提高;使某些企业失去灵活性。2)基于团队的奖励方案基本形式:(1)确定团队中各成员的工作标准,记录每个成员的产出水平,然后按以下三种方法计算团队成员的薪酬:A)所有成员按产出量最高的工人的标准计算薪酬;B)所有成员按产出量最低的工人的标准计算薪酬;C)所有成员按团队的平均产出标准计算薪酬;第四节企业福利制度1、福利的基本概念福利指企业向所有员工提供的,用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方便员工生活的间接薪酬。特点:稳定性、潜在性、延迟性。2、福利方案的设计福利总量的选择:与整体薪酬其它部分的比例;福利构成的确定:总的薪酬战略、组织目标、员工队伍的特点。灵活性福利制度:员工可以自主地选择更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福利项目,无形中就增加了福利对员工的价值;员工感到自己被尊重。第五节薪酬制度的完善与创新(1)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2)实行灵活多样的工资支付形式;(3)实行董事会、经理层成员按职责和贡献取得报酬的办法;(4)对科技人员实行收入激励政策;(5)探索进行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试点;(6)探索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办法;(7)试行劳动分红办法;(8)加强企业内部分配基础管理;(9)实行人工成本的合理约束;(10)员工民主参与决策和监督。劳动关系管理第一节集体劳动争议与处理程序1、集体合同的协商1)决定劳动条件标准的约束因素:国家标准、市场因素(宏观经济状况、企业所处的行业、其他工会组织的集体协商结果的影响效应、工会组织的团结程度、集体协商各方的交涉技巧与公共关系能力)。2)集体协商策略:谈判的特征:谈判的不确定性(本身的不确定性、未来的不确定性)、谈判问题的多维性。策略:确定谈判的目标和各种项目的先后顺序;妥协和让步。3)建立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集体协商的前提有二:不同群体在力量上维持均衡;各群体都应将各自的利益追求限定在双方继续合作的程度之内。利益一体是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已经向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转变,主要表现在:(1)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2)劳动关系多元化;(3)劳动关系复杂化;(4)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5)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向法制化。2、团体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特点:争议主体的团体性;争议内容的特定性;影响的广泛性。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处理程序:当事人协商;由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协调处理(申请和受理、拟定协调处理方案、进行协调、制作协调处理协议书、30+15)。当事人的和平义务:(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应当进行协商、在申请和协调处理期间,也不得采取过激行为)。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处理:当事人协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法院审理。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和团体劳动争议处理对策:自觉并积极参与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调解、仲裁活动或人民法院的诉讼活动;积极参与因签订集体合同而产生的集体争议的协调活动;积极预防集体劳动争议和团体争议:措施:强化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劳动法制观念;强化对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企业内部劳动管理规则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管理;强化和完善企业的民主管理体制;强化与企业工会组织的沟通;制定劳动争议预防的工作计划。完善劳动关系管理体制: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在既定的生产经营和增长水平的条件下,营造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第二节员工离职管理1、离职行为的含义:非自愿离职和自愿离职(失能性离职、功能性离职)。2、离职的影响:3、员工的解聘管理:注意事项:应当去掉可能会导致管理者违约的内容;提供清晰的文字规章、并得到员工的认同;要充分考虑被解雇者的社会福利保障问题;不要引导员工放弃已有权利经换取其他权利,以免引起法律纠纷;不能违背内部诉讼的准则和程序;不要夸大企业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承诺。解聘程序:进行警告讨论;列出财产清单;更换锁具;慎重准备新闻发布会;有所对待非理性行为的准备;考虑如何公布员工被解聘信息。解聘面谈:精心准备(协议、准备时间、提前10分钟通知员工面谈、地点(中性)、安全准备);抓住要点;说明情况;认真倾听;讨论补偿金、确定下一步。4、核心员工自愿离职行为的管理与预防1)离职面谈的作用:发现深层次问题,给用人单位改进的机会;研究人才流动趋势,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完善用人单位的留人机制;企业赢得更高声誉;给员工一个确定自己是否作了一个仓促决定的机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对离职员工的抚慰和挽留,也是对在职员工的心理安慰。2)离职面谈的内容:对原公司的意见;探究离职的原因;新旧工作的比较;改进意见及结论。第三节职业安全管理1、安全及其重要性安全:保护员工不受到与工作相关事故的伤害;事故:突然发生的、它使系统或人的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是致使上述行为暂时停止或永久停止的、违背人的意志的事件,并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物资财产的损失。事故的特点:违背人的意志、随机、意外。它包含劳动安全卫生事故和劳动卫生事故。2、安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安全计划刨造一个能够提高安全水平的心理环境,培养员工安全工作的态度(软件建设);发展并保持一种有利于人身安全的工作环境,防止事故发生(硬件建设)。2)安全计划的实施:要在人员、法律和执行机构三个方面提供保证。首先,生产管理人员负责保持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其次,要有法律保证;再次,要建立监控机构。最重要的是要发挥管理人员在安全计划实施中的作用。3、事故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原因:随机事件、不安全环境、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员工不安全行为由以下四方面构成:员工的身心状况;员工的个人特征和态度;某些有事故倾向的特定人群;其他与工作有关联的事故因素。预防事故的管理措施:减少不安全的环境因素;减少不安全的行为;加强安全宣传;提供安全培训;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建立安全政策;设置具体的损失控制目标;定期进行安全和健康检查。4、重大劳动安全卫生事故处理对策:事故报告(死亡事故报省级政府主管部门、重大伤亡事故(一次死亡3人以上)报国务院主管部门)、事故调查、事故处理。第四节工作压力管理1、工作压力概念:以反应为基础的模式(报警阶段、抵抗阶段、消耗阶段)、以刺激为基础的模式(压力源有:工作本身、组织中的角色、职业发展、组织结构与环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交互作用模式。2、压力的来源与影响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环境因素:经济的不确定性、政治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组织因素: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任务超载、任务欠载、人际关系、企业文化、工作条件。个人因素:家庭、经济问题、生活条件、个性特点。如何承受压力:一种称为A型行为、一种称为B型行为。外在控制(结果不由个人努力所决定的一种普遍信念)、内在控制(认为事情结果与个人努力相一致)。3、工作压力后果:压力与绩效的关系可用类似于耶基斯-多德森法则的倒U形关系表示。它对工作绩效有积极的一面(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忍受力,增强肌体活力,减少错误的发生)、也有消极的一面(生理症状、心理症状、行为症状)。4、工作压力管理1)个体压力管理的主要策略压力源导向(主要从对工作环境的管理和生活方式管理进行):列出每天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对事情排序;根据工作的优先顺序进行日程安排;了解自己的日常活动周期状况。压力反应导向(从生理、情感、认知三个方面进行):心理训练、寻求社会支持、挑战压力源。个性导向:行为矫正、建立内部控制源和自我效能感。2)组织水平上的压力管理策略任务和角色需求:控制组织氛围;提供控制能力;提供社会支持;强化员工正式的组织沟通;目标设置;工作再设计。生理和人际关系需求:弹性工作制、参与管理、放松训练。第五节员工援助计划1、EAP的内涵:组织向所有员工及其家属提供的一项免费的、专业的、系统的和长期的咨询服
本文标题:高级人力资源师复习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7244 .html